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力力
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大中學校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為此,職業院校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路指引下,更須突出自身特點,增強自身優勢,培養出社會適用的人才。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加重學生實習的砝碼。
先看一組材料:
智聯招聘網日前針對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調查表明,57%的企業招聘官在招聘畢業生時,首先看他們的實習經歷和表現;
據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前些時候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與國外每個大學生平均實習2.7次相比,中國學生僅11.7%有實習經歷,其中還包括學校強制要求學生必須有實習經歷而找關系出證明卻未真正實習的學生。
據統計,90%以上的美國大學生四年中會實習2-3次;法國高校規定學生畢業前至少實習兩次,才能拿到畢業證書;日本一般大學生在大三春季開始,就會進入企業實習;而與國外眾多企業為大學生提供許多實習機會相比,我國目前只有5%的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的調查還顯示,在我國目前能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的那5%的企業,大部分為三資企業,而且多數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而占全國企業總數99%以上,吸納75%以上從業人員的中小企業卻很少對大學生開放實習機會。
湖南大學今年三月的一個關于“社會實踐之大學生實習問題”的調查報告以“實習時間難保、實習單位難尋、實習效果難體現成為三道難”為眉題,文中說到:學生實習和打工機會的獲得60.5%是通過親戚、熟人的推薦,31.9%的人是通過網絡或報紙的招聘廣告找到的。值得注意的是,通過熟人推薦的機會中,80.7%的機會是由大學生的父母出面安排的。參加調查的大學生表示,由于實習機會的稀缺,以及關于實習的大環境缺乏透明度,讓他們只能“將就”機會,而不能挑選適合自己的企業和崗位,以致影響他們的實習和打工表現。
實習就是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拿到實際工作中去應用和檢驗,以鍛煉工作能力的實踐活動。這是學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應用環節。實習還是大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的一種體驗,只有經歷職場與崗位的生活,才能進一步確定自己的目標職業是否定對了,理想中的職業與實際中的職業是否有差距,差距有多大,自己是否能接受。也就是說,實習也是大學生與職業、與社會的一種初步的但是又極為重要的磨合機會與一個磨合期。
上面材料中說到缺乏實習機會的主要是普通大學的學生。許多普通大學在經過十年擴大招生后,在校生數倍甚至上十倍的增長,而教學卻沒有跟上。不少新開設的專業師資和實驗設備都缺乏,尤其是實習環節,更是弱中之弱,很多情況下,就是“放羊”,讓學生自己找實習單位。至于學生是真實習還是假實習,實習得怎么樣,或者是無暇顧及,或者是不愿多問。這樣,無數的畢業生面對招聘或去應聘,除了一張文憑,沒有像樣的實習經歷,沒有職場感受,更談不上有像樣的技能。像這樣不能很快在崗位上干起來的人,招聘單位自然不愿意錄用。
當然,從長遠和根本上說,如國外一些成功和成熟的經驗所示,我國應當建立一個在政府指導下,學校、企業及社會各方參與的促進大學生實習和見習的長效機制。但是短期內似乎難以看到有根本性的舉措。雖然國務院前不久發了一個通知,要求各院校大力組織以就業為目的的實習實踐,以確保高校畢業生在離校前都能參加實習實踐活動。可是這種救火式的舉措不是治本之道,也難以產生明顯效果。普通大學的許多學生在實習環節上的窘困情形及就業時的無奈,實際上也給了職業院校一個強烈的警示。職業院校也有擴招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在學生實習問題上千萬不能馬虎。一定要突出職業院校的職業特色,一定要發揮自身的優勢,拽緊與行業和企業的紐帶,進一步打造好實習基地,夯實實習基礎,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實習安排與指導。有這么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職業院院和有關方面重視:
1.加強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天然緊密的關系,依托行業,聯系企業合作辦學,加強“訂單式”培養和“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力度。這不僅是從根本上解決學校實習環境、實習場地、實習師資等問題的辦法,也是穩定、疏通、拓寬就業渠道的可靠措施。
2.通過院校間的聯合合作做強自身。近幾年,山東、江蘇、廣東等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和湖南、安徽、河南等中部省份都在進行舉辦職業教育集團的實踐探索,依托行業,將相關的高職和中職院校組成聯合體,實現教學、實訓、師資等資源的共享。從實踐效果來看不錯,值得推廣和繼續深化改革。
3.結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相應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并加大其中學生實習的分量,除了保證實習時數,更要保證實習質量。
4.要將學生的職業精神和整體素質的培養貫穿于實習過程中,并作為學生考評的重要指標。
5.注意在實習中維護學生和企業的權益,這是有著長遠意義和多方共贏的做法。特別是中職校未成年學生的權益,更要依法維護。
如果職業院校能利用和發揮自己的優勢,加重實習的砝碼,努力培養出企業和社會適用的有一技之長的人才,那么也就較他人更為從容地破解學生就業的難題了。
責任編輯: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