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技術創新與核心競爭力兩個概念的內涵進行論述,分析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機理,在此基礎上對我國企業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技術創新核心競爭力機理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20217-02
當市場競爭由產品競爭轉向企業綜合實力競爭的時候,人們逐漸把注意點轉移到了有關企業競爭力上來。從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公司核心競爭力》一文,提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之源的觀點之后,核心競爭力業已成為企業資源學派研究的主要內容,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普遍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核心競爭力理論也成為企業競爭力研究的主要課題。面對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的猛烈沖擊和日趨激烈的經濟全球化競爭的嚴峻挑戰,企業處于不進則退的境地。唯有不斷創新,才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加速企業發展的根本出路。現代企業的競爭已越來越依賴科學技術,強化技術創新已成為世界企業管理的一股新潮流,而廣泛深入地開展企業技術創新也成為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兩個轉變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企業將面對國際市場的積極參與和殘酷競爭,大力加強企業技術創新,促進企業持續發展,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已成為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企業整體效益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技術創新與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所謂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內部一系列互補的技能與知識的結合,它能使企業的一項或多項業務達到比競爭對手更高的水平。這種競爭力不同于企業的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企業進入市場的基礎條件,而要想在市場上獲得突出的業績則應具備“過人之處”,即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不是單個分散的技能或技術,而是一組技能或技術的結合體,它是對各種知識的學習心得及單個組織知識的總和。核心競爭力并非固定于企業的某一個方面,而是充斥于企業不同的研究、工程、設計、生產及營銷等部門。然而,就每一個具體企業而言,核心競爭力并非包括所有方面,一個企業即使缺乏整體競爭優勢,也可以通過少數幾個關鍵技術或知識領域而獲得成功,亦即企業各式各樣的能力具體到每一個企業并非都同樣重要。核心競爭力的實質就是蘊含于企業組織中的累積性知識和技能,及其它們與企業發展實況的整合后獲得的新知識,具體體現在用戶服務的最終價值和企業的持續發展上。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主要有:一是卓越的企業戰略,包括人力資源戰略、產品戰略、生產戰略、營銷戰略等一系列戰略管理,企業戰略管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二是企業領先競爭對手的核心技術和體現這一技術的核心產品和服務;三是領先競爭對手的先進生產經營管理模式,體現在可生產出用戶所需的異樣化產品,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品質;四是卓越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已成為一種力量,稱之為企業文化力,它具有凝聚力、導向力、激勵力、約束和紐帶力等;五是組織學習,通過組織學習不斷吸收國內外先進理論和先進經驗,把握新的形勢和變化,并把新的知識同實戰整合起來,實現超過競爭對手的績效。具有這些核心要素的企業,由于所處的地位和性質不同,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與重點,如體現為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能力或技術產品、服務與創新能力或企業名牌產品創新及運用名牌的能力或企業文化和道德觀與企業價值觀等。
(二)技術創新的內涵
著名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比特于1911年德文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創新”這一概念。他把“創新”定義為“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他認為,創新活動可以是下述活動之一:1. 生產新產品;2.引入新的生產方法;3.開拓新市場;4.開辟和利用新材料;5.采用新的組織方法。技術創新的主要特征表現于技術與經濟的結合,不同于科學發明,它是新技術的首次商業性應用。他指出,這些創新活動均可以使進行創新的企業和個人賺取高額利潤。英國的科技政策專家弗里曼認為,技術創新是第一次引入一個新產品或工藝中所包含的技術設計、生產、財務、管理和市場等諸多步驟。著名學者索羅在《在資本化過程中的創新:對熊比特理論的評論》一文中對技術創新做出了清晰描述,他提出技術創新成立需要兩個條件,即新思想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發展。清華大學教授傅家驥將技術創新定義為:“技術創新是企業家抓住市場的潛在盈利機會,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標,重新組織生產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系統,從而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的市場,獲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給來源或建立企業新的組織,它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
總之,技術創新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它既包括新發明、新創造的研究和形成過程,也包括新發明的應用和實施過程,還應包括新技術的商品化、產業化的擴散過程,也就是新技術成果商業化的全過程。
二、以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機理
作為企業行為的技術創新,與作為企業屬性的核心競爭力系統,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也即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機理是什么?本文認為,技術創新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下面就來對這一機理進行分析。
(一)技術創新的自催化機理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重要前提。對于企業內部涌現出來的技術創新成果和外部環境中的技術擾動,企業具有一種很強的自催化功能。隨著一項技術創新成果在一個企業內部的迅速擴散,成為核心技術,以至成為企業新的核心業務,企業將逐漸形成自己的新的核心業務,企業將逐漸形成自己的新的核心競爭力和技術模式,這時企業的技術結構趨于相對穩定能夠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和規模經濟收益。所以,由技術創新帶來的競爭力超越了具體的產品和服務,以及企業內部所有的業務單元,將企業之間的競爭直接升華為企業整體實力之間的對抗。因此,核心競爭力的“壽命”比任何產品和服務都長,關注技術創新能力構建起來的核心競爭力,比局限于具體產品業務單元的發展戰略,能更準確反映企業長遠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技術創新的低成本擴散與收益放大機理
