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志成
[摘要]我國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構建和諧社會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任務。因此,應做好新形勢下的人才開發工作,創新人才各項工作機制,營造有利于專業技術人才成長的環境。
[關鍵詞]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作對策
中圖分類號:C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20213-01
如何適應新形勢,做好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人才保證,這是擺在我們人事人才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人才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這一論斷,為我們做好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作指明了方向,其意義十分重大。
一、轉變觀念,用慧眼發掘人才
轉變各級領導干部的人才觀念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前提,要發掘人才,各級領導干部要在改變人才觀念的同時,努力做好兩方面工作。
一是要正確理解人才的概念。在過去很長一個時期,很多人對人才的概念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大多數人都看中學歷、職稱和資歷。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的出臺,人才這個概念有了一個新的定位和科學的定義。即: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作出積極貢獻,都是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
二是要完善并使用人才評價的標準。我們在人才的選拔中,要進一步量化評價標準,使人才評價的標準具體化、易見化、宏觀化,真正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做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要注重通過實踐檢驗人才。要從規范職位分類與職業標準入手,健全并完善各類人才評價指標體系,使其更科學、更合理、更實際。同時,要不斷探索主體明確,各具特色的評價方法,開發現代化的人才評價手段。在人才評價時,我們應嚴格堅持群眾路線,克服人才評價中重學歷、輕能力,重資歷、輕業績的傾向。
二、廣辟渠道,借外腦培養人才
人才要成長,關鍵在培養。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在人才工作中,要把培養教育放在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開發的重要地位。
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整合現有繼續教育資源。對于我們不發達地區來講,要充分認識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至關重要,不應因為經濟能力弱,就只注重建設投入,而忽視人才培養教育。相反,要充分認識只有堅持圍繞經濟發展抓人才培養工作,才能通過抓人才工作來促進經濟發展,從而加大培養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不斷整合現有培訓資源,重點扶持和整合那些培訓質量高,師資力量強,信譽度好的培訓資源,同時,加強培訓基礎設施和教育力量的建設。
二是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要樹立大教育、大培訓觀念,把能力建設做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在提高人才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上下功夫。要不斷探索,多形式的開展培訓教育活動。對于我們教學資源比較匱乏的地區,要在用好當地繼續教育資源的同時,廣開渠道,充分利用域外資源,多形式的進行人才培養。要勇于把“學生”送出去,敢于將老師請進來。對于那些有一定專業水平和工作經驗的優秀人才,要定期有重點地選拔到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學習深造,促進知識更新,提升創新能力,增強專業技能。同時,也可聘請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及在各自領域有一定成就的專家學者或高級技術人員,開展各種知識講座和實用技術培訓。
三、拓展視野,用事業吸引人才
在充分發掘和培養本地人才的同時,我們還應在人才引進,特別是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的引進上下真功夫,花大力氣。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場體系。人才市場體系的建設力度可以看出一個地區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因而,我們要進一步加強人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大投入,實現人才市場的規范化,增強人才市場的服務功能和服務水平,形成機制健全,運行規范,服務周到的人才市場體系。要進一步提升人才市場的信息水平,積極建立人才市場的網絡化。通過人才市場網絡,大力宣傳當地人才政策、創業條件、人文環境及各項事業的發展情況,增強人才來創業、干事的信心和決心,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創業發展。
二是建立人才柔性引進機制,加強人才“綠色通道”建設。人才是不受地域限制的,是可以流動的資源。在人才引進上,我們要堅“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的原則,積極探索柔性引才辦法。對于我們經濟欠發達地區,應把人才引進工作作為人才工作的重點,擺上日程,為人才搭建更多的創業舞臺。要把人才引進工作與招商引資工作結合起來,通過項目合作,創辦、領辦、租賃企業等形式,采取科技咨詢服務、兼職、聘用等方式引進人才智力。要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拓寬選人視野,不斷加大高、精、尖人才的引進力度,做大做好人才引進文章,達到借智生財,借財發展的目標。
四、落實措施,用優勢留住人才
發掘人才、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其最終目的就是在于使用人才、留住人才,這就要求我們既要用事業、用感情吸引和留住人才,又要重視建立各種機制,完善各項措施,用優勢、用待遇、用市場法則留住人才。
(一)建立健全各項人才激勵機制。一是完善分配機制。要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義,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分配體制。不斷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系的分配機制。企業要根據經濟效益狀況及行業工資水平,依法自主決定工資額度,實行“績效優先”的分配方法。事業單位要進一步落實內部分配自主權,實行按崗定薪,按績定薪。二是完善獎勵機制。要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獎勵為主體的人才獎勵體系。對在科技開發,成果轉化,技術改造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產生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優秀人才,可按規定給予重獎,可打破學歷、任職時間等限制,破格為其評定專業技術職務,給其一定的社會榮譽,從而更好地激發人才的工作熱情。
(二)優化環境,營造良好工作氛圍。一是優化政策環境。要圍繞經濟社會的發展,制定配套的人才政策,清除體制性、制度性障礙,建立平等的人才發展環境,克服各種困難,努力為人才創造良好的、寬松的政策環境。二是優化輿論環境。要利用各種媒體,大力宣傳優秀人才的事跡,形成榜樣效應,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和人才最光榮的社會氛圍,激發人人想成才、人人能成才的強烈意識,樹立正確的人才理念,讓想干事的人才有機會,能干事的人才有舞臺,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人才創業、人才成功的社會環境。三是優化工作環境。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努力改變科研設備陳舊,技術資金缺乏,科研手段落后等實際問題,切實改善科研條件,為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四是優化生活環境。對域外引進的人才,要在戶口、住房、醫療、社會保險、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盡可能改善條件,提供方便,為人才解除后顧之憂,形成人才的磁場效應。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2006年6月12日.
[2]孫嘉豐、冉小毅,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探索,教育發展研究,2007年第5期.
[3]王建鵬,新形勢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作的思考,山西焦煤科技,2004年第12期.
[4]余紅華,如何激勵創新型人才,決策參考,中國期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