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訥
城陽區位于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市市區北部,一面臨海,一面環山,總面積553.2km2,人口46.88萬,是進出青島市區的北大門。城陽區交通發達,形成了極其便利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是青島通向國內外的必經之路,也是青島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重要交通樞紐。交通的便利帶來工業經濟的蓬勃發展,目前,城陽區
已經形成了以電器機械、紡織服裝、化工橡膠、食品飲料、新材料、海洋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7大行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是目前山東半島服務貿易發展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城陽區安監局局長趙作文介紹,城陽區是一個新區,建設發展只有4年的時間。在最初的發展過程中,區政府確立了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的發展思路,吸引了大量外資,僅轄區內的韓資企業就有1800多家。較好的社區都有外商資本的入住,主要以韓國、日本、東南亞地區的企業為主。相對于青島市的其他幾個城區而言,城陽區的安全監管工作的難點是:由于在城區建設的初期階段,急于招商引資,“先引進來再說”,對于產業結構的調整重視不夠。引進的項目以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居多,高新技術產業相對較少,用工以農民工居多,安全生產意識較低,給安全監管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中小型企業較多,企業內部的安全管理跟不上,使安全監管范圍面廣量大;高危企業較多,這些企業分布在城陽區的各個工業園區,危險化學品企業、建筑施工企業、非煤礦山企業、煙花爆竹生產企業俱全,各自的規模、生產能力以及管理水平參差不齊。
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為城陽區帶來了新的活力,也對安全監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針對轄區內擁有的7000多家工礦商貿企業,安全生產具有“面廣量大,涉及的門類、領域和行業眾多,外資企業、中小企業、高危企業和重大危險源較多”等特點,城陽區安監局確立了“抓安全、保平安、促發展”的基本思路。
趙作文這樣解釋他的思路:“抓安全”就是在監管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一切以安全生產為中心,永遠相信“天道酬勤”,不抱僥幸心理,更不憑運氣,為實現“本質安全”而努力;“保平安”就是堅持“以人為本,職工生命安全為先”,始終把維護生命安全貫穿安全生產全過程,把“工作是否落實到位,關鍵看企業如何反應”作為安全監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企業生產過程的安全;“促發展”就是堅持“安全發展”,把安全生產監管與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真正實現“大安全、大效益、大發展”。
趙作文認為,“沒有理念的創新,就沒有方法上的創新。” 城陽區安監局在不斷進行理念創新的基礎上,系統地實施了全過程控制和關鍵要素控制工作法。
實施“全過程控制”工作法
全過程控制就是安全監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事前就是抓預防,事中就是生產過程控制,事后就是出了事故吸取教訓。
抓好事前控制,重點在抓預防。城陽區首先是采取了網格化管理方法,全面落實政府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按照行業管理與屬地管理原則,在區、街道、社區、生產經營單位四個層級劃分網格,對每一個網格內的責任單位與責任人“定崗位”“定職責”“定考核獎懲機制”,并按照上級覆蓋下級的要求,運用網絡技術和空間信息技術,編制《網格化安全管理地圖》和信息平臺,構建“橫到邊、縱到底”立體化的安全管理網絡,確保“兩個責任”落實到位,實現安全監管“精細化、信息化和人性化”。他們在網格化細分的基礎上,建設“區、街道、社區”三級安監機構和隊伍,全區成立以區長任主任、4位副區長任副主任、各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安全生產委員會,在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25個區直部門、8個街道辦事處均設有專門機構、配備專人;在230個社區中設立安全員;全區三級安監人員583人,街道37名安監人員中有25人取得了山東省安全生產執法監察證和行政執法證,社區安監人員達到366人,實現和形成安全監管“橫到邊、縱到底”和“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監管的觸角已伸到所有企業。
其次是抓教育、抓培訓,實施全員培訓工程,嚴格落實持證上崗制度和崗前培訓制度,重點抓好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培訓考核和企業“三級安全教育”。2003年首次采用中、日、英、韓4國語言對外資企業主要負責人進行《安全生產法》知識考試以來,已有1萬多人次參加了考試;累計培訓安全管理人員2735人,特種作業人員5919人次,高危企業員工1.1萬多人;還專門舉辦了一期韓資企業主要負責人培訓班,培訓考核韓資企業主要負責人260多名。
