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杰
新課標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貴有疑”,有疑問產生是進行思考的標志,是創新的前提。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與途徑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孕育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捕捉“提問的契機”,培養學生不但敢提問、會提問,而且愛提問的習慣。
作為教師,我們應積極地引導學生怎樣有效地提問,摒棄那些沒有數學價值的問題,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例如,在教學《求被減數的實際問題中》,例題中通過情境出示小猴子已經摘下23個桃子,樹上還有5個,求原來有多少個桃子?在一部分學生的眼中這是一個十分容易的問題,但還有一部分學生卻是只看到了兩個數字。對于這些孩子,怎樣求原來有多少就成為他們學習的障礙,如果你仔細閱讀教參,會很清晰地看到:樹上原來的桃子已經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已經采的23個,另一部分仍然在樹上的5個。當學生明白了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但怎樣讓學生明白樹上原來的桃子被分成了兩部分?這就是我們教師教學“解決實際問題”這一類課題的難點。這一難點也正是學生學習中存在最大疑問的地方。如何引導學生的問題的產生、捕捉“提問的契機”?
一、從題目的理解過程中提問
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文字,誘發數學問題,使學生明白教材的概念和法則中處處閃爍問題的火花。在閱讀教材后,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在這段文字中有哪些詞語或者句子是他不理解的?在剛才那個例子中,通過回顧題意后,發現“原來”就是學生頗疑惑的地方。
二、用學生的問題來提出問題
在堂課中,教師可以以問引問,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思維的主動性、靈活性與敏捷性。當學生發現“原來”很難理解,教師適時追問:“原來的桃子有哪些?”學生很自然的聯想到原來的桃子有的已經摘下了,有的還在樹上。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讓學生觀察圓柱體實物后,教師引問:你發現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學生思考后表達自己的見解,提出比較有價值的問題:什么叫表面積?如何測量圓柱的曲面?如何測量圓柱底面積?求圓柱表面積需要哪些條件?如果圓柱沒有蓋子怎么求表面積?等等。學生在教師有計劃地引導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
三、從學生思維的碰撞中提問
在問題的討論中,師生、生生之間會發生思維的對撞,甚至會展開辯論,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辯論,提出自己的觀點及理由。整個教學過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成了很多新的問題。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不斷被觸發,獲得了探究學習的“高峰體驗”。
四、從實踐操作中提問
我們往往只關注解答結果的正確與否,極少考慮學生是怎樣思考的,忽視了對解題思考過程優劣的評價,這樣不僅制約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課堂中學生思維性也大打折扣。如,在復習長方體體積、正方體體積和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時,我讓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去想一想、議一議、擺一擺,自己尋求答案,結果學生紛紛舉手,有的同學把圓柱通過切割后拼成長方體,推導出書上的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這時有同學提出:“長方體的擺放方法不同,推導出來的體積計算公式也有所不同。”一語驚醒夢中人,同學們又進行小組合作,不僅想到了課本上的解法,還出乎意料地想出了課本上沒介紹的另外兩種解法:圓柱體的體積=側面積×半徑÷2,圓柱體的體積=底面周長×半徑×高÷2。學生們興奮不已,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培養了他們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兆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