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泉
摘要:以北京師范大學進行的“4+2”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為例,對其培養方向與培養目標、選拔方式、學習年限與培養方式、學位授予、課程設置五方面進行簡單的介紹。在此基礎之上,對現行的“4+2”教師教育培養模式提出幾點思考意見。
關鍵詞:教師教育;“4+2”模式;質疑
中圖分類號:G658.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4—0221—02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基礎教育的發展,傳統的教師教育體制(即師范教育)已不能滿足基礎教育改革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與此同時,在我國教師教育發展的現實中,隨著開放型教師教育培養體系的形成,大量綜合性大學開始介入教師的培養,這使得大批師范院校不得不思考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問題,以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目前在我國多數大中小城市紛紛出現教師素質偏低現象,已有的專業知識與所掌握的技能已經跟不上教育教學的日益發展和變革的要求。為了主動適應我國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形勢,進一步滿足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對人才結構和學歷水平提出的新要求,培養基礎教育所需要的高質量、研究型人才,特別是為中學培養學歷水平和綜合素質高的優良師資,北京師范大學率先于2002年開始實行“4+2”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此后其他師范大學也陸續推行此教師教育培養模式。
一、何謂“4+2”教師教育模式
“4+2”模式是我國教師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標志。所謂“4+2”模式,是指學生在四年本科學習期間,完全按照綜合性大學的培養模式接受本專業的訓練;本科學習結束后,志愿從事教師工作的學生經過一定的篩選程序,進入到教育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后擔任重點中學的高中教師。用學術化的概念表述,即學士后教師培養模式。[1]
“4+2”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具體地說,就是將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打通。將本科生四年制學歷與碩士研究生三年制學歷連接起來,縮短學制,用六年的時間完成七年時間的、兩個學位所需要的學習。學生在前四年主要學習不同專業的課程,由各學院管理,以達到普通大學本科生的專業水準,并且獲得學士學位。后兩年集中學習教育類課程,進行教育實踐以及教育科研活動,完成學位論文并且論文合格后,才可以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在學生管理上,后二年的碩士研究生階段一般由研究生院負責。
二、我國“4+2”教師教育培養模式(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
2001年底,北京師范大學在國內率先開展了“4+2”模式的實際操作,并于2004年送出了第一屆畢業生。近幾年來,“4+2”教師教育模式的實踐正在繼續推進,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一)培養方向與培養目標
北京師范大學“4+2”模式的培養方向主要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高素質研究型教師以及重點中學的高中教師,它的培養目標集中為基礎教育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功底、深厚的理論基礎、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能力,熟悉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高素質研究型教師。
(二)選拔方式
我國各高校對于自愿進入“4+2”培養模式的學生的選拔工作一般在本科三年級第二學期末或本科四年級第一學期初進行,與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工作同時進行。在選拔程序上,與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基本一致。根據選拔方式,可預見招生規模受該校碩士研究生保送名額的限制。北京師范大學2002年在本校中文系、物理系專業獲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資格的學生為40人,選拔進行于三年級第二學期末。此后北師大逐年擴大招生專業范圍與招生規模。[2]
(三)學習年限和培養方式
各高校學習年限均為六年,分兩階段培養,第一階段為本科專業培養,第二階段為碩士研究生培養。按年限來分,前三年為本科專業教育階段,各高校基本沒有差別。從第四年開始,各高校略有不同,這種區別主要表現在本碩銜接培養上。北師大于第四年開始本碩銜接培養,在此期間學生不僅要完成本科學習任務,還要修讀部分碩士研究生基礎課程(一般是通識教育課程)。
(四)學位授予
各高校在授予學位方面比較一致。學生修滿本科專業教學計劃課程和學分及相應要求,獲得相關專業學士學位;在研究生階段,修滿規定課程學分,完成教學實踐環節并成績合格,通過碩士學位論文答辯,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
(五)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分本科時期學科教學計劃與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兩部分,兩階段培養計劃單獨設置。
