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青區是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18個行政地區之一,區內擁有大型基建項目,如貨柜碼頭、石油化工以及多條高速公路,且與國際機場連接,人口約50萬。葵青區是香港首個“安全社區”和“健康城市”相結合的社區,2003年獲世界衛生組織確認,成為全世界第73個“安全社區”,2004年10月成為西太平洋區域“健康城市聯盟”創會會員。
早在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 (以下簡稱“世衛”)就提出安全是根本人權,屬人權的一項指導原則,必須人人關注和進行全球性推動。因此,葵青區在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以下簡稱“職安局”)的指導協作下,于2000年10月開展了葵青安全社區計劃,目標是在5年內把葵青區的傷亡數字減少30%。近年來,葵青區廣泛開展安全推廣活動、推行安全及健康(以下簡稱“安健”)計劃、安全健康約章、建立傷害監察系統等,將葵青區建造為一個安全與健康的社區。5年中,葵青區傷亡數字減少達36%。

圖1 葵青安全社區的宣傳招貼畫
安全推廣
設計徽號。葵青區開展的首個項目是設計安全社區徽號,徽號采用了“3人行”“手牽手”的概念,標示著以社區伙伴關系,共同建立一個安全又健康的社區。
開展活動。在2000~2002年期間,葵青區舉辦了多個安全推廣活動,包括:針對不同年齡人士設計的15個安全促進活動;舉辦12個有關職業安全、13個預防家居意外、5個道路安全和6個減罪的活動。活動期間,葵青區共有4萬余名居民參加。同時,葵青區展開了多項問卷調查活動,分析社區內存在的安全問題,提高居民對安全的意識和警覺性。2003年,葵青區委托香港中文大學進行了一項社區診斷的調查研究,社區診斷的研究結果在議會上發表,有關的問題由區議會及有關政府部門跟進。在2003年10月至2004年3月期間,葵青區進行了685次家訪及5個專題小組會議,在社區安全及健康相關課題上獲得了多方面的意見和具體的改善方案。
建立協會。為持續發展安全社區工作,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于2002年8月成立,并在香港注冊成為法定慈善機構,可接受捐助及申請撥款項目。建立協會的目的是統籌葵青區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運動及作為葵青區的代表機構,為葵青區建立一個安全健康的生活及工作環境。在2003年SARS疫癥過后,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對未來的工作及架構作出調整,決定將龐大的督導委員會及工作委員會由協會董事代替,為協會作出決策和領導,帶領各成員在葵青區開展各項安全健康工作(見圖2)。

圖2 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工作架構
安全健康計劃
為使安全健康文化在葵青區扎根,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采取以社區為本的特定項目計劃,目的是將安全管理系統實踐于不同的機構及地區,包括安健屋村、學校、院舍及醫院等。這些計劃通過統一的評審機制和實地巡查,以確定有關機構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截至2008年,葵青區共確認了7個安健屋村、16所安健學校和22間安健院舍,約有25萬人參與安健計劃(見表1)。
表1 2003~2007年葵青區推行的各項安健計劃

安健屋村。安健屋村計劃于2002年開始實施,目的是鼓勵屋村及屋苑推行環境、衛生及健康設施等改善計劃,并向居民灌輸安全及健康意識,共同建立一個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
安健學校。安健學校先導計劃在2003年11月正式開展。此計劃結合了香港中文大學的健康促進學校和職安局推行的安全學校概念。目的是推廣學校安全、衛生設施等。通過全校師生參與安全巡查和培訓教育,改善學生、家長、老師及整個社區的健康及安全。
安健院舍。為促進在安老院舍(養老院)的職員及老人們的安全及健康,2004年,葵青社區與葵青區議會職業安全健康工作小組和職安局合辦“葵青安健院舍獎勵計劃”。通過瑪嘉烈醫院職安大使的巡查和指導、職安局的教育課程和社會福利署的積極參與,加強了院舍內工作人員對安全健康的認識。
安全約章
為了強化社區力量,把安全健康的訊息推廣到社區層面,全面提升居民安全健康的意識,2005年10月,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推行了安健約章計劃,在社區基層推廣安健文化。
安健約章計劃以社區為中心,結合地區資源,建立安全健康服務網絡,為市民提供安全健康咨詢。這個計劃包括:設立安全健康信息站、社區健康日,社區健康護士和區議員合作,進行小區安全健康評估、安全健康教育和太極教授等。安全約章得到了37個機構的支持,他們于2006年6月23日共同簽署了安全健康約章,承諾共同推動葵青區成為一個安全、健康、充滿活力、和諧的社區。

圖3 葵青安全社區的宣傳招貼畫
傷害監察系統
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傷害監察系統是由香港職安局、香港理工大學、瑪嘉烈醫院和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共同開展的一個安全社區項目計劃。
葵青區傷害監察系統于2003年9月開始啟動。首先是在瑪嘉烈醫院急癥室進行先導工作。在過去的20多年里,葵青區發展迅速,除了早期的工廠及制造業外,葵青區還發展造船業及葵涌貨柜港等大型設施。瑪嘉烈醫院正坐落在葵青區內,其急癥室不但要應付稠密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意外事故,同時也要應付龐大基建及工業項目帶來的意外傷害事件。因此,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和瑪嘉烈醫院認為有必要設立“傷害監察系統”,以便能在預防受傷、送院前搶救、住院治療及康復服務方面配合實際需要,善用資源;在社區層面方面,監察系統的數據可提供清晰指引,以便有效調控資源改善實際環境及福利服務。
2005年,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傷害監察系統得到香港職安局的資助,并由香港理工大學提供技術支援,從而發展成一套軟件系統,可以成功地對急癥室求診者的受傷個案資料進行整合和分析;將區內的意外類別、高危人群、年齡分布及意外發生間細致分類;引入GIS科技,把資料數據通過一個以葵青區28個選區劃分的電子地圖系統,按世衛提倡的編碼和資料庫,以電子地圖為輸入界面和輸出報告,使問題及高危地方更容易顯示。監察系統有助于地區制訂有效政策及預防措施,降低發生意外的機會。
相關鏈接:
健康城市聯盟(以下簡稱為“聯盟”)是一個旨在保護并促進城市居民健康的國際組織,主要由有意通過健康城市這一途徑實現上述目標的城市和其他組織的團體組成。為了消除城市環境對健康的負面影響,世衛發起并向全世界推廣,開展健康城市行動。聯盟與設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世衛西太區辦事處(WPRO)密切合作。
聯盟于2003年10月17日,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市世衛西太區辦事處舉行了成立會議。成立會議的代表主要來自西太區開展健康城市項目的城市、國家協調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學術機構。現在已經有25個創始會員,同時還有許多城市和組織準備加入。
編輯呂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