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秋
摘要:課堂教學有從思維入手理性化的教學方法,也有從情感入手感性化的教學方法。情感心理學認為“情感對學習者的記憶力、創造力、思維活動有調節功能,正向情感對學習者的認知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感性化教學能激發出學習者的正向情感,正向情感產生的動力促進了課堂認知質量的提高和教學品質的提升,使教學過程處于動態美意境中,學習者置身于靈動、樂學的氣氛中。課堂教學過程中可用音樂、圖片、多媒體、巧設導語等感性方法激發學習者的情感。
關鍵詞:正向情感;感性教學;理性教學
課堂教學過程中影響認知質量的除了智力因素外,還有非智力因素,如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自我觀念(意志)等。它們大多屬于情感因素。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道知識有用而去學不如愛好知識而去學,愛好學習而去學不如以學習為樂事而去學。可見興趣、情感對認知具有積極作用。
營造快樂、靈動、富有美感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者的正向情緒和學習興趣,提高課堂認知質量是我多年的追求。
怎樣才能實現這種教學理念呢?我從人們對立體媒體的喜愛程度中獲得了啟悟。當下,立體媒介比平面媒介更受歡迎,這不僅因為它生動、形象、動態、可感性強,更深層的原因是立體媒介是一種藝術,藝術的可感性易使人產生情感共鳴,認知過程會伴有或快樂或驚訝或期待的情感體驗,能使學習者更易產生學習興趣。
“用進廢退、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道理用語言文字講述會令人感到枯燥,《動物世界》用生動的感性畫面和旁白進行詮釋使認知過程有豐富的情感體驗,觀眾有置身大自然的快樂和釋然,因而能受到觀眾的喜愛。觀眾對生物進化論的認知也更深刻、更高效。
為此,課堂教學可借鑒電視講述生物進化論的思路,用感性的方法表達理性的內容,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教學中用生動語言、色彩、圖片、音樂、典故等感性元素渲染課堂氣氛,表達理性知識,這樣可以使課堂教學既理性又能被感知,學習者會在興趣的驅動下快樂認知,提升認知質量。
一、感性教學與理性教學
《教與學的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學是一個涉及教者和學者在理性與情緒兩方面交流的動態的人際過程。所以,教學活動不僅有認知方面信息的傳遞,也有情感方面的交流,情感參與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學活動是一種知、情交融的復雜狀態。由于教者性格及教學理念的不同,出現了兩種不同教學傾向:一是以認知信息傳遞為主的理性化教學法,一是以情感引導誘發認知為主的感性化教學法。
(1)理性化教學。從思維入手,認知是一個邏輯漸進的過程,通常以教材為主。其認知模式:教材→教師,教師→學生。
(2)感性化教學。從情感入手的教學法是運用感性手段及方式來展開課堂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把認知過程當作情感享受與審美快樂來對待,是情、知交融相互促進的過程。它認為情感對人的認知活動有組織或瓦解的功能。
二、情感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
情感是喜怒哀樂在心理的體驗。廣義的情感包括情緒、情感和情操。情緒是情感和情操的外顯,情感通過情緒表達,情感和情操比情緒穩定持久,情緒易受環境影響而改變。感性教學利用情緒的特點來調整學習者的情緒狀態。
現代心理學認為:情感對人的行為活動具有增力或減力功能,有“放大”內驅力的作用。同一個人在同一動機支配下活動,情緒高漲和低落時其活動動力強度差別很大:情緒高漲時精神集中、全力以赴;情緒低落時精神渙散、缺乏沖勁、拼勁。正如馬克思所說,“情欲、激情是人指向對象努力的性能。”
(1)情緒對認知具有調節功能。一個人的行為會因受積極的情感體驗得以鞏固,也會因消極的情感體驗而獲得改變。正向情感在人的認知過程中有積極的組織效能,負向的情感在人的認知過程中有消極的瓦解作用。有強烈情緒體驗的事情,往往會被一個人首先感知、記憶。
(2)正向情緒有助提高人的創造力。人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需要借助靈感和直覺,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環境,這種心理環境就是情緒狀態。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創造性本質乃是一種情緒、情感過程。不錯,人處在最佳心理狀態和情緒狀態下,心理安全、自由能超越時空的束縛,進入深刻認識事物、洞察規律、頓悟真諦的境界。
(3)情緒影響記憶的效果。記憶是一種在感知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精神活動,與腦內腦啡肽和內啡肽有關。良好情緒使腦內腦啡肽和內啡肽分泌增多,記憶力增強。人在情緒激動的狀態下,記憶深刻但不全面;在心緒不寧的的狀態下,記憶既不深刻也不全面;而在情緒平靜又保持適度緊張的情況下,記憶既深刻而又全面,效果最好。
(4)情緒對思維活動也有調節作用。情緒快樂時,思維格外靈活、敏捷,頭腦清醒明晰,分析判斷也易于準確;情緒不佳時,思維遲鈍渙散,頭腦混濁,分析判斷容易出錯。
三、感性教學中的情感激發
激發學習者情感的關鍵是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和良好的互動氛圍,消除學習者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焦慮感,在寬松、自由的心靈空間里開啟學生智慧。因此教師要利用各種感性手段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習者在濃郁的情感氛圍中產生對知識的渴望,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體會學習的樂趣。
(1)語言感染。語言是心靈的外衣,是情感的使者,是課堂上教、學兩者交流思想感情的橋梁。教師的語言是激發學生情感的一個關鍵。如果教師具有扣人心弦的語言魅力,必能營造活潑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情感波瀾,使教、學兩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情感的催化下,共同探求知識,完成教學任務。
(2)音樂誘發。音樂是美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能調節學生情感,能激發學生想象,啟迪學生思維。審美在獲得滿足后會產生快樂、愉悅的情緒體驗。這種情緒有助于認知,也有利于審美感的陶冶。不同的教學內容、觀點、理念都可以用美感的方法表達。
(3)名言名句誘發。名言名句,是人們對實踐中經驗教訓的提煉和總結,對后人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警戒作用。它往往為學習者喜聞樂見,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順利引入新課作用較大。
(4)巧設導語誘發。導語又稱“開場白”,是一堂課的“第一道工序”。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會在導語設計上花費心思,一個好的導語它可在很短的時間內,使學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產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做到心動、腦思。教師可通過設置懸念、故事引入、發布新聞引起注意,感染學生的情緒,邁出情感滲入的第一步,激發學習者思維活動。
(5)教學內容誘發。具有生活性、現實性的教學內容容易被接受。所以教學內容的選擇、排序和講述在能滿足科學性、邏輯性需要的前提下,適當增補具有感性色彩的內容能使學習者產生學習欲望和熱情、達到快樂學習的目的。
(6)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誘發。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設備為創設教學情境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多媒體教學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可引發想象、化靜為動、虛實相生。有了這些設備,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和無限的遐想,從而使他們思維高度活躍。
激發正向情感是提高課堂質量的有效途徑。利用感性手段激發正向情感的方法很多,需要我們用心去挖掘。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教學理念可謂教學實踐活動之道,教學方法可謂教學實踐活動之器。讓我們用樂學、美感教學理念駕馭感性教法之器,用感性教法之器體現樂學、美感的教學理念。
感性教學將道隱于器中,以器彰顯其道,器宜生情,情宜促知,動之以情,緣情于理,在享受快樂、美感的同時進行認知,優化認知質量和認知效率。這是我們課堂教學追求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林有祥.感性教學論[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
[2] 邵瑞珍,皮連生,吳麒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 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