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勤
[摘要]教師權威問題是教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適當的權威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必要前提,也為師生相互發展提供了可能。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正確理解并在教育活動中恰當運用教師權威,既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成長,也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自身修養。
[關鍵詞]教師權威形成合理性理智化
中圖分類號:G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10143-01
教師權威問題是教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適當的權威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必要前提,也為師生相互發展提供了可能[1]。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正確理解并在教育活動中恰當運用教師權威,既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成長,也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自身修養。
一、教師權威的形成
教師的教育權威來自何處?最早觸及這一問題的教育社會學家是涂爾干。他在《教育與社會學》一書中認為,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權威性的活動。教師是社會的代言人,是他所處的時代和國家的重要的道德觀念的解釋者;與此同時,教師必須是具有堅強意志和權威感的道德權威。從涂爾干的觀點看來,教師權威來源于社會和教師個人的人格力量。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特別強調:在教學工作中,一切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獲得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人格的形象。理想的教師人格包括理解學生、富有耐心、性格開朗、情緒樂觀、意志力強、有幽默感等[2]。教師人格形象是學生親近或疏遠教師的首要因素。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正是教師威信對于學生成長產生積極心理影響的經典表述。教師作為教育過程中的主要參與者,他的權威來自于兩個方面:傳統的法定的權威和感召的專業的權威[3]。法定的權威源于教育制度即教師在履行指導與管理學生公職時所獲得的權利;另一種則源于教師自身素質和人格魅力即教師基于自身道德修養、學識修養、業務能力、人格魅力而形成的威望,這才是教師應該有的權威,也是學生學習和仿效的對象,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價值[4]。
這兩種權威,它們都不是自然獲得的,作為一名教師應終身學習和不斷進取,提升自己的權威,保證教育優質高效的進行。正所謂: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二、教師權威存在的合理性
教師是教育教學過程的實際組織者、操作者。教師與學生直接接觸和交往,對教育施加影響,使學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發展[5]。教育需要教師的權威,因為教育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權威性的活動。適度的權威是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必要前提,具體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控制和管理,學生對老師的依賴和服從。教育是一個把追求高效率作為主要目標之一的社會機構。這種效率的追求不僅包括一系列知識的掌握,還包括學生在價值、道德、態度、行為方面的社會化。在這個復雜的系統中,教師必須擁有權威,否則很難使教育活動保持一定的效率。
教師代表著上一代人特別是父母對下一代負有關心、愛護的責任和義務,學生需要依靠教師才能縮短不成熟期,更好地社會化,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現實力量。教師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是人類已有文化的掌握者,而學生擁有的文化資源相對不足,這種文化視差的縮小客觀上使教師和學生構成傳授和接受的關系[2]。對教師擁有敬畏之心,并不是教師本人需要,而是要讓學生因此而尊重知識與真理。換言之,并不是教師需要人敬畏,而是學生發展所必需的。只有怕,人才有所顧忌,才會有所為,有所不為。教育需要權威,權威的積極作用就是促進“成長”。
有很多教育失敗的例子,往往是因為教師沒有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威信所致。教師應以德樹威,以才生威,以能強威,以識壯威。
三、教師權威的理智化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目標,就是樹立與強化教師的合理權威。一方面是維護教師的合法權威,另一方面就是控制權威的膨脹,使其權威在能積極地促進學生成長的限度內行使,這就是教師權威的理智化、合理化。具體地說,教師應更多地通過自身的知識、才能、品格來贏得學生的尊重與信任,使教育教學活動高效優地進行,而不是靠職業因素來維護自己的權威形象。
如果沒有教師權威,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很難確立。維護自身威信,這種“職業本能”,促使著教師們不斷自我修煉,不斷提高師德修養水平和教育教學業務能力,它的確是一種教師資我提高的動力源泉。尊重教師理所應當,但一味地強調教師權威,一方面會削弱社會對教師能力的要求,進而影響教師對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進取態度(安身立命的根本)。另一方面過分膨脹的自我權威感,會導致教育根本上的失敗:學生自信的泯滅。“尊師愛生”是師生交往與溝通的情感基礎、道德基礎,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與合作,順利開展教育活動[2]。理想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順利進行和教育目標完成的基本保證,建立理想的師生關系是教育者的共同追求,又是教育規律的必然要求。
從個體來看,“成長”的過程恰恰是從“依賴權威”到“超越權威”
的過程,不想“超越權威”的孩子,意味著他還沒有長大。從這個意義上說,“成長”就是不斷地去“超越”——超越父母、超越教師、超越每一個曾經引導他成長的既定的權威。我們很多教師也明白這一點,總是鼓勵學生向書本質疑、向前人質疑、向權威質疑。但是,當學生把超越的目標指向教師本人的時候,很多教師卻會“本能”地抵抗這種挑戰,總要千方百計去維護自身威信。因為,在有著兩千多年師道尊嚴傳統文化的我國社會里,教師往往不自覺地把教師的權威看得至高無上。有些教師甚至會運用各種手段,比如諷刺、挖苦,直至用權勢來“鎮壓”學生,維護自己的威信,直到學生俯首帖耳、甘拜下風,并且把這種做法視作理所當然的“教育”!當教師的權威與學生的自信發生沖突時,該怎么辦?教師需要自身權威,那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但是,成長就是“超越權威”,不讓學生超越權威就是遏止成長!如何看待和處理這種內在于教育的“沖突”,正是檢驗教師境界的試金石[6]!在倡導民主平等的現代教育的今天,教師的權威和學生的自信都很重要。教育需要權威,但權威的作用是促進學生的成長,教育需要教師權威的理智化、合理化。
在當下倡導“師生平等、教育民主”的浪潮中,呼喚合理運用教師權威,并不背時。作為教師在運用教師權威時,對教師權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是必須的。教師權威的存在既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素養。
參考文獻:
[1]吳支奎,新課程改革環境下教師權威的重新審視,《教學與管理》,2003年03期.
[2]全國十二所重點示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
[3]我們追求怎樣的新時期師生關系,《中國教育報》,2007年1月27日第3版.
[4]夏建平,教師權威與教育質量,嘉興學院報,2006年9月30日第94期.
[5]袁振國,《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
[6]馬蘭霞,教師權威與學生成長,上海市松江區教師進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