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策

山東是全國的經濟大省,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3萬5292家;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87種,共有煤礦生產礦井220對,非煤礦山5548家;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3萬2561家;煙花爆竹生產經營單位3萬2952家;民爆生產企業14家;特種設備37.5萬臺。截至2008年底,全省公路通車里程達21.6萬km,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4033km;機動車保有量為1498萬輛;海岸線長3024km;各類漁業船舶10.3萬艘。
山東省的經濟發展狀況,決定了安全生產綜合監管任務艱巨而繁重。近年來,山東省安監局緊緊圍繞“黨委領導、政府監管、行業管理、企業負責、社會監督”的安全生產工作大格局,認真履行綜合監管職責,逐步建立健全了安全監管的3個體系和3項機制,將安全生產綜合監管工作納入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軌道,有力地促進了全省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
建立3個體系
1.建立綜合監管組織保障體系
安全生產綜合監管涉及各個行業領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管理系統工程。做好綜合監管工作,必須有專門機構管、專業隊伍抓、專職人員落實。近年來,山東省一直把加強安全生產監管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作為整個安全生產工作中的關鍵環節、治本措施。
2001-2003年,山東省逐步建立起省、市、縣三級安全生產監管機構。目前,安監系統共有在編人員1萬2883名;全省90%以上的鄉鎮均設立了安監所(站)。從2004年開始,在省、市、縣(市、區)和重點鄉鎮建立了四級執法監察隊伍,省、市、縣三級安監局也都明確了負責綜合監管工作的專門機構和人員,為山東省安監局依法履行綜合監管職責提供了組織保障。
2.建立綜合監管法規制度保障體系
近年來,山東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制定出臺了《山東省安全生產條例》《山東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規定》《山東省消防條例》《山東省漁業港口和漁業船舶管理條例》《山東省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和《山東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規定》等20多部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同時,還督促有關部門制定了90多部關于加強礦山、危險化學品、道路和水上交通、建筑施工、城市燃氣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工作的規程和規范性文件。目前,山東省安全生產各方面、各環節的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007年以來,省政府又出臺了《落實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暫行規定》和《落實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責任暫行規定》,進一步明確了政府、部門、企業各方面的安全生產責任。
為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綜合監管機制,支持、配合、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安全生產監管職責,2007年11月9日,山東省政府安委會辦公室制定印發了《山東省安全生產綜合監管五項制度(試行)》,即聯席會議制度、工作通報制度、報告備案制度、監督檢查制度和綜合分析制度。這些制度的實施,對綜合監管工作機制的建立,綜合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2008年10月11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監管、行業管理、企業負責、社會監督”的安全生產工作格局,并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加強安全生產監管監察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安全生產綜合監督管理工作,為安監部門做好綜合監管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3.建立安全生產責任體系
建立安全生產責任體系是做好綜合監管工作的抓手,山東省安監局主要做法包括以下4個方面。一是推行“一崗雙責”安全生產責任制。2002年,山東省省長辦公會作出決議:“一崗雙責”作為一項制度,要求“各位副省長按照分工,切實抓好分管行業的安全生產工作”。各級政府按照省里的要求,全部建立起行政一把手負總責、班子成員“一崗雙責”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政府各職能部門實行“一崗雙責”,即各職能部門在抓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也要對審批、審核、審查、核準、發證事項的安全生產負責。
二是建立安全生產控制指標體系。從2004年開始,山東省政府安委會將國家下達的控制指標進行分解,分別下達給17個市政府和省公安、交通、建設、煤炭等22個有關部門,再由各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細化、分解,逐級落實到各縣(市、區)和鄉鎮政府、有關部門、村(居委會)和生產經營單位。

三是建立安全生產目標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狀。山東省副省長王軍民代表省政府與17個市簽訂了《安全生產責任書》,與28個重點部門簽訂了《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承諾責任書》。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將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進行層層分解細化、逐級簽訂責任書,形成了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
四是加強監督考核。山東省委、省政府把安全生產工作作為考核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重要內容,考核結果將納入省委、省政府對各市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指標體系。為此,省政府專門制定了《山東省安全生產目標責任考核辦法》,考核結果分優秀、合格和不合格3個等次,對于發生重大以上事故或發生影響惡劣的較大事故的,實行“一票否決”制。
健全3項機制
1.建立專項整治聯合推進機制
按照“政府統一領導、主管部門牽頭負責、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工作模式,山東省安監局從2001年開始,連續組織開展了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道路和水上交通、煙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公眾聚集場所、建筑等重點領域安全專項整治活動。此外,省政府安委會每年都制定專項整治實施方案,明確公安、交通、煤炭、海事、安監、海洋與漁業等專項整治的牽頭部門和配合部門的工作職責及目標任務。同時由安監局牽頭,定期召開情況調度會,共同研究分析存在的問題,制定整治措施。
2008年,山東省公安、交通、農機、安監4部門聯合組織開展了“拖拉機、低速載貨汽車和三輪車違法載人專項治理”活動。整治期間,全省共查處無牌無證違法行為9萬1203起,查處違法載人的行為5萬1563起,查處駕乘摩托車不戴頭盔的行為12萬456起,整治道路交通事故隱患1756處。
省政府安委會通過組織公安、交通、建設、工商、質監、安監等部門,在全省部署開展了“道路交通危險路段排查整治工作”,共排查整治省級危險路段35處,市級危險路段113處,縣級危險路段168處。
山東省政府安委會還圍繞“迎奧運、除隱患、保平安”的主題,組織開展了火災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整治期間,全省累計檢查單位97.9萬余家(次);整改火災隱患67萬余處;辦理行政處罰案件4700余個;罰款2200余萬元。其中當場處罰單位和個人1600余個(人),依法責令停產停業877家,強制查封單位210余家,拘留340余人。
2.建立特殊時期聯合檢查、督查工作機制
針對全國、全省“兩會”等重要時期和春節、“十一”黃金周等重大節日及夏季汛期等重點時期的安全生產特點,山東省安監局及時組織公安、交通、建設、國土資源、海洋與漁業、質監、煤炭等部門,深入開展綜合與專業、明查與暗訪相結合的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及時發現和消除各類不安全因素,確保了社會環境的安全有序。

2008年,省政府辦公廳先后下發了《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當前安全生產工作確保全國“兩會”期間安全穩定的通知》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認真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確保中秋節和國慶節期間安全生產形勢穩定的通知》等文件,部署開展了重點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和隱患排查治理活動,有力地保障了全國“兩會”、春節、中秋、“十一”黃金周等重要時期全省安全生產形勢的穩定。
3.建立防范自然災害引發事故的預報預警預防聯合處置機制
山東省安監局與交通、國土資源、建設、水利、煤炭、煤監、電力、地震、氣象、海洋及漁業等部門協調配合,建立了自然災害預報預警預防聯動協同應對機制,明確了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和聯動方式。同時,還建立了由氣象、安監、國土資源、聯通、廣播、電視聯動的自然災害信息及預防措施發布制度。省安監局及時利用網站和手機短信將災害性天氣預警預防信息發送給省政府有關領導、各市安監局局長,以及290家地下開采非煤礦山、94家劇毒危險化學品和50家煙花爆竹生產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共計1213人),確保各生產經營單位和人民群眾第一時間獲得災害信息,從而及時有效地采取應對措施。
編輯楊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