杜 娟
摘要:由于不同地區社會發展的差異性,適應地方基礎教育迫切需要的師范教育,仍然是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需完成的歷史使命。由于基礎教育工作具有著不同于其他社會職業的特殊性,高職院校中的師范教育在強化崗位技能訓練的同時,更應注重教育事業非功利性的職業特性,應走“厚基礎,重能力,求發展”的內涵建設之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師范教育;辦學思路;內涵建設
作者簡介:杜娟(1965-),女,遼寧大連人,揭陽職業技術學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文藝學,高等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5-0012-02
一、高職教育與師范教育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為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多數城市都紛紛成立了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而一些中小城市原有的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和成人教育學院多被整合進高職院校。這些師范教育類專業因其市場需求的不同狀況,有的已逐步轉型為非師范類專業,有的仍然保留原有的專業格局,后者的情況在一些欠發達地區較為普遍。就廣東省來說,除“珠三角”一帶城市之外,東西兩翼許多欠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其師范教育類專業都還有一定的發展規模,保持著基本完整的格局。一些院校根據需要進行了部分整合,如成立教育系和藝體系等,將相關專業進行了組合,而筆者所在的揭陽職業技術學院仍然具有語文、英語、數學、物理、生物以及歷史、美術、音樂、體育等師范教育類專業,并且正處于良好的發展勢頭。近幾年,雖然學院在努力發展非師類專業并取得一定成績,但師范教育類專業學生的人數仍占全校學生的70%之多,這就為學院辦學的發展定位帶來了問題和思考。
為了尋求地方高職教育的辦學思路,廣東省揭陽職業技術學院曾走訪了多所高職院校,特別是一些發展較為成熟的高職院校。通過走訪,認為就非師類專業而言,揭陽職業技術學院與這些學校相比差距很大,主要體現在產業背景和政府投入方面的差距,與廣州、深圳等發達城市的地方高職院校是不具有可比性的,這方面差異的懸殊自然會形成教育發展平臺的不同層級。但是,外部條件的優勢盡管是高職教育發展不可忽略的先決條件,但并不是發展的絕對和唯一的因素,在看到差距的同時,更應該看到辦學的共性和差異性,尋求自身獨特的發展途徑。對于欠發達地區的高職教育來說,首要的是要樹立立足并服務于地方社會需要的辦學理念,而不是不顧自身特殊背景和條件的盲目攀比。就此看來,適應地方基礎教育迫切需要的師范專科教育,仍然是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需完成的歷史使命。
二、高職院校師范教育的存在背景與辦學理念
目前,就教育的整體格局來說,高職院校中的師范教育是個特殊和暫時的現象,僅在某些欠發達地區具有一定的發展勢頭,一定程度上對普通高等師范教育起到補充作用,以滿足地方基礎教育的需要。實際上,把師范專科教育歸并到地方高職教育只是一個過渡之舉,隨著高等師范教育的發展和地方基礎教育條件的改善,高職院校中的師范教育勢必會逐步消解。這給我們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離這種消解的時間距離有多長?這決定高職院校師范教育的發展空間有多大;二是是否有必要做大做強這塊園地?這將決定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
就目前一些欠發達地區基礎教育的師資需求狀況來看,近幾年還達不到飽和狀態。例如,位于粵東地區的揭陽市,是一個擁有620多萬人的人口大市,作為揭陽市唯一一所公辦高等院校的揭陽職業技術學院,近五年培養師范生3089人,但遠遠滿足不了揭陽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以2006-2007學年度為例,義務教育階段不含自然減員教師人數,需新增初中教師3379名,小學階段需增教師人數更多。根據市政府“強師興教工程計劃”,2008—2011年需增配初中教師3753人,小學教師4259人。那么2012年以后的情況如何?隨著教育形勢的發展,雖然需求的高峰期逐漸過去,但至2016年,全市每年仍需增配教師1200多人,而揭陽外省市的本科師范院校畢業生每年到揭陽工作的人數約400人,還不能滿足普通高級中學的需要,因此,揭陽地區基礎教育階段師資培養的任務是很艱巨的。就此看來,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在未來發展的幾年里,仍需耕耘師范教育這塊園地。
由于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的相對滯后,師范教育在這些地方高職院校中仍居重要地位,構成該地方高職院校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那么,高職院校師范教育的辦學,是否也應遵循高職教育的辦學理念,強化職業技能的培養目標?
