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冰
摘要:在教學法中,備課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方法。其中,備學生,簡而言之,就是通過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學習方法,思想情況等方面盡量做到因人施教,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本文通過分析初中生學習英語的心理,總結出了相應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心理;方法;優化
初一學生在小學里接受的是“一口一口喂”的教學方式,一下子適應不了中學科目多,靠自己消化的情況,對于課本內容和教學方法與其他科目完全不同的英語學科,更由興趣極濃變成學習包袱。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較多:
一、從學生方面講
有的是方法欠佳造成。大部分學生初一才接觸英語,開始的A、B、C吸引著他們,但慢慢地隨著單詞量的增加,他們越來越覺得單詞難記,英語難學,又沒有養成學習的自覺性,英語自然而然變成了包袱;有的是學習目的不夠明確造成。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大多數人民過上了比較富裕的日子,孩子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他們尚意識不到父母的艱辛,意識不到是給自己學知識,僅是完任務似的讀書;也有的是興趣愛好不同造成的,有的學生喜歡
思維比較強的學科,像數學、物理等,而不喜歡靠死記學習的英語。
二、英語知識結構本身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容易受母語的干擾,另一方面是詞匯量,語法內容的增加。
①英語的語調分升調,降調和平調,而漢字有一、二、三、四和輕聲五聲調。有些學生常常借助漢字發音來念單詞,比如把“book”念 “玻克”有的干脆把漢字注在單詞下面,如:“Thank you verymuch”注成“三口油給你媽吃”時間一長,由于學習內容加深,要求提高,學生便不適應英語學習。
有些學生因為受母語根深蒂固的影響,常用漢語的語序來說英語,比如:“桌子上有一本書”就會有人譯成“On the desk have a book”。正確的譯法是: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英語詞匯中名詞的“可數”或“不可數”的概念,動詞的“延續”和“非延續”之分,與漢語都不盡相同,比如,“我這本書買了兩年了”。常有學生說成:“I have bought the book for two years”而正確的該是“I have had the book for two years”,“I bought the book two years ago”或者“It's two years since I bought the book”。
②對初中學生來說,記單詞是一大難關。詞匯量不足,成了許多學生學習英語的絆腳石,由于方法不當,有的學生只靠機械記憶,按單詞的字母順序死記硬背。這樣,單詞遺忘快,花費的時間又多,給英語的各種實踐帶來了很多困難,漸漸地就聽到越來越多的學生說:“我怕英語”、“我討厭英語”之類的話。
總得來說,學生在運用英語時常常用“中文思維+英文形式”來套用所學的詞匯,因而出現了許多不正確的句子。由于母語的影響,又造成英語學習的脫節直至失去興趣。
雖然如此,初中生英語學習依然有求趣,求知欲強,但意志薄弱,求勝心理方面的共同特點,教師應很好地把握這些特點,想法設法提高教學效率。
1.求趣心理
初中生產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原因大致相同,大都是因為對新異知識的好奇,但知識一深入就會有一些學生逐漸冷淡以致放棄學習,所以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同時把教學方法由呆板的語言知識說教,變成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在課堂上多創造情景,重視聽、說訓練。比如,利用實物、多媒體等創造情景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置身于語言環境中,運用簡筆畫對課文情節進行描述,強化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40分鐘的課內時間,讓每個學生都有開口說的機會,課后給差生做語言操練活動等。同時,教師要自覺地置身于學生之中,加強師生交流,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環境中學習。吸引學生,把學習的直接興趣轉化為對英語學習的持久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 “要學”,這樣才能在學習中克服困難,勝利完成各項任務。
2.求知欲強,但意志薄弱
初中學生生理上趨向成熟,也逐步明了學習意義,而本身知識的膚淺,使他們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但遇到困難,有的學生對英語學習就采取應付或逃避的態度,甚至產生對抗情緒。因此,初中學生必須克服“馬到成功”的急躁心理,養成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鼓勵等習慣,堅持不懈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作出成績,磨練意志。
3.求勝心理
初中學生由于身心迅速增長和發展,他們的成人感也迅速發展,喜歡以成人自居,好表現自己,具有較強的好勝心和自尊心,都希望自己成績優異,在他人之上。因此如果學生在學習中得到評價,那么他們的內在價值就得到了外界承認,學生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滿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他們會感到一種自我實現的快慰,從而情緒穩定,不安心理因素程度下降,英語學習勁頭日趨高漲。
在強調素質教育的新時代,教師更應了解初中生英語學習心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優化英語學習。
(1)激發好奇心,鼓勵提問題。好奇心能夠促使人去思考自己未知的東西,激發對這些未知東西的強烈興趣,從而成為創造性活動的出發點和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就是鼓勵學生提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地創造有變化而且能激起新奇感的學習環境。
(2)正確運用激勵藝術。激勵藝術的運用能激發學生多動腦、多動口、多思考,增強學生思維活動。激勵的方法很多,可以通過表揚、競賽,通過教師的面部表現激勵學生,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增加求知欲。例如,在課堂上,有些表達能力差的學生答對了問題或開口說了一些跟問題有關的話,教師就用“very good”“excellent”等詞來鼓勵他們。有些學生由于害羞緊張,心里沒底,不敢答問題,教師可以用微笑慢慢地讓學生跟隨自己一起回答,學生的緊張就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