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民
摘要:美國次貸危機已演變成國際金融危機。其影響范圍也已從美國波及到全球,各主要國家紛紛出臺拯救金融或經濟計劃。在這一經濟背景下,探討此次危機產生及演變的原因,分析其對我國長三角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的傳染渠道,尋求相應的對策,對于保持長三角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美國;次貸危機;長三角;區域產業;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6-0050-03
2007年夏,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目前次貸危機已演變成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其影響范圍也已從美國波及到全球,各主要國家紛紛出臺拯救金融或經濟計劃。在這一背景下,探討此次危機產生及演變的原因,分析其對長三角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的傳染渠道,尋求相應的對策,對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化解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健康、不協調因素,保持長三角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美國次貸危機產生及演變的原因
次貸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按借款人信用狀況分為三級:(1)優級(prime loan);(2)近似優級(ALT-A);(3)次級(sub-prime loan)。孕育美國次貸危機的基本因素有四個:一是次級貸款本身的特征使然,次級貸款的“貸款價值比”和“債務收入比”要遠高于優級貸款;二是布什政府將房地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形成了有利于次級貸款迅速擴大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三是從2001年起,美聯儲實行低利率政策,吸引大量低收入群體通過次級貸款購買住房;四是房地產市場非理性繁榮造成了房價上漲預期,增強了人們借債購房的動機。
由于次級貸款發放機構為獲取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將次級貸款組成“資產池”,以此作為現金流支持,通過真實出售、破產隔離和信用增級等技術,發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并進一步衍生出與次級貸款相關的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如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即資產支持證券)、CDO(collateral debt obligation,即擔保債務憑證)、CDO平方、CDO立方等,這就進一步放大了金融風險,為次貸危機演變成金融危機預設了條件。
美國經濟學家凱明斯哥(Kaminsky)認為,所謂金融危機是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利率、匯率、證券和房地產價格、企業破產數以及金融機構倒閉數等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使信用基礎遭受破壞,導致整個金融體系動蕩和混亂。這次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金融危機的發生機理大致如下:
1.長期低利率政策和房價暴漲直接誘致美國家庭過度負債,而利率上升或房市下跌則會導致次級貸款違約率上升;
2.由于次貸標準的放松和金融監管的缺失,已經孕育了信用風險,而次級貸款作為金融衍生品的基礎資產,其運行狀況又直接決定著金融衍生品市場能否正常運行;
3.由于資產支持證券的反復衍生和杠桿交易,進一步放大了市場風險,使房地產市場的“風吹草動”可能導致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系統風險和劇烈波動。
眾所周知,金融危機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包括其種屬傳染和地理傳染。由于貨幣危機在各主要國家聯合干預下而被抑制,所以,此次金融危機的種屬傳染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由于市場主體對交易對方信用風險的普遍擔憂,致使次貸危機迅速蔓延至優級貸款、信用卡透支和企業貸款等領域,導致銀行危機;其二,由于次級貸款發放機構和機構投資者的虧損信息會迅速反映在其股價上,從而引發股票市場投資者的恐慌情緒,造成對股市的巨大沖擊,導致股市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通過貿易關系或資金融通關系傳遞給其他國家,特別是大量外國金融機構投資美國衍生品市場而發生巨額虧損,導致這些國家也發生危機,由于這些機構的分支機構遍布全球,它們的流動性短缺必然導致全球金融市場的震蕩,這是此次金融危機的地理傳染。
金融危機的外延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在金融領域內;第二層次在非金融領域,表現為經濟危機,即對實體經濟產生強烈沖擊,導致企業效益普遍下降甚至破產,私人投資銳減,失業率上升,居民消費信心不足,對外貿易額下降等。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其消費下滑不僅影響到美國生產,而且影響到全球消費需求和全球經濟的增長動力。美國經濟危機已經導致歐盟及日本經濟的一蹶不振,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必然會從發達國家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地傳遞給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對美出口高度依賴的經濟體將面臨著劇烈的經濟調整。
二、國際金融危機對長三角經濟影響的傳染渠道分析
長三角是指長江下游入海口周邊地區。現有三種界定:一是指上海,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南通,浙江的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舟山、臺州,共16個城市及其周邊地區,此為“小長三角”。二是指江、浙、滬兩省一市,此為“大長三角”。三是指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市,此為“泛長三角”。本文將采用“大長三角”概念。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是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和外向型經濟特點最顯著的地區之一,總體上講,長三角經濟已初步呈現整體發展態勢,產業的梯度分工和水平分工漸次明朗,各地依托區位或資源比較優勢,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產業優勢。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目前長三角經濟已呈現一些冷勢因素:出口增速下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低迷,外需與內需、投資與消費不夠協調,產業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存在矛盾。
