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鑫 張 越
[摘要]隨著教育部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各種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多的被廣泛的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叭蝿镇寗印苯虒W模式在各職業院校的計算機教學中得到普遍的運用。因此,將討論在運用此教學模式中的常見的三個誤區:只有練習,沒有任務;只有任務,沒有驅動;只有完成,沒有評價。
[關鍵詞]任務驅動驅動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10160-01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模式,是建構主義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1]。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梢妼τ谔岣吒叩嚷殬I教育質量在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是有一定的必要的。但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教師采用此種教學模式往往存在以下三個誤區。
一、只有練習,沒有任務
很多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把握不好練習與任務的界限。練習意義在于培養技能、技巧。而“任務“則是需要通過某種活動完成的某件事,注重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任務與練習有以下幾點區別:
1.真實性:任務必須是現實工作中真實存在的。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在培養學生的不同職業的從業能力。例如:在講解WORD時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設計的任務有幼兒園春節放假通知、幼兒園電子小報等,對于音樂舞蹈專業的學生設計的任務有音樂會海報,名家名作賞析等。而練習卻是普遍存在著通用性,不同的職業往往都可以實踐。任務的真實性使學生有種緊迫感,從而促使他們產生“我要學”的思想。同時,可以使學生熟悉在工作中什么時候需要用信息技術,怎樣用信息技術來完成日常的工作,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的目的。
2.完整性:從任務的含義可以看出完成任務要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成果,它不能掐頭去尾的只做一個片段。而練習卻可以只注重一個或幾個知識點。當學生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時,需要的是完成一個個任務,而不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個個知識點。因此在設計任務時要注重綜合運用知識。這種知識包括對已學過舊知識的鞏固和練習;對完成任務所需新知識的探究;以及要創意完成任務時所需知識的嘗試。例如前面提到的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設計的任務——幼兒園春節放假通知、幼兒園電子小報等,在完成的任務時就要求學生其成果可以直接在幼兒園中使用。
3.探究性:練習是具有一定的標準,練習的答案是一致的,就像我們做的過級考試試題。比如說如果在制作電子小報這個任務中要求在指定的位置插入一幅圖片或文本框,那么任務就變成了練習,學生個性發揮創意的空間就會消失。如果教師只要求了主題和小報的要素,任務的完成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最后的結果也可以是各具特色。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產生多個疑問,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只有任務,沒有驅動
“任務驅動”中的驅動就是教學中教師作用的體現。很多教師在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時不知道要不要講知識點,什么時候講知識點。教師講了知識點好像就沒給學生留有探究的空間,全不講又怕學生無從下手。這時教師只有清醒的認識到教師它主導作用和引導作用就可以改變這種無可適從的局面。
1.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教師不再是用“知識點”去牽引讓學生做練習,而是根據學生的專業特色、信息時代的需求,將整個課程的知識網絡模塊化,精心設計教學模塊的任務,使其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大綱,細致分析教材,結合不同的專業特色確定教學的目標、內容、重點、難點、疑點,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要考慮不同學源層次的知識基礎和興趣愛好,以便確定具有教師個性標簽的教學任務。雖然一個任務不能涵蓋所有的知識,但是教師從整個課程、整個學科的角度出發可以有層次,有選擇的設計幾個任務,任務的大小,難易也可由教師巧妙的安排。充分體現教師教學的主導地位。
2.教師的引導作用。舉例來說有的教師在講制作電子小報這個任務時大部分時間都在分析小報的要素要求,學生明白了怎樣制作小報,反而不明白怎樣用計算機來做小報。一個任務的完成是要涉及到多學科的內容,但決不能嚴重偏離了計算機學科的內容。由此可見教師的引導作用決不可忽視。
教師引導時首先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的進入工作狀態。要能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用不同方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不受固定模式約束,防止形成定向思維。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其次應提供為完成任務方法上的引導,是讓學生自主閱讀,小組協作,還是教師關鍵問題稍作點撥,以防止學生糾結在一些末節問題中,使學生少走彎路,提高課堂的效率,保證學生任務完成的有序進行。引導時要把握住以下原則:學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絕不代替;學生能獨立思考的,絕不提示[2]。教師不能總是以“超人”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什么都會,無所不能。要學會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學習,互相交流。讓教師的引導作為一種同伴的互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讓學生積極思考,通過刨析任務,發現問題,然后去探索。在這種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條道路上,驅動學生主動地學習。教師的引導就是這條道路上的一盞盞明亮的路燈。
三、只有完成,沒有評價
任務完成后由于時間和設備的關系往往對任務完成的情況草草做以評價,這樣的評價即不客觀也不全面。評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能夠評價自己,說明對知識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夠評價他人,說明對知識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內化。
有時我們甚至要拿出專門的時間來評價。放慢步伐,仔細看一看我們學生的各具特色的成果。從而相互啟發、相互促進,激發學生更強的創作欲。每個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總有自己覺得最為稱贊的地方。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可以樹立自尊、自信,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學會批判性的反思。通過對他人的評價不僅是培養與他人交流的方式,還養成了他們能夠進行認真研究的良好習慣。教師的評價要多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因為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創新的能力等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這些能力往往不被學生本人和同伴所注意,此時教師的激勵性評價的使學生有種成功和被認可的體驗。評價也是對系統知識結構和學習方法總結歸納的一種方式。這樣學生今后如果在學習、工作中遇到問題時,也能通過自己的探索得到解決。
在“任務驅動”教學中,可以說“任務”是核心;“驅動”是線索;“評價”是提高。只有正確處理這三方面才能防止“任務驅動”教學形式化,僵硬化。
參考文獻:
[1]周敦,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2]錢曉菁、馬玉娟,試論“任務驅動”[J].中國電化教育,200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