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潔 李 凡 馬靜宇 張宏衛
摘要:近年來,隨著河北省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化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仍然存在著不少困難,其中,城市化進程與城市文化進程的融合問題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主要闡述了河北省城市化進程與城市文化融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關鍵詞:城市化進程;城市文化;河北省
中圖分類號:F2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7-0131-02
城市化是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城市文化更是城市化進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目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越來越凸現的一個問題在于城市化進程與城市文化發展速度脫節,導致城市化發展中因城市文化薄弱而產生的城市病態已經涌現并日益嚴重。
一、城市化概述
由于城市化研究的多學科性和城市化過程本身的復雜性,不同學科對城市化的理解有所不同。對城市化概念的界定,眾說紛紜。從字面意思上看,城市化是鄉村區域轉變為城鎮的過程。從發生的時間上看,有人將城市化的歷史等同于城市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將其過程追溯到幾千年前城市出現的年代。也有人認為城市化是城市發展到近代,由于工業革命及工業化基礎的形成、商業和其他行業的發展而出現的歷史現象。從世界各國的歷史看,城市化是市場選擇的產物,是城市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增長而引起的人口等資源由農村向城市集中的社會進程。可見,城市化是一個動態的社會歷史過程,而城市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滲透于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之中,對推動城市化進程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城市歷史文化的內涵
城市歷史文化內涵豐富,不僅包含城市的古代歷史文化,城市的當代歷史文化也不容忽視,成功的現代化城市建設告訴我們,只有將城市建設的現代化與歷史積淀、城市文化的世界性與地域特色兼容并包,才能實現真正的現代化。在這些方面,歐洲的城市化建設無疑是成功的典范。
盡管歐洲城市化建設也產生了一系列城市社會問題,但它在城市化建設中較好地體現了歐洲文化傳統與時代融合的特色。一些城市“獨特的城市風格,輝煌的建筑藝術,高品位的城市文化,令人嘆為觀止”。歐洲許多城市對于文物建筑采取原樣保護維修的辦法,對于大多數舊建筑則采取維修外表、更新內部、改善市政設施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許多規劃更加深入和細致,除物質方面的改善外,改善社會問題,如移民問題、就業問題等等也作為規劃內容中的重要部分。
三、城市化進程與城市文化進程的有機結合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由之路
縱觀當今世界,任何一個有特色的城市,都是以廣泛吸納人類文明成果而著稱的。恩格斯當年在評價法國巴黎時曾說過:“在這個城市里,歐洲的文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這里匯聚了整個歐洲歷史的神經纖維,每隔一定的時間,從這里發出震動世界的電擊。”由此可見,無論哪一個歷史時代,作為聞名世界的城市,總是以凝聚世界城市文明為基礎的。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盡管文化的“西化”趨勢日益加劇,但這只是暫時的,一個城市要提高其競爭力,必須立足自己的現實特點,發揚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城市文化特色,打造出富有個性的城市文化形象。
如前所述,城市文化是城市人格化的表現,體現著城市的發展歷程、建筑風格、精神風貌、價值取向以及市民的思想道德情操、價值觀念、文化素養等,也表現為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定的城市發展水平決定其文化建設所能達到的程度,城市文化的發展又反過來影響城市的發展,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從城市文化的功能上來看,城市文化對城市布局結構與規劃、城市形象的塑造等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而能夠吸引人才、技術、資本等這些要素聚集到某一城市的關鍵也在于別具一格的城市文化特色。中外城市文化發展的歷史表明,城市的發展不能脫離其特有的歷史文化傳統,只有在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文化創新才能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城市發展之路。
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是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當代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但我們也不難看到,“城市化”常常被作為一場自上而下的經濟性造城運動。在這一過程中,城市原有規模擴大,數量增加;伴隨城市建設的熱潮,城市建設本身各種問題日趨凸現。雖然建設速度、規模驚人,但其所付出的社會代價卻難以估量。作為一種更高形態的人類文明存在方式,城市化不僅應表現在經濟乃至城市面貌現代化上,更應體現在人的生活在文化、社會等多層面文明程度的融合、提升上,城市化不是以“假古董”冒充文化,不是以犧牲文化尋求“進步”,更不只是物質方面的城市化,而最核心的是精神方面的城市化,即城市文化的進步和發展。
