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是信息時代的教育所面臨的必然選擇,從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的特點,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的要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的發展的意義等幾個方面論述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關鍵詞]信息時代網絡環境教育教學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10178-01
目前,隨著計算機網絡和國際互聯網Internet的不斷發展,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一種現實。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是指教師利用計算機網絡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學生通過計算機網絡獲取學習的知識,是適應新世紀教育的需要,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著十分重要意義。
一、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是信息時代教育所面臨的必然選擇
眾所周知,我們不能脫離社會大環境來討論人才素質結構及其培養模式。21世紀培養的人才必須是培養具有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人才,即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是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下,運用網絡資源,在教師指導下促進學生積極自主學習,加強師生交流,加強學生協作研討,優化教學過程,這種教學理論是將學生看成是知識學習的主動建構者,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建構學習。外界信息、知識環境經過教師的組織、引導,學生主動將其轉變成為自身的知識。這種教學理論發揮教學活動中教師、學生,這兩個決定性因素的作用,他們共同作用于教學過程,共同產生協調作用,一同發展,共同進步。
二、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的特點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是一個開放的概念,是把網絡作為教學的一種環境。在教學過程中,網絡作為知識與信息的載體而存在。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是對網絡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再生,可視網絡為教學的工具或媒體。正如傳統的教學發生在教室內,而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則視網絡為一個大教室,這個教室已經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大到能覆蓋全球。實際上就是把網絡作為教學的工具,把網絡作為教學的資源,把網絡作為教學的環境。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過程具有實時交互性。實時交互性是指在網絡上的各個終端可以即時實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還可以通過課件有效的獲得圖、文、聲、像并茂的教育教學信息。教師、學生的雙向交互活動,可以使學生通過圖像、視聽等先進的教學手段獲得教學信息,同時學生還可以及時地了解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有利于學生能及時按要求調整學習。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資源具有共享性。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資源共享,網絡上的資源可以說是豐富多彩、圖文并茂、形聲兼備。學生在學習時,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鏈接就可以獲得信息資源。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方式的先進性和教學目標的多樣性。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教學的地點是自由的,教師是自由的,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是自由的。學生的學習應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學習。至于學習的步調、學習的方式、學習的進度、學習內容的數量和難易程度等都由學生自己掌握決定。這就體現了教學方式的先進性。另外,學生的個體差異,如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風格、學習的起點等都確定了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目標的多樣性,實現了因材施教、因人施學,促進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多媒體信息融超媒體和超文本與一體,集圖形、圖像、聲音與文字于一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和自主學習熱情。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帶來了許多真實的情境,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有利于的學生的身心健康。多媒體信息的網上教學內容不僅是本校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而且還有大量的多媒體課件來自不同類型、不同地區學校的課件內容,教師、學生均可以從這些課件中,通過比較借鑒、選取那些適合自己教學、學習內容的優秀課件進行教學、學習。
三、信息時代對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的要求
21世紀培養的人才要具有信息的獲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即信息能力。這是信息社會所需要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信息社會知識多,更新快,“教”要適應學,學習者必須有選擇的學、不斷的學。“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信息社會對人才的培養不應是只接受知識,只會記憶和背誦前人經驗不善于創新也不敢創新的知識型人才。而應該是具有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即具備高度創新能力和創造性的人才。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是利用網絡作為實現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的中心從教師轉向學習者,核心在于學習者主動將新的信息和經驗與其原有的知識基礎主要是由“教變為學”相融合的過程。
四、信息時代對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發展的深遠意義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的發展將促使家庭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家庭化。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更能適應對未來社會知識更新的進度,更能適應新學科的發展、交互、滲透。它將以實踐為中心,以獲取終身學習、不斷更新知識能力為目標的現代教育教學方式,突破了傳統的、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使個別化學習、協同學習、課堂教學、網絡教學等多種形式并存。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根據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充分利用網絡的多媒體和超鏈接的特性,將有利于學習者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綜合素質結構更為科學合理。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的角色發生變化,由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的講授者變為信息的組織、編制者,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老師再不是“講壇上的圣人”而是學生的親密朋友“引路人”。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變成了認知的主體,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生搬硬套、死記硬背的學習到帶著任務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從按部就班的學習到自定步調、自定目標的學習,這將有利于學生信息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隨著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的發展,學校將逐步成為依托校園網絡的數字化校園環境,沖破了傳統的“圍墻的學校”,網絡環境教學的開展徹底改變了“學校”的概念,使學校成為開放、虛擬、社會化、信息化的學校,為全民素質教育和終身素質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黃濟、王策三,現代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2]毛新勇,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外國教育資料》,1999.1.
[3]陳琦、劉儒德,信息技術教育應用,人民郵電出版社,1997,111-115.
[4]吳軍,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比較分析,《中國電化教育》,2000.6.
[5]蘇春景,網絡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與評價,《電化教育研究》,聊城師范學院教科所,2000.3.
作者簡介:
付朝軍(1964-),漢族,遼寧省阜新縣人,本科學歷,遼寧省朝陽職工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