技術創新成果在企業內部的技術擴散是實現技術創新規模經濟性、增加創新收益的主要手段。在企業經營中,由技術創新成果構建成的新技術尤其是核心技術在不同產品或產業中的擴散和滲透,使企業技術擴散產生“收益倍放”效應。如佳能公司將微電子、激光、精密儀器等方面的核心技術廣泛應用和擴散到照相機、攝像機、計算機、復印機、傳真機、激光打印機、圖像掃描儀、細胞分析儀等產品中,可以使同一技術同時在不同的產品市場上獲得巨大的創新收益。當然,通常企業技術擴散過程中的收益放大效應主要源于企業多元化經營、國際化經營與縱向一體化生產體系,其實質在于企業內部資源尤其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優化配置,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三)技術創新增強企業整體實力機理
由技術創新能力構建成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可增強企業在相關產品市場上的競爭地位,其意義遠遠超過單一產品市場上的勝敗,對企業的發展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即更關注企業長遠發展的需要,追求的不僅是如何在當前市場做得更好,而是如何獲得在未來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地位。如摩托羅拉公司建立在其無線電通訊技術專長基礎之上的核心競爭力,不僅使其在核心業務交換機等通訊產品市場上享有持久的優勢地位,在BP機、移動電話和無線移動通訊裝置的產品領域也遙遙領先。由此可見,用技術創新能力構建成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使競爭對手很難以模仿,因而具有較強的特性和進入壁壘。
三、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對策
目前,我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宏觀指導,社會服務組織積極參與以及各方面調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已經初步形成。雖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技術創新步伐加快,單技術引進支出卻增長趨緩。2007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3710.2億元,比年增加707.1億元,增長23.5%,而企業R&D經費支出占全國R&D經費總額的71.1%,這表明我國企業對于國外技術的引進依賴程度降低,逐漸的向自主開發方向轉移。然而,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從整體來說還是嚴重不足,整體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1)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2)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薄弱;(3)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比較差。縱觀世界大企業的技術創新經驗的啟示,針對我國當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現狀,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一)樹立技術創新理念
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要把技術創新能力的培育企業的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相融合,促進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第一,樹立技術創新理念,擯棄陳舊觀念。我國很多企業的領導者受傳統思想影響嚴重,保守固執、墨守成規、不思進取,對新興的技術、新興的管理方法有一種天生排斥心理,害怕承擔風險。這種不求上進、小富即安的傳統思想嚴重阻礙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必須予以擯棄。第二,培植適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發展、創新、創造的源泉,應該從企業文化建設方面不斷加強,樹立起技術創新的理念。
(二)建立健全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創新體系
首先,加強企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實行科技人員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對特殊人才給予特殊待遇;同時,還要高度重視企業家的作用,加大企業家的培養力度。其次,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多方籌措資金,以保證企業技術創新資金需求;擴大技術創新資金來源渠道,除企業按照銷售額提取技術創新資金外,還要通過貸款、爭取政府財政補助等多種渠道和辦法,充實企業科技創新資金;由政府倡導建立技術創新基金和技術創新風險投資基金,促進和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快速發展。再次,積極支持企業建立完善研發中心。鼓勵企業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不同規模與特點,建立健全以技術中心為主要方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議政府設立產業研發基金,通過支持企業建立和發展各種形式的創新戰略聯盟以大力推動應用基礎性、行業共性、戰略性技術的研發。最后,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中介機構,加強為企業服務的社會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各種服務平臺為企業營造覆蓋全社會、開放式、網絡化的技術創新服務網絡。
(三)建立與市場體制相適應的技術創新機制
首先,建立以市場需求推動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對技術創新的評價,要著重看其是否能轉化為生產力,是否能實現產業化、商品化,形成規模化生產,是否能獲得較大的市場占有率,并能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和市場效益,同時又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其次,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企業技術創新需要激勵,是因為技術創新具有非獨占性、收益期晚和不確定性。必須從企業制度、市場、和國家三種角度出發,針對技術創新的非獨占性、收益期晚和不確定性,構建一個市場經濟體系下激勵企業創新的框架,來調動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第三,建立評價監督機制。合理評價知識勞動的價值,定性定量的考核指標科學可行,對各企業開發的重點項目,要完善立項程序力求科學決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必須加強管理監控,建立定期匯報及中期評審制度,科研開發項目鑒定、驗收后,還要進行綜合評價。
(四)制定有利于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政策
首先,針對不同產業特點,分類制定創新政策。對于制造和市場能力較強并且有一定局部創新能力,但技術和資源條件弱的產業,創新政策應以激勵創新需求為主,對需要巨額投資的創新活動、共用技術引進和技術開發平臺建設給予適當支持。對于技術革新快、知識產權重要、企業創新積極的產業,產業政策應與產業技術政策緊密結合,適當增加研發和融資的支持,組織必要的產學研合作攻關,推動企業創新能力趕超。其次,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改進政府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方式。一是對要支持的企業,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來支持企業發展;二是加大企業創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等的建設;三是進一步加大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的力度,努力形成知識產權主管部門與工商、文化、公安、法院等部門齊抓共管的局面,為知識產權提供強有力的保護體系;四是更大范圍、更大力度地利用政府采購支持本國企業技術創新。第三,支持企業聯合建立技術標準,推動產業技術聯盟的發展。
作者簡介:
王文軍(1974-),男,黑龍江大慶人,大慶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