1.本科階段。本科階段課程,一般分為普通教育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育類課程三類。普通教育課程一般包含政治、外語、體育、計算機等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和身心素質。學科專業課程,一般是為學生畢業以后所從事的專門學科教學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而開設的系列課程,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三是教育類課程,這主要是畢業后從事教師職業所必需的教育理論與技能,一般是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現代教育技術、教育實習等。北京師范大學對進入“4+2”模式的學生,在本碩銜接培養階段課程、學分修讀的規定與其他本科生有所不同。規定“優秀生、推薦免試生以及進入‘4+2人才培養模式的學生,可選修研究生課程,學分記入附加學分,升入本校研究生時可記入研究生課程學分”。
2.研究生階段。研究生培養階段課程一般包括:通識教育課程、教育類課程、學科專業課程三個部分。其中通識教育課程包含德育論、外語等課程;教育類課程分教育基礎課程、教育技術和實踐課程、教育文化類課程,如課程論、教學論、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教育與心理咨詢等課程屬于教育基礎課程,信息技術、教學科研方法、教學設計、教育實習等為教育技術與實踐課程,中外撫育史與比較教育史研究、教育哲學、中外教育名著選讀、教育學社會學等為教育文化類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包含學科教學論、學科前沿、新課程學科內容、學科教學案例等課程。學科前沿課程及新課程改革相關的課程,緊密聯系實際。北師大06、07級“4+2”模式研究生課程設置都有:教育研究方法概論、綜合課程的理論與實踐、STS課程及實踐、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概論、各種微型課程(微格教學)、數據統計與分析、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分析、實驗研究、個案研究。[3]
三、對“4+2”模式的幾點思考
(一)質疑一:學制不當
“4+2”教師教育模式從學制上來看,由過去的七年縮減到現行的六年,而所授的課程內容無減,反而不管在難度系數還是數量上都有所增強和增加。筆者認為這種模式是在重犯“多快好省”的歷史錯誤,無論時代是如何發展,人類的智能又將何等提升,對于教師教育這一任重而道遠的人類偉業來說,都是不應該以此種不切實際的時間界定來完成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傳統的教師教育(即師范教育)如師專,分大專和中專,前者的學制為五年,后者為三年。如果所學專業為小學教育,那么學生除了學習基本的語數外以外,還要學習很多科目,幾乎囊括方方面面,只不過學習內容不是太深,但是所需的時間可想而知。再如本科師范教育,學制為四年。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不同的專業的知識,需要學習的專業科目是很多的,但是還有相同的公共必修課,譬如政治、外語、計算機等。正如上述的北師大為“4+2”模式設置的課程就是比較細而且有深度的,因此不論是師專也好,還是師本也好,隨著科目越來越精細化、越深入化,相應地,所需時間就要增長。
(二)質疑二:質量難保
試問:我們有什么理由將教師教育的研究生階段由三年變為兩年呢?僅僅是因為我國的教師質量亟待提升、教師學歷亟待提高而已嗎?如果是這樣,那就應該延長學制,不是“4+2”而應該是“4+4”、“4+5”,通過擴展學生的知識廣度與深度來提高教師整體的教育水平,怎么反而縮短學制來換得教師素質的提高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俗話說得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現在又有多少大學本科畢業生被專科畢業的教師擠下臺去?原因不僅是因為本科畢業生缺乏經驗,無從教經歷,更多的是因為他們的專業水準就不如專科學生的堅固、深厚。追求質的過程總是緩慢的,事情的進行總得有個積累過程,也總得有個前后順序,要循序漸進。我們的教師教育改革追求的是有質有量,但當現行狀況不能達到如此理想境界,我們應該做出何種取舍呢?即這種“4+2”模式到底是要培養只是手里握著高學歷文憑證書的大規模數量的教師,還是要實實在在地培養優質的研究性教師?
(三)質疑三:模式空洞
筆者認為“4+2”模式還是沒有跳出傳統的窠臼,如北師大“4+2”模式選拔方式還是以在校生為重。盡管教師職前教育、職后培訓均歸屬于教師教育,但是一般意義上,我們還是認為只有直接的本碩連讀才堪稱真正意義上的提升學歷。那些在職讀研的、暫時脫產讀研的都不被人們所認可,即使他們持有相同的學力證明。正因為如此,筆者認為來自于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們更有理由加入這一行列,他們帶著教育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與實踐再次走入大學,走進課堂,使得研究生階段的教育更有意義,因為他們有明確的目標,學習知識與研究問題的興趣更足,也為教育理論的發展輸入了新鮮血液,這樣的學生獲得碩士學位文憑才算名至實歸,也才能被人們所認可。不必要拘泥于學歷的限制,從事過教育的,都可以對教育問題的解決、教育本質的理解大聲說話,以此拋磚引玉。我們不要那種空有滿腹教育理論的大家,也不要那種只會提升學生考試分數的所謂名師,我們要的是能靈活運用教育理論解決教育問題的教師,不要讓深造變為“休假”,不要把學問丟盡垃圾箱或束之高閣。
“模式”一詞容易把人們導向形式化,繼而愈走愈遠,以致極端。所以在多元社會應該嘗試多種教師教育培養方案,做到靈活機動,互相補充。
當人類社會進入學習化時代時,大學應該順應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隨時為他們打開方便之門,不存在什么選拔方式,有求必應最好,讓他們隨時都在接受深造,給他們充足的做研究的時間,邊教學邊搞研究,這樣的學位論文才有說服力,才有價值。對于四年本科學習的大學生們,要先讓他們從事一段長時間的教育工作,然后再給予深造的機會,以便不會盲目而亂下藥、亂投醫。
參考文獻:
[1]張斌賢,叢立新,周逸先.“4+2”模式與中國教師教育的創新[N/OL].http://www.gmw.cn/content/2005-12/17/content_342273.htm.2005-12-17.
[2]安云波.國內各高校實施的“4+2”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OL].http://www.gotoread.com/article/bbs.aspx?id=603008.
[3]2007—2008學年第二學期研究生課程表[OL].http://www.gotoread.com/article/bbs.aspx?id=603008.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