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如 何 海
摘要:蔡元培有關職業教育的論述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強烈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其職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提出“實利主義”教育主張;確立職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在論述蔡元培發展職業教育具體思路的同時,著重論述了其思想對我們今天從事職業教育的現實啟示。
關鍵詞:蔡元培;職業教育思想;啟示
作者簡介:楊靜如(1973-),女,河北邢臺人,邢臺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何海(1972-),男,河北豐寧人,邢臺財貿學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4-0042-02
作為近代中國職業教育的重要開拓者之一,蔡元培從國情出發,講“有用之學”,認為發展職業教育,既能急人民之生計,又能滿足發展實業所需的有技能的勞動者;既能減輕人口壓力,緩解輟學、失業等社會問題,又能把豐富的地產資源轉化為現實的社會財富,達到富強國家的目的。他主張要面向實際培養合格的職業人才,這不僅體現在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和布局上,而且還貫穿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蔡元培的職業教育主張以及重
要思想,反映了發展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的。
一、蔡元培“實利主義”教育主張
蔡元培很早就辯證地闡釋“學”與“用”、“理”與“術”之間的關系,是第一位將“實利主義”教育列入我國教育方針的教育家。他提出“學為基本、術為支干”的主張。認為“學為學理,術為應用。”“學必借術以應用,術必以學為基本,兩者并進始可。”1912年2月他發表《對于新教育的意見》提出實利主義教育,認為是富國的教育,他說:“實利主義之教育,以人民生計為普通教育之中堅,其主張最力者,至以普通學術,悉寓于樹藝、烹任、裁縫及金、木、土工之中,此其說創于美洲,而近世亦盛行于歐陸。我國地寶不發,實業界之組織尚幼稚,人民失業者至多,而國甚貧,實利主義之教育,固亦當務之急也。”同年7月,他主持了全國臨時教育會議,將實利主義教育正式列入民國教育方針。
蔡元培提出實利主義教育是針對我國傳統教育脫離社會生活實際,輕視生產勞動,忽視教給學生以謀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一嚴重弊端。蔡元培大力提出教育必須重視授予學生實際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生產技能的培養。學生掌握一技之長,畢業后能找到合適的工作,避免“畢業即失業”現象,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以達國富民強之目的。他認為職業教育有兩個主要功能,“一方為人計,曰以供青年謀生之急也;一方又為事計,曰以供社會分業之所需也。”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問題是“生計維艱”問題,也即失業問題。而解決失業問題的最有效途徑,就是發展職業教育。他說:“我國大多數的人,都是想求職業的,或者是已經取得了職業.而沒有本領去做。另一方面,是有事而找不到適當的人去做。”那么,如何消除這種“有人無事做,有事無人做”,“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結構性失業現象呢?“這便需要職業教育,去教給他們本領。”
二、確立職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傳統觀念對國人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在人們心中,讀普通中學,考上大學,找一份體面的工作,進入上流社會,一直是莘莘學子孜孜以求的目標。而以就業為目標的職業教育,基本杜絕了升學——讀大學——進入勞心者行列的通途,引發社會一些人對職業教育看法的偏頗,在所難免。確立職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成為發展職業教育的前提。為此,蔡元培提出自己的主張:
(一)認為職業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一種類型,一個組成部分
他把教育分為普通、專門、實業三類,實業即職業教育,包括農工商醫天文等。認為教育只有類別形式上的差別,而無高低貴賤之分。他說:“吾國自古以來,職業觀念錯誤,以致埋沒人才。要知職業,無貴賤大小,都為平等。有利于人群者.即為正當職業。”
(二)他具體分析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不同
雖然職業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在價值上同等重要,但既然是不同類別的教育,畢竟有所不同。這突出地表現在各自的培養目標有所不同。那就是普通教育以升學為主,職業教育以就業為主。民國教育初創時期,因教育資源的有限,以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納于一中學內,是迫不得已之舉,是可以理解的。但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社會分工細化,教育類別、形式出現多元,乃是時代社會發展所趨。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區別日益明顯,這時職業教育宜從普通中學分離出來,單獨設立職業學校以實施。
三、蔡元培職業教育思想借鑒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的大面積擴招,高等教育已出現大眾化趨勢。但從勞動力市場反饋的信息來看,當前社會上最緊缺的人才是具有專業技能的高級藍領。而培養高級藍領的任務,只可能由職業技術學校承擔。今天重溫蔡元培有關要重視職業教育的作用的言論,對我們消除當前社會上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要給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必須轉變人們傳統思想觀念
