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從計算機網絡知識體系的特點入手,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辦法來突破課程教學的瓶頸,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教學方法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20136-01
《計算機網絡》是高等職業院校計算機專業及計算機相關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很多學生在學習初期就被抽象的概念和協議搞得暈頭轉向,從而失去學習這門課的興趣,使得整個課程的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在學習完這門課程之后根本不理解網絡體系結構的情況比比皆是,然而《計算機網絡》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因此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學好這門課程變得非常重要。目前計算機網絡的教材大多是以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
on)七層模型,或TCP/IP五層模型為線索,概念多,理論抽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深感要在有限時間內把計算機網絡抽象的原理和相對枯燥的協議能結合實際講清楚,并非易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感到課程枯燥、抽象,內容零散,很難整體把握計算機網絡的全局。根據這門課程的特點,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求突破課程教學的瓶頸。
一、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的教學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實物、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向學生傳遞信息,而多媒體教學法則是以各種電教媒體如:計算機、電視、錄像、投影、幻燈等為標志,以傳統的教學媒體如:黑板、掛圖、實驗、模型等為基礎的多種媒體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抽象的過程具體化.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同時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網絡的相關原理,清楚網絡協議的工作流程,我們制作PPT幻燈片全程教學,通過LANSTAR多媒體教學軟件實現同步教學。同時借助3DMAX、FLASH等軟件制作模擬實驗過程。將原來抽象、復雜的原理性內容用生動的圖像和動畫表現出來,使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們將課件分發給學生們,學生可以免記筆記,集中精力聽課,同時還方便了學生復習。如講授Arp協議時,播放相應的動畫給學生看。可以收到顯著的教學效果,讓學生清晰地理解其工作機制;講述非屏蔽雙絞線的制作過程時,可以播放視頻錄像,讓學生清楚地熟悉制作過程。
二、形象化教學法
形象化教學法又稱立體化教學法,是一種全方位、立體感較強的綜合性教學方法。其內容包括在講授理論課時,結合板書、圖片、投影、幻燈、錄像等手段,配以真實的以及復制的模型教具進行教學,并結合臨床實驗及示教課,引導學生由文字到畫面,由平面到立體,由感性到理性認識,把書面理論、文字語言轉化為視聽語言,使學生能直接觀察、認識、領會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教學時數,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在計算機網絡的學習中有很多復雜、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如果能選用一些適當的比喻來描述,學生就能準確、透徹地理解基本概念,很多學生對于一些抽象概念能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描述。學生聽得懂,學得會,就能產生學習興趣,因而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使得教學產生良性循環的局面,收到較好的效果。在講解局域網的工作原理時將數據的封裝、解封裝操作與郵政系統的信件打包、分檢相聯系;在講述數據交換知識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這三種交換技術的原理和區別,可用人們非常熟悉的電話和郵政這兩種通訊方式進行比喻。
三、互動式教學
所謂互動式教學,是在教學中教與學雙方交流、溝通、協商、探討,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坦誠的基礎上,通過理性說服甚至辯論,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拓展創造性思維,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要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采用互動式教學是較為有效的授課模式。我們在每次授課前根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設置若干的教學主題和問題,同時也有選擇地接受學生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將其作為新的談論主題,采用提問的方式,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之后圍繞對主題或問題的講解和討論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你教我學”的被動方式。在這樣教學氛圍中,教師與其說是知識的傳授者,不如說是學,上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明顯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們的濃厚興趣。
四、任務驅動法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例如,在《虛擬局域網VIAN實驗》中,教師可以聯系實際設計這樣的任務:假設某醫院有2個主要部門:門診部和住院部,其中門診部的個人計算機系統分散連接在2臺交換機上,他們之間需要相互進行通信,但為了數據安全起見,門診部和住院部需要進行相互隔離,現如何在交換機上做適當VLAN劃分來實現這一目標。總的原則是提出的任務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把教學內容融合于開放平等的教學環境中,引導學生自覺地去探求知識、獲取知識,運用知識。任務給出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可以針對所給出的任務進行分析并給出完成該任務的思路和方法,并讓學生討論、分析任務,搜集相關的資料,分析完成任務需要做哪些事情,存在哪些問題。分析任務是任務驅動法中重要的環節。教師對任務進行適當的分析,有利于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少走彎路,減少盲目性。教師對任務分析之后.就是學生自主探索的階段。這是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只是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要注意觀察學生,善于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的給予指導.對于學生普遍不懂的問題要集中講解,同時多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大膽地去完成任務。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最能體現學習者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完成一項任務后,一定要及時交流,展示、討論并評點,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反饋和評價。這是知識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階段,同時也能極大地促進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謝希仁,計算機網絡(第四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2]王曉雨、席桂花,“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08,31.
[3]柯贊,《計算機網絡》教學的研究與探索[J].湖北財經高等專學報,2007,4.
作者簡介:
朱子卿(1976-),男,漢族,江蘇鹽城人,鹽城衛生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教學及校園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