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敏
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使社會交流日益頻繁。培養一批思維敏捷、儀態大方、語言得體、能言善辯的現代人才,乃是面向21世紀教育的當務之急。
《語文課程標準》順應時代要求,為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實施建議,為我們的實際教學提供了操作的抓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設想、計劃與實際效果之間的差距很大,實際教學比較難以產生互動,這種情形在農村小學的課堂上是很常見的。
農村與城市相比,在經濟、社會環境、人群思想素質、教學設施、教師素質、家長文化水平等方面都有較大差距,這些差距是造成農村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但是只要教師能夠從實際出發,以學生發展為本,
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農村孩子也一定能像城里孩子一樣,在課堂上“頭頭是道”“口若懸河”。
一、教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樂于進行口語交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有交流的動力;有了興趣,學生的思維才會活躍。為此,我們可采取以下措施:
(1)精心選擇話題。教師所選話題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才會想說、樂說。現行語文教材中提供了很多的交際話題,如介紹類:自我介紹、介紹朋友賓客、介紹我的家、介紹我的家鄉、介紹我的一張照片、介紹世界名城等;獨白類:說小笑話、說故事、說相聲、說廣告、說愿望、說奇思異想、發布小小新聞等。這些話題大多是從日常生活中攝取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但其中有些話題相對農村學生而言,可能超越了他們的生活范圍,難以激發他們交際的興趣,此時教師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指導學生觀察生活,開掘口語交際的源泉。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學生生活同樣豐富多彩,只要我們用心捕捉現實生活現象,就不難發現,口語交際話題無處不有。
(2)精心創設交際情境。教師所創設的情境必須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因為與生活實際相符的情境,會使學生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能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帶著情感、懷著濃厚的興趣走進“交際情境”。在一堂一年級的口語交際課上(話題是《找春天》),一位老師在課剛開始就創設了物境:讓學生交流自己找到的和看到的春天景物。學生有的帶來了柳枝,有的帶來了鮮花、嫩芽,有的還帶來了小烏龜、風箏,有的興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紹他的所見,這個情境是學生生活的再現,激起了學生說話的興趣。口語交際情境創設的方式很多,如:陳設相關的實物,繪制情境圖畫,制作道具,展播錄像節目,播放錄音,教師或學生的言語描述和表演。
(3)優化評價。激勵是培養興趣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激勵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的每一個閃光點,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其膽量和自信。農村孩子在語言表達上水平低一些,我們可以把要求降低一些,只要他們敢說、樂說,愿意交際,說話時態度大方,有禮貌,就應給予肯定。這樣,教學是輕松的,學生是自由的。學生有了良好的心態,就能沖破制約口才的瓶頸,長此以往,其語言表達能力就不愁得不到提高。
二、教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善于口語交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由此可以看出,要讓學生善于口語交際,就要讓他們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應對。
(1)學會傾聽。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要求他們傾聽時看著對方,不隨意打斷對方的陳述,不要因為領會了對方的意圖而顯得不耐煩,要求他們傾聽時聚精會神、邊聽邊記、耳手并用。其次要運用各種方法訓練聽力。如:讓學生聽完材料后再復述內容,不作任何想象發揮,提高速記能力;讓學生聽完材料后,總結概括大意,提高理解概括力;讓學生聽老師故意讀錯的內容,再辨析,提高語感能力。
(2)學會表達。農村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他們說話往往語無倫次,語言干癟,說了上句忘了下句,教師應多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在實踐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①讓他們學會有層次有條理地表達。學生在語言實踐時,教師要嚴格要求他們按一定的順序來表達,或是時間順序,或是方位順序,或是邏輯順序;②讓他們學會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學生在語言實踐時,教師必須充分激發他們的情感,調動他們的想象力;③讓他們學會流暢地表達。學生表達不流暢主要是由于思維不夠敏捷,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來訓練學生敏捷的思維。
(3)學會應對。首先要培養學生在應對中良好的情感態度,注意交往時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自信心、勇氣、誠懇、尊重對方、有主見、談吐文雅等;其次要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語言的機敏性,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看法,應對語言做到有感染力,說服力,如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賽、思維知識競賽,可以訓練他們的應對能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訓練,除利用口語交際教材進行專題訓練外,還應在閱讀教學各環節中滲透交際訓練,緊扣學生的日常生活隨機進行訓練。這樣一段時間后,我們這些農村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