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澤敏,許惠君
摘要:大學生是黨的重要群眾基礎,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是時代賦予高校的重要職責。以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為核心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培養黨的后備軍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培養黨的助手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的根本保證。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大學生;群眾基礎;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4—0225—02
一、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應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核心
(一)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是黨永葆青春活力的需要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能不能廣泛吸收并以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同化社會各階層精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黨能否永葆青春活力。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知識分子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之一,越來越成為社會各階層精英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知識分子群體和青年的有機統一,能否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使其成為黨最堅實的群眾基礎是高校各級黨政組織必須始終關注的問題。只有不斷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把大學生培養成黨的得力助手和后備軍,才能不斷地提高黨的群體素質,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從而使黨真正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才能使黨永葆青春活力。
(二)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
堅持社會主義一百年不動搖,關鍵在于青年。青年大學生的整體素質,關系到現在和未來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能否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能否使中華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決于我們能否培養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強大后備軍。青年大學生畢業后,都將奮戰在社會的各行各業,能否將他們培養成愛崗敬業、富民強國的能手,直接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問題。
(三)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是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黨的事業離不開青年,青年的成長更離不開黨。大學生只有充分認識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才能堅定不移地跟黨走,自覺成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只有始終把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和自己的成長成才需要相結合,才能有真正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才能找到自己成長成才的動力。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武裝大學生,用黨的先進性吸引凝聚大學生,用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目標鼓舞大學生,使當代中國一切有志青年都投身到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來,真正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
二、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的內涵
(一)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就是要著眼于培養黨的后備軍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把青年大學生培養成黨的后備軍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首先要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只有與祖國命運與人民愿望緊密結合的理想才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遠大理想,只有融入了體現時代進步和民主精神的愛國主義信念才是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崇高信念。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就需要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與民族的振興結合上下功夫,就要在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相結合上下功夫,就要在大學生的青春和時代精神上下功夫。其次,要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成就教育大學生,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進一步增強黨對大學生的凝聚力、感召力,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對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無限憧憬。
(二)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就是要著眼于培養黨的助手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首先要在幫助大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上下功夫。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誰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誰就會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沒有扎實的知識功底,成為黨的助手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就成了一句空話。其次要在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上下功夫。青年大學生富于理想,擁有知識,不易受陳舊陋習的約束,保守思想最少,最具有創新的潛能,最具備創業的闖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就是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創業能力,要營造創新環境營造創業人才脫穎而出的氛圍,要開展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創新活動,開展大學生創業實踐。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既要與時俱進,也要循序漸進;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三、以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為核心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不斷提高廣大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為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這個根本目的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用馬克思主義教育大學生,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即:“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改進創新相結合。”這些原則實質上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的直接體現。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也就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可以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從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培養出合格的“四有”新人。
(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標準
能不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有覺悟的社會主義新人,既是衡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標準,更是關系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遠大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在我國現階段,就是要使大學生接受我們黨的政治主張和政治信仰,并且充分看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與個人自身利益的一致性,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成為他們的共同理想。所以,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要看黨的政治主張、政治信仰和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否為廣大青年學生所認同。在教育大學生成為“四有”新人的目標體系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始終應擺在第一位。只有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才能自覺地運用社會主義的道德和紀律來約束自己,才能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的強大動力。
(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鄧小平同志說:“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歷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具有對內動員力量、對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愛國主義是一面偉大的旗幟,它既是一項政治原則,又是一個道德規范,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要在廣大青年學生中樹立堅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覺地堅持和弘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形成維護國家民族利益、促進民族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和高尚情感,使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在大學生的心靈深處扎根。高校要針對大學生可塑性強的特點,通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做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倡導者和實踐者,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人才基礎。
(四)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高校德育的現實要求
改革是當今時代最重要的主題,改革強調與時俱進,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新是當今時代的本質特征,創新強調開拓創造,以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新發明深化改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情況、新問題、新要求,在解決和回答一系列新問題中創造出新內容、新途徑、新方法,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與時俱進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和教育模式的創新,使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從而不斷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適應性、針對性以及實效性。
(五)以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坐標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參與社會實踐,社會交往更加廣泛,但由于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的不足,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和重大的人生課題面前,往往陷入迷惘。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就成為他們健康成長的需要。“八榮八恥”,將“恥”字重新置于人人應當關注的突出位置,是要使人們在重視榮譽感的同時,也要確立正確的羞恥觀,不但犯罪的事不能做,錯誤的事不能做,連同蒙羞的事也不能做,更不能以恥為榮,榮恥不分。這就為大學生理想人格建設從正反兩個方面設定了不可動搖的新坐標,從而使學生明榮辱之分,知榮而勇為之,知恥而力避之,形成推動奮發向上、文明正義的強大內在動力。
胡錦濤同志指出:“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以夯實黨的大學生群眾基礎為核心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斷提高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范,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科學發展觀的忠實執行者、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自覺實踐者、社會和諧的積極促進者。
參考文獻:
[1]孟儉紅.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新論[J].社會主義研究,2004(3):82-83.
[2]趙勇.鞏固和擴大黨長期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J].求是,2006,(2):23-24.
[3]闞和慶.社會階層變化對黨的群眾基礎的影響及對策思考[J].理論探索,2008,(1):55-58.
[4]吳迪.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有效性[J].高校教育管理,2007,(6):81-83.
[5]李惠康,吳懷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2):207-208.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