教育是一種特殊的行業,它既可作為文化產業又可作為文化事業,就基礎教育來說應是屬于后者。“事業”之不同于“產業”,在于它實現的是社會公益性價值目標,而非由經濟價值驅動的實用功利目標,由于基礎教育工作具有著不同于其他社會職業的特殊性,對其崗位要求就不應是過份強調技能型要求,而是更應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根據中小學新課程標準,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指向,即是強調知識、素質和能力并重。由此,高職院校中的師范教育在強化崗位技能訓練的同時,更應注重教育事業非功利性的職業特性,應體現合乎自身發展特性的獨立品格,而不完全遵循高職教育的一切原則或規定。如在知識理論的掌握程度上,就不應僅僅以“夠用”為度,否則,我們只能培養一些教書匠,而不是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豐富文化知識修養的
教育工作者。
三、“厚基礎、重能力、求發展”的師范教育內涵建設思路
以就業為導向,服務于地方社會的辦學理念,和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實踐教學,注重能力培養的教育觀念,是高職教育的普遍共性,師范教育的內涵建設亦應遵循這個規律,同時,也要尊重自身發展的獨特品質,不能強求一律。為此,我們提出“厚基礎,重能力,求發展”的內涵建設思路。
1.“厚基礎”
對師范教育來說,基礎理論尤為重要,我們培養的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做什么,還要教會學生怎樣做和為什么這樣做,這就需要學生在高等師范教育的學習中要掌握牢固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
“厚基礎”的形成需要糾正兩種謬見,一是把“厚基礎”等同于增加理論教學課時。在以學生為中心,加強自主學習觀念的引導下,“厚基礎”非但勿需增加理論教學時數,反而還應減少,需要增加的不是時間而是實效,應當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真正使學生建立相對穩定并呈動態發展的知識結構。二是把“厚基礎”等同于知識體系。“厚基礎”注重知識積累的厚度,強調具有實際價值的基礎理論,是被現實生活激活了的知識,而非陳舊的原理或抽象的教條。
“厚基礎”的形成不能僅僅依賴教材和課堂教學,教材應化為教學設計,建構課程標準,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任務;同時不能僅限于課堂教學,還要延伸至課外自學或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文化活動,如開展百題競賽活動,以賽促學。在這方面,教師的指導工作非常重要,應把提供閱讀書目,建立競賽題庫等項工作納入教學過程中。
2.“重能力”
在高等教育中,能力培養是根本,知識結構的建立最終還是要化為職業能力。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基礎核心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前者如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數字應用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等,后者包括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這是社會需要大學生普遍具有的能力。二是行業通用能力,就基礎教育行業來說,無論從事哪方面的教育工作,思想教育能力、心理調控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等都是不可缺少的;三是崗位特定能力,這是由專業規定的個性能力的體現,如語文教育專業規定的專業能力是:具有處理漢語言文字材料的能力、分析文學作品的能力和設計實施語文教學的能力。
通過幾年的改革實踐,專科師范教育吸納了高職教育注重職業技能培養的辦學理念,實踐教學形成了貫穿教學全過程的兩個系列:一是素質教育實踐教學系列,包括入學教育、學前軍訓、社會實踐和畢業教育等環節;二是專業實踐教學系列,包括專業基礎課課堂實踐教學、專項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校內試講、教育實習及畢業論文指導等環節。重點要抓好專業基礎實踐、基本技能訓練和專業綜合訓練、教學實習及社會實踐活動等幾個環節,強化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突出師范性和職業性特點,最終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達到融通一體化,而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根本目標。
教師觀念的轉變和課程標準的設計是能力培養的關鍵所在。從事師范專業教學的教師都是本科以上學歷,接受的是以學科體系為本位的專業教育,形成了體系化的知識結構模式,必然習慣于重學科知識或理論體系的講述式教學,而不擅長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這就需要通過崗位培訓等多種方式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而通常作為教材縮寫版的教學大綱也已不適應新理念下的教學需要,而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項目或任務驅動的課程標準設計,提到教師的日程工作上。
3.“求發展”
高職院校師范教育的培養目標不僅需要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養,也要注重學生發展潛力的培養。可以通過開發選修課等形式,使學生在廣度、深度和長度等三個維度形成開放式的知識和能力結構。
首先,師范教育在完成建構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的培養目標同時,也需打破其封閉性,在專業知識和能力培養規格的基礎上有所拓寬。如語文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就不能僅限于掌握古今中外文學語言知識,培養具有處理漢語言文字材料的能力、分析文學作品的能力和設計實施語文教學的能力,還應由文學語言知識拓展到對各種文化現象的認知理解,由具備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能力拓展到能夠適應其他相關領域的教學活動。
其次,具備研究性的學習能力也是師范教育向深度延伸的培養目標。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推進,基礎教育的教學模式也將加大推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力度,中小學生通過信息媒體進行接受、查尋、選擇、分析信息等能力,將成為基礎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為此,師范教育研究能力的培養也就日益重要,而課程研究論文或實驗報告、畢業論文或設計,成為加強研究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
再次,師范教育也應體現前后承續的縱向性。一方面,師范教育的學習內容需與學生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內容相銜接,明確小學、初中和高中及大學不同階段學習的連續性,注重觀念和方法的更新;另一方面,也要與本科教育內容相銜接,明確大專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差異性,引導學生對未來發展做出自我設計。
參考文獻:
[1]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十年發展規劃[Z].中共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委員會文件,揭職院黨委[2008]49號.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
[3]姜大源.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9).
[4]楊民剛.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9).
[5]劉范一,邱力生.打造核心競爭力:合并轉制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的關鍵[J].高教探索,2008(5).
責任編輯: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