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松濤
(河南電視臺,河南 鄭州 450000)
中圖分類號:G25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9-064-01
在市場經濟日益深入的現階段,競爭已進入各個領域,新聞傳播領域也不例外。在競爭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就要發揮作用,在這個信息成“海”并難以量化的時代,受眾的注意力成為不可或缺的財富。人文關懷與人性化是人類文化最本質的內涵。媒體對人的關懷對象,不僅是長遠意義上的人的價值,還有日常生活的真、善、美,關注的主體不僅是少數的“英雄人物”,更有人世間的蕓蕓眾生。在選題、報道角度、價值取向上,與受眾面對面,心貼心地交流與對話,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走進生活,擁有人倫風情與個性品味,才能真正滿足受眾挑剔的口味,吸引他們的眼光,得到廣大受眾的青睞和認同。因為當受眾的眼光為人性化的新聞報道節目所吸引時,傳媒自然也就獲得了可觀的發行量、收聽、收視或點擊率,擴大了媒體自身的影響力。但這不是新聞傳播的根本目標,它的終極目標應是對社會主體人的尊重與關懷。 新聞文本內容,即新聞事實,是傳播主體所要傳達的主體。它是新聞媒體的主干,是新聞媒體的血和肉。新聞的文本樣式是新聞文本內容的外在表現形態,是為表現新聞內容服務的。文本內容的人性化選擇與設置,是對文本樣式選擇的深化。新聞內容的人性化,在各類媒體中,基本上都是相通的。一種媒體的內容改革,可以為其他媒體提供具體的借鑒。傳播媒體在新聞內容方面的改革可以從下面一些方向入手:
欄目設置
觀眾對新聞的需求多種多樣。不同欄目設置可以滿足觀眾的多樣化需求,除了一般的大眾化新聞版面外,針對關注娛樂資訊,追求時尚風情的青年朋友,可以開辟娛樂、時尚版。家園、情感傾訴之類的欄目,則向大眾展示各自的家庭軼事與心情經歷,欄目的設置,不能僅是媒介對觀眾的單向交流窗口,還應成為一種互動反饋的服務窗口。
新聞題材的選擇
新聞用事實說話。選材上不僅要有關于國際、國內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還應有一般的有關奇聞逸事的社會新聞。陽春白雪,下里巴人,我們都盡可能滿足不同觀眾的口味。同時,我們還應注意新聞的接近性和貼近性,安排與人們關系密切而他們又急切了解的重大新聞事件,如命運的感人處、利益的相關處和事實的貼近處。我們也應該看到受眾的需求是多樣的,通過廣播電視媒體他們不僅希望獲取國際、國內最新的時事動態,日常生活方面的服務信息也是他們所冀求的。諸如天氣預報、環境監測報告、出行參考、現時交通路況、菜蔬果品的行情等有關人們衣食住行的新聞內容。這些內容比較實用,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受歡迎程度自然非同一般。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之后的天氣預報成為觀眾的較為喜愛的內容,其中的理由已不言自明。現在的廣播電視媒體已經注意到受眾對這些日常生活信息的需要,幾乎在每個新聞欄目的最后都設置了天氣預報或出行參考等相關內容。服務性質的新聞節目,將成為今后傳媒與受眾共關注的焦點。
報道角度
新聞的報道角度都應從對人的理解和理性出發,對主題價值的尊重出發。同樣的新聞題材,報道角度不同效果也就大不一樣。如果將新聞題材放在人類發展或人文背景上來選擇報道角度,這個角度往往會更深刻,更有感染力。對平等意識的認同,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對多元選擇的尊重,都體現了對人的命運的最終關注。如果記者能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新聞特點,采取第一人稱的體驗式采訪,則更能充分實現媒體的傳播效果。新聞作品中,第一人稱給人的感覺是親切感,貼近性,而不再是以往以冷眼旁觀的第三者視角報道,充分體現新聞報道參與生活、介入生活的人性化關懷本質。這樣的報道,所體現的媒體關懷,超越了文字本身帶給讀者的感動,像是架起了人類探究自身心靈的彩虹。
內容來源的多向性
文本來源的多向性,就是媒介傳播的信息本體,我們知道,傳統的新聞傳媒是點對面的大眾傳播,新聞傳播已轉化為點對點的互動性傳播。人們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關注重心,選擇自己喜歡需要的內容與資訊,也可主動參與到新聞事件發展的全過程,了解其他觀眾對此新聞的評論以及發表的自己的個人見解。在這一過程中,人的個性化需求得以滿足,人的主體性地位得以發揮。
今天的新聞傳媒已經是突飛猛進,在新聞業務各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隨著新聞傳播硬件技術的不斷突破,更多的技術會被用于新聞傳播之中。界時,整個社會將建成集報刊、廣播、電視、電話、傳真,電子郵件,電子出版,計算機通信等各種信息媒介于一體,對聲音、影像、文字,數據等進行綜合處理和傳輸的多媒體信息系統。再加上軟件方面新聞理念的不斷革新,未來的新聞傳媒必定呈現出一種全新的面貌,它傳播的方式更靈活,傳播渠道暢通多樣,受眾獲取新聞更加方便,時時感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可以預見的到未來各類新聞傳媒必將會更加自由地為人類所用。人類的新聞傳播事業必定有一個更加燦爛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