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丹燕
摘要: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還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心理環境,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應讓學生認真仔細地觀察實驗,做好實驗,從實驗中解決問題,并使其能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使他們各方面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教學藝術;心理環境;問題探究教學;科學實驗教學
初中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入門課程。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是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我們既要重視“雙基”的教學,也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訓練他們的科學方法,培養他們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情感,使他們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發展,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科學素質。下面筆者就自身的體會談談幾點粗淺的看法,與大家共同研究。
一、教師應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體,課本知識是權威和真理,教師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完全不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新品質的培養。而學生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課本知識,課堂氣氛也是枯燥乏味,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因此,教師應不斷地改進教法、指導學法,即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首先,在課堂教學中,課堂的導入必須精彩、獨特、新穎,使學生一開始就能對本節課產生良好的心理期待及求知欲望。在課堂中創設問題情景是一種很好的策略,它可以使學生形成對未知事物進行探究的心向,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科的特點,可以設計適合不同內容的多種導課方式及問題情景,從一句話、一個故事、一個小實驗、一個生活小常識、一個社會小問題、一種常見的現象開始,也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開始,讓學生對本節課立即產生興趣,形成愉悅的心境,使學生以輕松的心態去接受新的知識。其次,在教學中,可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基礎和能力編成合作組進行教學,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同自身的交流,減輕學生心理壓力,特別是弱勢群體在合作交流中會發現自己還有發表見解的天地,從而逐漸消除平時不敢說、不敢想、不敢做的心理障礙,從而激活全體學生的探究體驗,構筑一個較強探究學生情感的立體互動的體驗場。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可以消除教師的包辦行為,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做真正的學習主人,充分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外,教師在授課中,要積極鼓勵學生敢想敢說,允許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發表不同的觀點,允許學生犯錯誤,從而可以促使學生養成好問、敢問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使其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提供機會讓學生各抒已見,使其敢于標新立異,并能很好地引導學生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對于成績好的學生來說,可以使他們把注意力放在對科學問題的思考上,而不是愛慕虛榮,愛出風頭上,對于成績差的學生,也可激發他們探究的問題信心及興趣,培養他們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教師要運用恰當的評價,為學生消除心里偏見。評價一個學生也要講究藝術,對待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應以鼓勵為主,使學生的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總之,教師是促進者,要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要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同時教師還應是學生發展的引導者,教師應建立一個接納性、支持性、寬容性的課堂氣氛,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起尋找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還有,教師必須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進行評估,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摸索,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藝術。
二、營造和諧、溫馨的教學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師道過于尊嚴會使學生學習時的心理緊張程度較大,使學生的思維不能很好地發展,學
生的智慧不能很好地展示。良好的教學環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它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潛在的影響。和諧、溫馨的氣氛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得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地開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則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因此,教師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勢,善于向學生表達積極的情感,通過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語表情向學生傳遞對學生的信任、期望、贊許或肯定的信息,如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贊許的點頭,一句親切的問候,都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讓學生感到老師很親切,可以信任,是良師益友。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切不可把自己的消極情緒帶進課堂,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公私分明。教師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要只看到尖子生,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更應關心他們,深入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學習動機和原有知識掌握情況,多溝通、多用鼓勵的話語,使他們樹立信心。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力為這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創造各種機會,讓他們感到自己也是被老師關注的、重視的對象,自己也有可展示的舞臺,使他們真正地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愛,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整體的教學效率。因此,和諧、溫馨的課堂心理環境的營造,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很大的幫助。
三、在問題探究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傳統的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培養的是求同思維和習慣思維,這種教學使學生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造成學生思維途徑狹窄、呆板,易使學生誤入死記硬背的歧途。而良好的科學素養要求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創造自己的獨特思維。所以在科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勇于提出問題和自己的看法,展開討論,為學生提供發表不同學習感受和見解的機會,培養學生“不唯上、不唯書”的開拓精神和創造才能。
在平時的科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巧設疑問,以趣激疑,以問設疑,以疑導思。如在學習鹽酸與硫酸的性質時,首先演示兩稀酸與酸堿指示劑,活潑金屬,金屬氧化物,堿等反應的實驗,比較現象分析為什么兩酸具有相似的性質呢?并進一步發問,在兩種稀酸中都加入氯化鋇溶液,是否也會有相似的性質及現象呢?此時再演示這個實驗,卻得到了不同的實驗現象。利用學生感受到不同現象后的興奮狀態,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層層深入的思考,挖掘學生大腦潛在的能量,引導學生來尋找問題的內在本質,使學生能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情緒下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便于點燃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
四、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初中科學是一門可以通過實驗使學生在動手過程中獲得感性知識的學科。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借助實驗讓學生能更加有效地鞏固已學的科學知識,更好地理解并形成良好的科學概念,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甚至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作為課堂引導者的教師,就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一個動手又動腦的課堂氛圍,也可把一些本來用演示實驗就可以解決的教學環節改成學生小組實驗的形式,甚至可以讓他們自己設計實驗步驟,交流實驗設計的目的、思路、步驟、方法等,讓學生由參觀者變為參與者,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應扮好角色,隨時發現問題,設計一些引導性的提問,培養學生養成邊動手邊思考的好習慣,使他們能更仔細更集中的觀察現象,從而保證實驗的成功。作為科學教師,在每次實驗之前都應該有充分的準備,在實驗中要有規范的操作,便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也便于學生了解科學的嚴謹性,在實驗中要讓學生始終有很強的注意力,并能做好詳細的實驗記錄,不要讓學生只是覺得實驗好玩而忽視了實驗的目的性,更不要讓學生只注意到實驗表面現象,而忽視實驗真正的本質。特別是對于一些實驗現象不是很明顯的實驗,教師應該多動腦筋,盡可能地改進實驗方法,使實驗生動明顯,有效果。
最后,實驗完成后,教師應該讓學生復述實驗的過程,組織時間對所做的實驗進行及時地總結,讓學生交流各種想法,反思存在的問題。并對一些表現好的學生進行表揚。有些學生雖然學習基礎不太理想,但動手的能力卻很強,對這種學生教師應該多加鼓勵,放大他們的閃光點,使他們有足夠的信心學好科學。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的能力,還應該從多方面入手,重視課外知識及興趣廣泛性的培養。一方面教師要利用剛學過的科學知識與其它學科之間的密切聯系,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知道學科之間是相通的,科學知識其實也深透在其它學科之中。另一方面,教師還可通過課外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科技方面的小制作或小發明,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增加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同時多組織學生到外面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或社會調查,讓學生了解科學并不神秘,科學是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另外,師生通過協作可通過網絡收集一些相關的科學資料,開展一些科學講座,或以學生辯論會的形式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使課內外、校內外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從多方面、多渠道開發學生潛能,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及實際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應該從自身做起,以現代素質教育思想及相關理論為依據,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科學課的教學作用。
參考文獻:
[1] 胡一毅.深化高考改革,提高科學素養[J].化學教學,2007(9).
[2] 王明華.試論在物理教學中提高培訓學員的科學素養[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4(2).
[3] 王新.論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D].遼寧師范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