四、河北省城市化進程與城市文化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個健康的社會經濟需要有健康的城市化,一個健康的城市化又必需要有相應健康的生態和文化環境。當前,河北省城市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一些城市領導只看到了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而對其豐富、珍貴的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知之甚少,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只重開發,不重保護,以致破壞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事件屢屢發生。有些城市領導簡單地把高層建筑理解為城市現代化,對保護自然風景和歷史文化遺產不夠重視,在舊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許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街區和建筑遭到破壞,拆了古建筑卻去建造仿古建筑。還有些城市領導在城市建設中大搞人造景觀,花費很大,卻搞得不倫不類。對于這些錯誤做法,如不加以糾正,必將在極大的程度上影響一個城市現代化進程。
歷史發展到今天,已經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要保持城市這一大系統健康的可持續的發展,一定要制止對歷史文化的破壞性建設。如果把山水景觀丟了,代之以水泥、玻璃的高樓群;把傳統的建筑都推倒,代之以抄襲克隆的“方盒子”;失去自己特色氛圍,代之以復制搬來的“歐陸風”,其結果只能是低水平、低質量、低品位的“城市化”。和銳意創新、吸收優秀外來文化毫無共同之處。也談不上什么現代化形象,算不上真正的政績工程。
五、對河北省城市化進程與城市文化融合的意見建議
如何在享受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同時,保護和發揚城市歷史文化?如何在街區重建的過程中,既為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留下空間,又能促進商業繁榮,阻止衰退?此類問題一直是所有政府關心或應當關心的問題。針對河北省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諸多城市文化發揚保護的經驗教訓,筆者提出以下建議措施。
1.重視立法和規劃。在國家和地方制定的法規基礎上,把握地區特征制定具有個性的城市建設規劃。國家和地方的城市建設法規,不僅規定了宏觀的架構,還決定了應用于地區景觀城市建設的基本規則,必須堅決“有法必依”。但是,由于各地區在自然資源、歷史、傳統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制定和落實具有獨特性的歷史古城重建規劃,對于重建工程的成功至關重要。
2.重視景觀城市建設的主體多樣性。中國的麗江和平遙古城、日本的犬山古城保護再生的寶貴經驗告訴我們,全社會參與,行政機關、市民團體、企業和市民在這一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日本的犬山古城保護再生進程中,來自市民方面的意見被大量采用,可以看出,只要行政機關和居民協調的意識能夠提高到一定程度,城市的生活和現代化就會更加人性化,人情味更濃,城市文化的弘揚、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居民的福利自然就越高。
3.重視自然和人文、生活和觀光的雙重協調。對充滿歷史韻味的城市來說,不僅應重視以人文景觀為中心的城市建設,還應注重維持生態平衡和保存自然資源;在大量吸引能帶來經濟利益游客的同時,還要著眼于市民生活繁華與舒適兼備居住環境的建設。
4.重視面向市民的社區城市建設教育。政府通過形式多樣又耐心細致的宣傳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市民參與建設的熱情,還能夠培育景觀城市建設的潛在推進力量,是城市化進程中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目前,河北省的歷史文化古城也面臨著景觀保護和建設的雙重問題,山海關古城、蔚州古城、宣化古城、雞鳴驛古城、保定古城等古城的保護或保護性開發工作迫在眉睫。古城特色各異的文化傳統在現代化建設的沖擊下,日益弱化、趨同、甚至消失,這更應引起政府的高度關注。在歷史文化古城的保護與重建中,政府對代表人文環境的地域歷史、傳統文化系統的關注不可或缺。另一方面,當下的部分市政決策者和建設者,應該將古建筑與其周圍街區的歷史氛圍、原本住在此地的居民看做一個整體對待,這樣的保護和重建才是對未來負責,難以想象,沒有納西居民的麗江城、滿是外地遷來居民的平遙城要如何傳承厚重的歷史文化,又會建設出什么樣空洞的現代化。這些古城的居民和古城的文化古跡一樣,都是我們河北的財富,也是中國的財富,更是全世界的財富。只有如此,這些古城的再生才值得我們期待。
5.重視以文化為底蘊建設城市,突出特色,切忌千城一面。體現城市特色就必須深刻挖掘城市文化,對文化內涵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讀。政府應從多個角度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從歷史的角度解讀文化精神,從現代生活的角度過濾文化中的糟粕,從經濟利益的角度挖掘文化傳承的亮點,從社會發展的角度遴選文化的精華,從文化自身演進中融合主流文化的優點,這樣歷史文化才能在城市發展的健康延續中獲得新生。河北省的城市建設中應深入解讀“燕趙文化”、“長城文化”、“塞外文化”、“古城文化”、“抗日文化”、“太行山老區文化”等傳統文化內涵,尋找特色景觀,尋找負載歷史信息的構筑物、設施,尋找傳統生活方式,尋找特色產業等等,保證文化的有機延續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