三是加強源頭管理。通過將高危行業建設項目納入政府產業布局規劃,嚴格落實行政許可制度、安全評價制度和“三同時”規定,對未經規劃審批、達不到安全生產條件的一律不予申報或審批。
抓事中控制,重點在生產過程控制。城陽區安監局每年多次組織全區性大檢查,排查較大事故隱患,實施政府掛牌督辦,開展集中整治。每次大檢查都按照《行業安全生產檢查表》進行,并根據檢查結果劃分企業安全管理等級,確定什么樣的企業應被列入集中整治范圍,什么樣的隱患應確定為重大事故隱患等,提高了安全檢查的質量和效果。同時,把隱患是否整改完畢作為執法是否到位的標準,對生產經營單位的違法違規情況予以實施備案通報,對拒不整改隱患、拒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行為實施媒體公告,對非法抗拒、阻撓、威脅或利用其他非法形式干擾安全生產執法的,讓新聞媒體跟蹤曝光。
抓事后控制,重點在吸取事故教訓。城陽區嚴格按照“四不放過”原則依法查處事故,定期進行案例警示教育,促使企業改善安全生產條件,杜絕類似事故的發生。建立完善應急救援體系,落實演練制度,最大限度地防止事故事態擴大、減少事故損失和人員傷亡。
抓“關鍵要素控制”
關鍵要素控制就是抓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領域、重點部位4個方面的安全監管。
把“重點行業”作為關鍵要素控制,城陽區安監局根據區內安全生產的實際和特點,確定重點行業12個,并制定了相應的監管意見。對主管部門比較明確的行業監管意見,由各行業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其他沒有明確主管部門的,由區安監部門統一牽頭組織實施,建立了以行業為主體的安全監管模式,重點落實行政許可、安全評價、“三同時”等源頭管理工作和執法檢查等日常監管工作,不斷增進行業監管的實效。
把“重點企業”作為關鍵要素控制,他們根據企業規模、危險程度和動態管理原則,排查確定重點監管企業543家(含169處重大危險源),每年全面檢查2次以上。在加強日常監管、落實常規監管措施的基礎上,采取了“三要素”“四防控”等監管措施。
“三要素”,即:硬件(設施設備)、軟件(安全管理體系)和安全文化建設。通過安全文化建設,開展班組危險預知和SC(安全管理)小組活動,讓每名職工都能自主地查找整改身邊隱患,提高班組的安全隱患識別、防范和危機處理技能,創建“無隱患崗位”,形成“安全第一、職工生命安全為先”的價值取向,以實現企業設備質量完好、操作行為規范、安全管理科學,保證企業本質安全。目前,城陽區543家重點企業全面開展了“三要素”建設,2000多個班組通過開展班組安全文化建設和危險預知活動,自主排查消除事故隱患6000余處。如青島特種汽車集團公司自開展“三要素”建設以來,創造了連續生產500天無1例傷亡事故發生的新記錄。
“四防控”,即:防火、防中毒、防爆炸、防坍塌,是關鍵要素中的關鍵,是落實關鍵要素控制措施的深化和細化。城陽區安監局針對全區543家重點企業,提出了27個方面的“四防控”措施,要求企業進一步明確重點防控部位及其危害形式、監管責任人和控制措施。目前,各企業已確定2000余個重點防控部位并實施了掛牌監控,落實“四防控”措施上萬條。
把“重點部位”作為關鍵要素控制,全區確定企業重點監管部位1萬多處,加強了日常監管,有效預防了傷亡事故的發生。
把“重點領域”作為關鍵要素控制,城陽區安監局將全區企業分為“A、B、C、D”4個等級,實施分級管理,對安全狀況優良被評為A級和B級的企業實行一般性監管,對被評為D級和C級的企業實施重點監管。把規模不大、安全管理粗放、員工素質較低、安全投入不足、設施設備安全保障能力低的中小型企業作為重點監管領域。
自2005年以來,城陽區在51家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煙花爆竹、建筑施工等高危行業企業和部分機械行業企業中全面開展安全標準化工作,對169處重大危險源實施了分級管理和“看板”管理,統一指揮、每月調度,建立了風險評估制度,使重大危險源始終處于受控狀態或安全運行狀態。
城陽區安監局在這幾年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但當初在實際工作中,也確實遇到了一些“瓶頸”。因為企業的隱患整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一些企業對于安全監管工作很不理解。對于這個問題,趙作文的態度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嚴格執法的前提下,運用各種手段促使企業整改隱患,使安全生產的政策切實發揮剛性約束作用。
以前在城陽區內有一家韓資的液化氣企業,安監局在檢查過程中發現,它的一家剛剛建設完成的工廠由于液化氣罐和降壓泵兩者間的預留距離不夠,形成重大安全隱患。由于這家工廠馬上就要投入試生產了,整改不僅需要花錢,還要耽誤時間和生產計劃,企業對整改計劃很抵觸,還找到了市級領導反映情況。但趙作文的態度非常堅決,明確表示如果重大隱患不消除,就不能讓他們開工生產。不僅如此,趙作文還親自請了青島市最權威的專家,到現場為企業講解隱患可能導致的危險。最終說服這家韓國企業停產一個月,徹底整改了隱患。
近年來,城陽區安監局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安全監管新路子,各類事故起數、直接經濟損失、傷亡人數等主要指標逐年下降,連續4年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先后獲得市級、省級和國家級先進。
相對于他們取得的成績,趙作文對記者說的話就顯得格外的樸實,他說:“對于生產我們也有自己的想法,事故在哪里發生,什么時間發生,這個誰也不知道,沒有人可以預見,但我們知道安全監管的責任是什么,我們應該做什么,怎么去做,這才是最重要的!”
編輯韓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