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鋼
摘 要:新課標實施后,教師在教學理念上發生變化,學生的學法也相應隨之改變。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其自主地發展各種能力。這樣做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 又培養了學生終生受用的一種自己學習的能力。本文提出了新課標下高中數學的學法指導, 并論述了如何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關鍵詞:新課標學法 技巧 引導方法
一、倡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上以導為主的理論依據
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 教師能把一個題目講清楚就夠了。我認為這遠遠不夠, 還應馬上在課堂上培養學生一種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就需要教師善于引導, 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 而不是叫他們把這個題目給背下來。否則就會把數學教死了, 與我們當前的教學理念是相矛盾的。
二、教學過程要把握好新教材的幾個基本特點
1.充分體現了“新”
面向全體, 重發現, 在內容上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動素材, 眾多的研究性學習。為所有學生的數學學習構筑起點, 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 同時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2.突顯“動”
動手實踐, 重探索, 是新教材的又一特色。新課標要求:“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而新的教材設計正是為學生這種良好的數學學習方式和活動提供了有益的藍本。例如, 增加了大量的數學閱讀材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
3.重視“用”
聯系實際, 注重應用, 這又是新教材的特色之一。例如: 人教版高中《數學》第一冊( 上) 中涉及到的研究性學習——數列在分期付款中的應用。通過此知識的學習, 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從實際出發, 自己去探究, 并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 獲得解決問題的技能與方法。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研究, 在解題過程中獲得學習心得體會, 從而使學生建立起符合個人知識特點的認知水平。
4.注重“活”
根據《大綱》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雙基”的同時,更要注重解題能力的培養, 力求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強調知識運用的靈活性, 解題時注重學生自己去發現, 去探索, 從而達到靈活應用的目的。
三、數學課上幾種具體的引導方法
1. 一題多變,多題類比
高中數學的題目量較大, 如果每個都講那是不可能的。這時教師對一個題目的條件或結論進行變式, 就相當于一個題目變成了很多題目, 而這些題目有某些共同點與不同點。教師讓學生辨別這些題目, 提出相應的解法, 在這個過程中, 學生自然形成了一種辨析能力。此外, 可通過多題類比的方法, 讓學生感到, 數學也只不過是這幾個題目, 它們太相似了。從而培養學生一種解題信心和一種做題要“精”的學習觀念。
2.“微笑”與“鼓勵”
感覺在嚴肅的數學課堂, 教師如能多“微笑”, 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特別在問一個學生時, 而他答不出來。這時教師如果“微笑”說: 再想想。那個學生肯定比較激動, 相信他也會認真學習這門課了。此外, 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時, 善于在“物質”上與“精神”上給以鼓勵。比如誰在課堂上解決了一個難題, 就獎一支筆; 誰在口答上有進步, 老師對他進行全班通報表揚。這樣時間一久, 學生在回答教師的問題時肯定積極多了, 在教學上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隨意”與“嚴格”
數學課堂上會遇到很多問題, 有些問題可以特殊化處理,即所謂的“隨意”, 有些問題必須要一個字一個字講清楚, 這樣做是培養學生解題的變通能力。比如我們遇到一個幾何方面的選擇題, 一般學生可能會把題中的圖畫得非常端正, 而用了很多時間, 這時教師在一邊引導, 問: 有沒有必要這樣畫呢? 然后教師指出這個題目只要“隨意”畫個草圖就行了或用特殊值也能解決。另一方面, 我們會發現讓一部分學生上黑板板書大題目時, 格式相當不完整, 而這在高考時是吃大虧的。雖然你會做這個題目, 但不會寫或者說寫得不全, 會被扣掉一些分數。所以, 這個時候, 教師必須要“嚴格”, 哪怕這個字怎么寫,寫在哪里都要講得非常清楚, 不可馬虎。只有這樣, 學生才會養成一個良好解題習慣, 在高考時拿到應拿的分數。
4.“堅持”與“放棄”
一般來說, 教師在引導學生解題時, 都注重培養學生“堅持”的解題品性, 這固然是正確的, 但有時也要引導學生學會“放棄”。如在做高考卷時, 一般人不可能完成全卷, 這時如能“舍一保九”, 就是放棄難題, 留出時間去檢查已做的題目, 肯定會提高得分率的。而這種變通的解題習慣需要教師平時講題時貫入到學生的意識中去。
以上幾種高中數學課堂教師導的處理方法來源于多方面, 所以我們教師平時要多看書, 多聽課, 多總結, 就會有很多收獲的。方法是主要的, 內容是次要的。只要我們善于發現一些引導學生思考的方法, 相信我們教師將越教越輕松, 學生越學越聰明, 這不就是我們教學目標之所在嗎?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 實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學習新教材, 認清新特點.數學教育學報
作者單位:衢州一中數學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