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張弘強 張國忠 王 瑜
摘要:在系統研究辯論式教學原理的基礎上,結合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定勢和思維特點,指明了高職院校開展辯論式教學的意義:辯論式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綜合和歸納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課前、課堂和課后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學生探索未知的知識;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
關鍵詞:高職院校;辯論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7-0215-02
一、辯論式教學的基本原理
辯論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和藝術。至少在4 000年前,人類就開始辯論話動。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000年,埃及的王子們就在法老法庭上辯論農業政策。亞里士多德的《辯術》一書奠定了辯論的基礎,至今仍有影響。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提問式教學法是辯論式教學法的里程碑。蘇格拉底總結出“教育應在交談中揭示真理,通過交流使人信服”的教學方法論。蘇格拉底善于采用談話、論辯的方式,通過詰問,使對方陷入矛盾,承認自己無知,逐漸修正思想。他認為,思維矛盾的揭露以及對立意見的沖突是發現真理的最好辦法,他自豪地稱自己為“知識的助產士”,并用這種方法“幫助已經包藏于每一個人意識中的思想出世”。蘇格拉底在與學生談話過程中,并不直截了當把學生所應知道的知識告訴他,而是通過討論問答甚至辯論方式來揭露對方認識中的矛盾,逐步引導學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確的答案。蘇格拉底提問式教學法作為學生和教師共同討論、共同尋求正確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發和推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在教學中開展辯論活動提供了啟示。
古希臘的柏拉圖,也是采用辯論式教學的典范,他把辯論式的教學提到空前的高度。在他的“學園”里,師生之間可以互相辯論,由此掌握辯論之術,開啟智慧之門。在柏拉圖對話集《克力同篇》中記載,當蘇格拉底受到雅典法庭不公正的審判,學生們奉勸他越獄而逃時,蘇格拉底以雅典法律的名義與克力同展開了論爭。在這一段對話中,蘇格拉底以假設性的提問和深刻的分析、辯駁,表明了他忠于法律、誓死捍衛法律的觀點。據柏拉圖記載,古希臘的德謨斯忒斯原先患有口吃的毛病,后來發憤苦練,竟至于把石塊含在嘴里練習發音,最終成為古希臘的第一雄辯家。當時智者派哲學家的代表人物普魯泰哥拉和偉大的政治家伯里克利居然花了一整天的時間來辯論:究竟是標槍還是扔標槍的運動員、還是主持競技會的人應該對不幸被標槍刺死的人負責。古希臘人的這種辯論的熱情尤其表觀在蘇格拉底的身上,這位自詡為“雅典的牛蛇”的哲學家整天蓬頭赤足,到處找人辯論,柏拉圖的三十多篇膾炙人口的對話記錄了蘇格拉底輝煌的辯論業績。在蘇格拉底以及柏拉圖的對話集中,還有許多充滿哲理和智慧的精彩對話,充分展示了辯論式教學方法的優越。
中世紀時期,辯論之風盛行,辯論被列為七門大學文科中的一門。任教于巴黎大學的托馬斯·阿奎僅在1256年春至1259年春,第一次在巴黎大學執教3年,就主持了對253個問題的正式辯論,這些辯論被記錄在一本叫《論真理》的書中。除了教授們組織的正式辯論,還有“四旬齋”和“降臨竹”的即興經院辯論,前者40天,后者十幾天,這也就是說,巴黎大學有60多天的專門辯論時間,供師生在一起即興辯論。
辯論式教學由來已久,公元前1122到前255年,中國周朝的學者們則進行過重要的辯論。教育家孔子、孟子都運用了辯論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樹國之棟梁。通過辯論來闡明道理,既可使教師受到教育,也能幫助學生接受教育。
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大批辯士應運而生,辯論在古代的學府中盛行開來。中國有句俗話說:“理越辯越明”,理論是在爭辯中發展的。中國哲學史上義利、理氣、天人等爭論,都在雙方的唇槍舌劍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認識升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名辯思潮”,雖有詭辯之嫌疑,但他們長于論辯,樂于論辯,揭示出了概念內部確定中的不確定,揭示了思維表面和諧之中的深刻矛盾,他們提出的有些命題至今還是人們爭論的聚焦點,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另外,還有很多古代教育家都采用這種方式教學,如朱熹。
二、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定勢和思維特點
由于所處的特定時代的特點,形成了當代高職院校學生鮮明而獨立的心理定勢和思維特點。第一,自主性強。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主觀的注入式教學,克服那種“我打你通”的簡單教學法,而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二,逆反心理強。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防止過早地下結論,給學生一種非接受不可和毫無商量余地的感覺。而應變換一種角度,讓學生“進入角色”,主動思考,自我教育。第三,思想復雜、價值多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安排上,針對學生思想的熱點、疑點和難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育,特別要注重教學方法。第四,學習積極性差。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普遍存在基礎較差、興趣不高的問題。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就必先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其產生學習的興趣。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辯論課型更新穎,更能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和參與競爭的主動性,因而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三、高職院校開展辯論式教學的意義
