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進行短期考察的外國學者遭遇“鑰匙槽”事件,呼吁從中美兩個極端中尋求一種更好的教育方式?!拌€匙槽”事件其實也是一種在他鄉遭受到的、由兩種文化價值觀對立而造成的深度焦慮癥。
[關鍵詞]“鑰匙槽”事件隱蔽文化深度焦慮癥
中圖分類號:G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20199-02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研究依然不衰。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障礙來源于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又與參與焦急的民族成員對異質隱蔽文化的無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要從根本上克服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障礙就必須揭開異質文化層。一旦異質隱蔽文化層被揭開,文化障礙就容易克服,參與跨文化交際的各方就能真正了解對方,達到交際各方感情上的一致,從而從根本上避免沖突[1]。
本文從鮮活的生活素材中探討幾乎不為人察覺的跨文化休克?!爸袊降膶W習風格”[2]一文,在描述中國式“把著手教”的學習風格時,隱形而生動地展示了作者在跨文化交往中遭遇的文化沖擊。
二、“鑰匙槽”事件與文化沖突
“中國式的學習風格”是作者霍華德·加德納從鑰匙槽事件中,親身體會到中國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他在展示自己看法的過程中,對中國式教育方式產生非常不安的疑慮。透過他語言的表述,筆者似乎聽到加德納在訴說著不同的價值觀造成自己情感惶恐和心理不適。在他的內心深處,正發生著連他本人都沒能覺察、同時更是難以言表的深度焦慮癥狀。人們初次浸入另一國家(文化)時,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會交往信號或符號,對于對方的社會符號不熟悉,面對持不同文化價值觀的人或事,心理上常有莫名焦慮、孤獨和困惑等深度焦慮癥。
根據語境理論和細讀法,筆者借助上下文以其語氣來體察作者價值觀和跨文化交際中所經歷的深度焦慮癥。
(一)“鑰匙槽”事件
一位哈佛大學教育學教授,為了考察中國幼兒園和小學教育,攜帶妻子和18個月大的兒子,來到南京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考察,下榻在南京金陵飯店。他們夫妻在金陵飯店大廳而不是在考察的學校課堂深刻地感受了中美教育觀的尖銳對立。
事情是由一個鑰匙牌引發的。他們房間的鑰匙系在一塊標有房間號碼的塑料牌上。房客離開房間時可以自己把鑰匙牌放進一樓總臺旁邊鑰匙箱格里,鑰匙擺進一個個長形的小槽內。
年僅18個月的兒子喜歡拿著房門鑰匙四處走動,邊走邊使勁地搖晃著鑰匙牌,喜歡將鑰匙牌塞進那個狹長的鑰匙槽口。他偶爾也能夠把鑰匙塞進槽口,玩得特開心。做父母的非常樂意讓孩子用鑰匙在槽口四周砰砰地敲擊。孩子自得其樂,而且他的這種探索行為似乎不足以構成損害。
然而,這位教授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飯店大廳工作人員,在孩子玩耍時走過來關注孩子,見他沒能塞進鑰匙,都會上前幫助,把著孩子的手教他把鑰匙放進槽口內。
從兒子的獨自把玩鑰匙到被人強行“把著手教”的事件中,他深深地感悟到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注重技能的“把著手教”和注重創造力的“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美國中產階級的育兒觀,孩子應該學會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學會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而“把著手教”是不可能造就一個獨立并富有創造力的人。
當然,他承認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中國的科技和藝術創新都顯示出巨大的創造力。審視任何一項創新,它都有賴于前人所取得的成就。創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他繼而呼吁,能不能從中美兩個極端中獲得一種更好的教育方式,它或許能在創造力與基本技能這兩個極端間保持一個更好的平衡?
哈佛大學教育學教授在日常細小的事件中,感受到了中國“把著手教”的技能學習方式,并斷定這種方式與美國主流文化教育方式“自力更生”的創造力培養方式水火不容。他呼吁一種更好的教育方法。他為什么不能對于中國文化中“仁”多一點理解呢?