蔡元培認為,確立職業教育在學制中的地位,僅僅是在制度層面上解決了職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歸屬問題。僅僅靠確立制度就想掃除人們心中幾千年所遺傳下來的讀書做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傳統思想觀念,是遠遠不夠的。這里需要輿論的正確引導,尤其要從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人手。
要通過引導,使人們認識到,進職業學校,經過幾年的學習和技能培訓,掌握一技之長,畢業后能順利就業,是社會、經濟、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教育資源有限,高一級學校無法容納更多畢業生的大環境下,從小學讀書一直升到大學,畢竟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做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必然是金字塔型的,必然需要更多有一技之長的職業學校畢業生,而不可能人人都進大學研究學問,做精深研究。
(二)面向實際培養合格人才
在蔡元培看來,只要堅持從社會需要出發,職業教育的發展就會有良好的前景。
蔡元培認為職業教育中產生的弊端原因有三:一是“設置拘統系而忽供求”。舉辦職業教育,不作任何調查,不了解社會對此的訴求,片面追求專業門類齊全,表式完備,上以是督,下以是報,對于時空需求,均在所不計;二是“功課重理論而輕實習”。職業學校以培養學生就業為其根本辦學方針,而學生動手能力的強弱,是評判其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是職業教育區別于其他類型教育的根本所在。學生動手能力不強,在勞動力市場缺乏競爭優勢,無法體現職業教育的辦學特點,職業學校也就失去了辦學的根基。要改變學生動手能力弱的狀況.就必須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上加以改革,大幅度增加學生在校的實習時間;三是“學生貧于能力而富于欲望”。學生對課程無興趣,不注重專業學習,能力得不到培養,工作不能勝任,相反脫離社會的要求卻越來越多。這種教育的弱點,造成實業學校畢業生紛紛失業之怪現象。在蔡元培看來,只有堅持從社會需要出發,職業教育的發展才會有良好的前景。
(三)職業教育發展需要政府政策扶持和宏觀調控
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傳統思想影響的國家里,僅靠民間自發的力量,教育界和實業界的聯合就想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是不可能的。歷史經驗證明,缺乏政府政策的強力扶持和宏觀層面上的調控,職業教育的發展必將步履維艱。1930年中華職業教育社上海職業指導所對委托介紹職業者共2872人進行調查,發現有國內大學畢業的730人,國外大學畢業的133人。大學畢業生就業發生如此之困難,而職業界需求的一技一能之專精人才,卻輾轉難求。這一現象同樣存在于當今社會。這部分原因,即是當時的政府對教育缺乏有力調控。作為中華職業教育社專家會議主席,蔡元培聯合當時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共42人,于1931年2月發表《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提出當前教育有五大嚴重問題急需解決。為此,他們就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對普通教育進行宏觀調控等方面提出14條建議。他們呼吁當時國民政府,在最短時間內,采取強有力措施,對普通教育,職業教育進行宏觀調控,從政策法規上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
14條建議詳盡而又具體地分析了當時職業教育的現狀,提出了既符合國情,又極具操作性的措施。當時的國民政府也非常重視蔡元培等人的建議,1931年8月即頒發通令.要求各省依據各自狀況,大力興辦職業學校,并決定從該年起,在所有普通中學一律開設職業教育課程或職業科,凡地方縣立中學,總方向皆應改組為職業學校或農村師范學校,凡縣市地方政府籌辦之普通中學及私人呈請籌辦之普通中學,一概勸其改辦職業學校。1932年,國民政府公布《職業學校法》,將職業學校從普通中學劃出,自成獨立系統。1933年3月,當時的教育部又頒布《職業學校規程》。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對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和發展職業學校的數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蔡元培職業教育思想是我國教育思想寶庫里重要的組成部分。今天重溫蔡元培先生有關職業教育的論述,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溫故而知新,加強對蔡元培職業教育思想的研究,對推動我國當前的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質量,仍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梁柱.蔡元培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的地位[J].高校理論戰線, 2006(10).
[3]唐佳海.論蔡元培的“教育救國”思想與政治主張[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6(7).
[4]潘懋元.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對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J]. 教育研究,2007(1).
責任編輯:顏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