(一)辯論式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
傳統的“演講式教學”,教師口若懸河,學生緘默無語。學生總是被動的,教師在教學中很少考慮學生的需求,學生也很難表現出自己的能動性。而辯論式教學方法能迫使學生思考:老師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我該如何回答,我又應該提出什么樣的問題,老師又會怎樣辯駁?這迫使學生主動閱讀、查找資料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深入思考以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積極發言以表現或鍛煉自己的口才。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質問、辯論會出現高潮,形成熱烈的氣氛,刺激學生對一些問題刨根問底。同時,通過閱讀、思考也容易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有可能實現某一學術領域的創新與突破。
(二)辯論式教學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形成創新思維品質
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思維是創新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學生創造性思維相對薄弱,而辯論對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鍛煉思維能力、學習和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有非常明顯的作用。“辯論型”教學模式,以其真實案例的現實性、感染性,以課堂討論、激烈爭辯的直觀性、生動性和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的有機結合,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更快捷、更靈話,獨創性更強,從崇拜權威的思想中解放出來,在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發展過程中,迸發創造火花,培養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養成創造性思維品質。
(三)辯論式教學能提高學生分析、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及多向思維能力
由于辯論雙方的觀點都以確鑿的事實材料為依據,方能站穩腳跟,這就促使學生從搜集的大量資料中提取信息,去粗存精,深入理解為我所用,這樣在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對資料的綜合和歸納能力。學生要想在辯論中取勝,必須養成多角度、全方位考慮問題的思維習慣,要懂得“東方不亮西方亮”的道理,這個角度攻不進,換個角度攻;這個角度不好駁,換個角度駁。使學生的思維呈現發散性的趨向,同學們各抒己見,探新求異,增強學生周密全面看問題的思維能力。
(四)辯論式教學將課前的準備、課堂的教學和課后的總結、輔導等教學環節有機地結合
傳統的高職院校教學強調的是課堂知識的傳授,教師一般并不要求預習或復習,學生往往是在考試前突擊復習備考。高職院校辯論式教學方法中,課前的閱讀、查找資料等準備環節是課堂教學順利展開的前提,它不同于一般的課前預習,它要求學生大量閱讀相關書目,主動查找相關信息,結合現實深入思考,提出問題;課堂的提問、辯論活動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關鍵,是獲取知識,拓展視野,鍛煉口才、膽識,學習新的思維方式的過程;課后的總結、輔導是深化教學的重要環節,是進一步理清思路,整理論證要點,歸納結論,積累經驗,汲取教訓的過程。在高職院校專業課的教學中,采用辯論式教學方法對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專業人才,具有一定的優越性。
(五)辯論式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自主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識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應著眼于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辯論應用于高職院校教學能夠營造競爭的學習環境,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思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探究學習,真正達到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目的。同時,思辨性活動為學生智能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活動中所獲的信息比一本教科書和一個教師的信息大大增加,有助于學生了解學科動態,加深學生對學科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鍛煉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地探索未知的知識。
(六)辯論式教學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應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因為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就是有的放矢。單純課堂講授,教師既不能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也無法準確知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辯論式教學圍繞社會現實設立題目,辯論中,學生會盡量搜尋已有知識和固有觀念,其中,有正確觀點,也有模糊認識,還會有錯誤看法。教師就可以從中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和不足,知道哪些問題沒有搞清,哪些問題還需要提高認識,進而及時予以糾正和澄清,對暴露出的突出問題還可以重點講授。這種針對性的明顯增強,提高了高職院校的教學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