(二)事件折射不同的價值觀
日常生活最能反映人的價值取向。鑰匙槽事件雖小,對于文化價值觀念的沖擊卻是巨大的。作者對事件的描寫很有趣,他用了這樣幾個詞來表述兒子玩弄鑰匙:喜愛,使勁地搖晃鑰匙,喜歡,快樂,高興,鑰匙在槽口周圍砰砰地敲擊,探索,不足以損害;鑰匙在這里扮演了培養孩子獨立探索能力的一個工具/玩具。另一方面,他用了這樣的文字來描寫飯店職員的反應:注視,幫助,握著兒子的手,“教師”,微笑,期待感謝,皺眉頭,沒盡到父母責任。
Benjamin loved to carry the key around, shaking it vigorously. He also liked to try to place it into the slot. Because of his tender age and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need to position the key just so, he would usually fail. Benjamin was not bothered in the least. He probably got as much pleasure out of the sounds the key made as he did those few times when the key actually found its way into the slot. Now both Ellen and I were perfectly happy to allow Benjamin to bang the key near the key slot. His exploratory behavior seemed harmless enough.[2]
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交際的雙方沒有彼此直接語言溝通,作為父親他只能從體勢語推斷出對方的想法。但是,他的推斷卻是從西方文化中心的角度出發來判斷的中國教育,顯示出忽視異質文化的民族中心主義的濃厚色彩。
在此不妨探究一下中國工作人員的心理。探究這場跨文化活動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悄無聲息的工作人員,他們會怎樣看待孩子玩鑰匙。
金陵飯店作為涉外星級飯店,其工作人員常常品行端莊,服務熱忱,待人誠懇,尊老愛幼,愛店如家。
房門鑰匙,為飯店所有,理應愛惜。小孩兒貪玩(鑰匙),無可非議。但是,靜悄悄的飯店大廳老有鑰匙的撞擊聲,恐怕不妥。服務員過來看看,察看怎么回事,應該算作工作負責吧?看到孩子把鑰匙往槽口里塞,卻塞不進去,上前搭個手幫忙,省得他在那兒折騰了??吹胶⒆咏K于將鑰匙歸槽,對站在一旁的父母微笑。這“微笑”也許贊孩子可愛,也許是一種解決問題后的釋然,沒別的意思。偶爾嘛,也會因為孩子調皮亂折騰,不自覺地皺皺眉吧。如果孩子玩他自家的鑰匙,誰去管他怎么鬧騰。
跨文化交際中的雙方在同一件事上,比如鑰匙牌,微笑,把著手教,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受到各自文化背景和意識形態的制約。
(三)跨文化中的非言語交流
跨文化交際學的創始人認為,文化存在于兩個層次中,公開的文化和隱蔽的文化。前者可見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見甚至連受專門訓練的觀察者都難以察知[1]。飯店大廳里發生的“鑰匙槽”事件中非言語行為含義可能遭到誤解:
工作人員——關注——孩子——主動協助——握著孩子的手——引向鑰匙槽口——調整好角度把鑰匙插進去;
“教師”——微笑地看著父母——期待感謝——微微地皺起眉頭——責備父母。
跨文化交際學者斯科隆認為,所有的交際均得小心謹慎地照顧面子,包括參與面子和保持獨立性面子。這種面子又是與權力和社會地位密切相關的[1]。正是在大廳這樣一個公共場所,工作人員與孩子的肢體接觸,與孩子父母非言語溝通,似乎沒有給美國人足夠的面子,使得他感到莫名的不適,很難理解工作人員的善意。
交往雙方的人際關系以及所處情景決定著相互間自我空間的范圍,人們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如果這個空間的隱形邊界受到侵犯,就會產生種種心理反應。如果個人空間遭人入侵,勢必做出種種反應。而反應既顯示個性又顯示個人文化背景。強調個體主義的文化如美國,比起群體文化如中國,通常要求更多的空間,而且在個人空間遭到冒犯時往往會采取主動攻擊的姿態。
He or she would and, gently but firmly, guide it directly toward the slot, reposition it as necessary, and help him to insert it. The “teacher” would then smiled somewhat expectantly at Ellen or me, as if awaiting a thank you-and on occasion would frown slightly, as if considering us to be neglecting our parental duties.
工作人員把著孩子的手,教他快而準地塞進鑰匙牌時,站在一旁的父親對這種親密距離的接觸不適應了。這種不快流露出來,美國人硬生生地把“服務員”變成了“教師”,一個帶著微笑盼著孩子父母說聲謝謝的“教師”,或者稍皺眉頭以表不滿的“教師”。
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各民族歷史淵源不盡相同,文化基因米姆以相互競爭的形式傳承下來,體現不同文化核心的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復制并代代傳承[3]。中國悠久的歷史文明和優秀的文化傳統,需要人們一代一代傳承延續;而美國獨立探索的個體主義精神也是歷史的傳承積淀。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與他國文化的心理距離遠的原因通常是缺少足夠的信息,因此,不同文化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共存的氛圍中,才能達成一種和諧融通的格局。
三、結語
為了明確鑰匙槽的情形,筆者在本文構思中曾去金陵飯店前臺大廳考察了一番。據相關人員介紹,以往前廳確實有一個放置所有房間鑰匙的大柜子。每個鑰匙牌都放在長形空間的隔板內,每個隔板內都標有房間號碼,放置鑰匙空間有限。一歲幼兒把鑰匙放進所屬的“鑰匙槽”內,的確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但正是這個過程令他樂此不疲。“鑰匙槽”事件的背后隱蔽著不同的意識形態、價值觀的沖突。
參考文獻:
[1]顧嘉祖,跨文化交際——外國語言文學中的隱蔽文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吳曉真、季佩英、姚燕謹,《大學英語》綜合教程(全新版)第二冊,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田傳茂,Meme譯法小議,科技英語學習,2006(11).
作者簡介:
孫幼萍(1962-),女,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跨文化交際研究,英語教學,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