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強
[摘要]搞好課程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之一。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而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就是教學工作。因此,作為教學核心的課程建設與改革就成為了學校各項改革的核心和關鍵,成為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生命線。結合多年來的精品課程建設經驗,聯系我院近些年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實際情況,向大家系統地介紹高等職業院校的課程建設思路。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課程建設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20181-01
一、課程的基本概念
從課程的外延來看,廣義的課程是“一整套學科”或“一整套活動”;狹義的課程則為“一門學科”或“一類活動”。從課程的內涵來看,“就是教學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是有組織的教學內容”,“是實現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的教學設計方案”。職業教育課程是連接職業工作崗位的職業資格結構與職業教育機構的培養目標結構,即學生所獲得的相應的職業能力結構之間的橋梁。職業教育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有能力勝任職業工作崗位的現時要求,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發展學生的個性,適應個人發展的需要,使學生具備接受繼續教育的可能性,從而為獲得更有效的工作崗位的職業資格創造條件。
二、課程的基本類型
(一)學科課程。也稱分科課程。學科課程是以學科內容為中心設計的課程。課程各門學科的內容選自相應的各門科學,按照學科的獨立性加以邏輯的組織,并依據不同學科之間的相關性按一定的先后順序開設課程。學科課程是世界各國的學校教育,特別是普通教育廣泛采用的一種課程類型。其不足之處在于:1.與職業教育課程定向性的要求相距甚遠,與職業實際相距甚遠,因而與社會需求脫節。2.與職業教育課程應用性的要求相距很遠,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與職業教育課程整體性的要求相距甚遠,不利于學生把握職業活動的整體發展規律,不利于培養學生用全面的觀點分析實際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活動課程。也稱經驗課程。活動課程是以學生活動為中心設計的課程。課程依據認知的心理順序安排,學生在課程教學活動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則是課程實施過程的組織者,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即“動手做”來獲取直接經驗。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情況下,使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得到動態的鍛煉和提高,從而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全面而富有特色。職業教育的活動課程,鑒于其明確的目標指向,可稱為行動體系的課程。
三、課程模式的選擇
高等職業教育特定的培養目標,只有通過與之相應的課程模式才能最終實現。
(一)傳統課程模式及其弊端。當前,在高等教育領域占主導地位的課程模式是傳統的以學術和學科為中心的傳統課程模式。這種課程模式,不利于高等學校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教學觀念落后,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動性的發揮;教學模式單一,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拔尖人才脫穎而出;教學方法過死,滿堂灌、注入式的現象基本上沒有改變;考試方法和考試內容引導學生死讀書本;對學生的評價主要以課程考試分數定優劣等等,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二)開發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模式。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序化(特指課程內容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的結構化)已成為制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按照工作過程的順序開發課程,是凸顯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開發的突破口。
實現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在課程內容的選取上,應以過程性知識為主、陳述性知識為輔,即以實際應用的經驗和策略的習得為主、以適度夠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為輔;在課程內容的序化結構上,按照工作過程來序化知識,即以工作過程為參照系,將陳述性知識與過程性知識融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融合。
四、課程建設的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課程建設的目標。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精品課程。
(二)課程建設的主要任務。1.明確課程目標定位。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根據本專業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準確定位本課程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所起的支撐或促進作用。2.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師德高尚、治學嚴謹;執教能力強、教學效果好;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具備“雙師素質”教師梯隊。3.教學內容和教材建設。根據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選取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教、學、做一體化。選用先進、適用的優秀教材或與行業企業合作編寫工學結合特色的校本教材。4.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校內建設設施、設備先進的生產性或仿真生產性實訓基地,與行業企業合作建設校外實訓基地,為課程實踐教學提供真實的工程環境。引入企業文化,滿足學生了解企業實際、體驗企業文化的需要。5.教學資源庫建設。建設一套科學、先進、規范、實用的教學文件,包括課程標準、授課計劃、教師和學生用實習、實訓指導書;建設課程網站,學習指南課件、案例、習題、實訓實習項目、學習指南、教學錄像等教學資料上網,滿足課程網絡教學需要。6.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采用案例分析、分組討論、角色扮演、啟發引導等多樣化教學方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建立虛擬企業、虛擬車間、虛擬項目等仿真教學環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7.教學過程規范化建設。規范備課、授課、作業批改、輔導答疑、教學指導、測驗考試、教學檢查、課程總結等各個環節,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8.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注重過程考核,突出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綜合評價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9.綜合教學質量評價。校內評價主要由學生、后續課程、校內督導評價結果構成;校外評價由校外專家、行業企業專家等評價結果構成。
五、課程改革與建設的主要措施
1.加強課程改革與建設的組織領導,保證課程改革與建設工作有效開展。2.強化教改立項研究內容與課程建設的有機結合,不斷提高課程建設水平。3.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為課程建設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4.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確保各類課程建設質量。5.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教職工積極參加課程改革與建設。6.健全評估制度,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六、結論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以人為本,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高等職業院校的課程建設應把學生是否“得實惠”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終在更大的范圍內共享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著,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9.1.
[3]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4]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高職,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