究其原因,需要分析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渠道。所謂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渠道是指由于貿易關系密切,美國金融危機惡化了長三角地區經濟基礎運行狀況,從而導致危機。根據其內在機理不同,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渠道主要分為如下六個方面:
1.直接貿易傳染渠道。所謂直接貿易傳染渠道是指中國作為美國重要的貿易伙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必將伴隨著美元大幅貶值和消費需求急劇下降,從而可能導致長三角出口下降。這其中存在三種機制:一是美元貶值會使美國出口競爭力增強,進而對長三角的出口增加,進口減少,損壞長三角的經濟基礎;二是美元貶值會使中國CPI下降,居民對本幣需求量減少,影響國內消費;三是長三角出口下降會導致失業率上升,政府若期望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就會導致投機者的沖擊。
2.間接貿易傳染渠道。所謂間接貿易傳染渠道是指在中美兩國依賴于同一個出口市場的條件下,美元貶值就會使美國在該市場的競爭力增強,從而可能導致長三角在該市場的競爭力減弱。
3.金融直接傳染渠道。所謂金融直接傳染渠道是指在中美兩國存在直接金融聯系的條件下,美國爆發金融危機會通過直接投資、銀行貸款和資本市場等渠道將危機傳染給中國。如美國金融危機導致美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短缺,進而造成美國的商業銀行或企業從長三角撤資。
4.金融間接傳染渠道。所謂金融間接傳染渠道是指中美兩國在某一金融業務雖無直接金融聯系,但均與第三方(如跨國銀行)存在密切的金融聯系,跨國銀行一旦在美國遭受損失,往往會出于調整資產負債結構、達到資本充足率標準的需要而大幅收縮對長三角的貸款或投資。由于我國擁有充足的國際儲備,故不必擔心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所造成的沖擊。
5.機構投資傳染渠道。所謂機構投資傳染渠道是指國際機構投資者通過國際資本市場投資所形成的傳染渠道。這其中存在兩種機制:一是機構投資者證券組合的相互依賴,在現實金融運行中,美國金融危機必然伴隨著美國股市收益下降,機構投資者為了平衡其資產組合,優化其風險收益比率,滿足投資者贖回的需要,往往需減持其資產,于是,一個市場的沖擊會迅速蔓延到其他市場;二是證券組合的重新分配,由于機構投資者大多采用程式交易方式,即運用計算機自動跟蹤和調整包含在股價指數中的股票交易以及與股價指數相關的期貨交易,一個市場資產收益的變化必然導致其他市場證券組合的重新配置。
6.經濟預期傳染渠道。所謂經濟預期傳染渠道是指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中國在具有相似的經濟基本面或面臨共同的外部沖擊時所發生的危機傳導。在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下,大機構投資者對投資風險往往變得十分敏感,必然會減少對新興市場國家的投資,而小投資者看見掌握較多信息的大機構投資者收縮在新興市場國家的投資,也會大舉拋售,從而進一步加劇市場波動,這種羊群行為有時是非理性的。
三、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對策
根據國際金融危機對長三角經濟影響的傳染渠道分析,長三角地區應該利用新經濟地理學理論,規劃長三角城市群之間的區域分工合作體系,協調城市群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斷提升區域產業核心競爭力,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和沖擊。具體地說,長三角地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對策如下:
1.積極打破行政壁壘,加強城市群之間的聯動。根據克魯格曼等人提出的新經濟地理學理論,在特定區域中,核心城市通過吸納人口和各種經濟活動,促進自身發展并影響周圍地區發展,這一過程包括整個區域在生產方式和空間形式上的調整,城市與農村的分離和融合,產業結構變動,城市空間形式演化以及區域非均衡發展。城市模式演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將分別受農業的持續資本化、工業部門的就業增加、制造業部門向外分散、服務業相對密集增長等因素的影響。由于擁擠成本、職能分工、產業梯度與城市群空間分布的關系不同,往往導致小城市更專業化,大城市則高度多樣化。對此,長三角城市群之間應謀求建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既合作又有效競爭的區域分工合作體系,協調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與治理、人口與城市化等城市群發展的重大問題,不斷提升區域整體的國際競爭力。
2.提高長三角區域產業核心競爭力。所謂區域產業核心競爭力是指區域產業內部各系統在相互協調、系統整合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持續競爭優勢,使區域產業獲得長期持續發展的能力。要提高長三角區域產業核心競爭力,必須推進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區域,發揮長三角產業群聚集效應,加快從“長三角制造”向“長三角創造”轉變。自主創新必須以企業為主體,長三角企業產品只有具有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增強區域產業核心競爭力。
3.充分發揮兩省一市的產業特點。上海應不斷完善“三環”布局,即內環線以內重點發展金融保險、商貿物流為代表的高層次服務業;內外環線之間重點發展高技術、高增值、無污染的工業;外環線以外集中建設市級工業區。江蘇應深入實施“四沿”(即沿滬寧線高新技術產業帶、沿江基礎產業帶、沿東隴海線加工產業帶和沿海經濟帶)開發。浙江應著力構筑“三大產業帶”,即環杭州灣產業帶、溫臺沿海產業帶和金衢麗高速公路沿線產業帶。
4.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長三角仍然有較多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對此,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提高產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促進三次產業結構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轉變。
5.進一步提高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水平。目前,長三角地區已進入國際貿易摩擦的高發期,對此,要建立貿易壁壘預警、應對和防護機制,重點促進行業協會、中介機構反貿易壁壘的工作平臺建設,通過出口多元化實現對外貿易的地區平衡。
6.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轉變,而要切實拉動消費就必須消除制約居民消費的障礙,包括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推動廉租房建設和加大教育衛生投資。長三角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應該率先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