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會
【摘要】 目的 為明確兒童心前區不適的病因。方法 對48例表現為胸悶、心慌或心前區疼痛等癥狀,而常規心電圖大致正常者,采用動態心電圖檢測。結果 檢出心律失常35例(占73%)。具有診斷價值的9例(占18.7%)。結合系統檢查,確診病毒性心肌炎8例,心肌病2例。經相應治療,癥狀緩解或消失。另外對一些有癥狀而檢測無異常者也消除了憂慮。結論 因此對心前區不適兒童做動態心電圖檢測很有必要,可作為重要檢查措施之一。
【關鍵詞】心前區不適;動態心電圖監測;心律失常
24 h連續心電記錄的Hoiter系統是監測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方法,本文收集了2000-2005年本院收治有心前區不適等癥狀患兒48例,對其檢測結果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自2000-2005年,被檢測患兒48例,其中住院38例,門診10例;男28例,女20例,均為5~13歲兒童,且均為心慌、胸悶,心前區疼痛就診2次以上,常規心電圖無明顯異常改變。
1.2 方法 采用由美國美林公司生產的三通道同步24 h連續心電記錄的Holter系統。監測模擬V5、V1、avF三個導聯,記錄時間均在23 h以上,通過人機對話刪除偽差干擾,并通過家長的配合詳細記錄檢查期間的活動、睡眠等具體時間。經微機處理分析檢測中的心率變化,心律失常發生的時間、數量和性質,以及ST段的改變。檢測結果詳細可靠。
1.3 結果 在48例被檢測患兒中有35例出現一種或兩種情況的心律失常(73%)。其中多見各類期前收縮。室上性早搏8例,其中房性早搏5例,結區早搏3例(17%)。室性早搏21例(43%),其中頻發4例,多源2例,呈二聯律2例。偶發室性早搏13例(27%)。另外在夜間睡眠狀態下出現竇性心動過速持續5 min以上6例;竇性心動過緩4例;ST段輕度下移2例,未發現T波倒置患兒。
2 討論
根據臨床觀察,近年來兒童發生心慌、胸悶及心前區不適的日漸增多,經病源學及動態心電圖系統檢測證實:頻發多源的室性早搏多與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有關[1],是器質性病變的癥狀和表現,應預警惕。另一部分是由于學習負擔過重,精神疲勞,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導致的心臟非器質性病變誘發的異位搏動[2],如偶發房早、室早等。此種情況,可在思想減負后緩解或消失。亦有一部分兒童,無明顯原因但有自覺癥狀是家長高度緊張,多次尋醫問藥,給孩子帶來很大思想壓力,甚至一些胃部的非特異性癥狀也認為是心臟疾患。
鑒于以上情況,在常規心電圖不能及時反應或排除心臟疾患時,采用動態心電圖檢測非常必要,它可在24 h內連續記錄兒童在活動睡眠等時間內數十萬次的心電活動,特別對兒童心律失常中的陣發性心動過速、過緩、異位搏動及時得到準確的結果。如本組中的陣發性室上速3例,頻發室性早搏4例,多源2例,ST改變2例,睡眠狀態下竇性心動過速6例等。結合心肌酶譜、病原學、心功能及胸片,查出符合心肌炎診斷標準[3]8例,心肌病2例,良性早搏13例,對于病因明確者均給以對因治療,癥狀很快緩解或消失;對于有癥狀而各項檢查無異常者,僅給以精神療法和觀察。
全部病例均進行了3個月至半年的隨診和動態復查:8例心肌炎,有6例在2個月內恢復正常,2例好轉。2例心肌病,有1例好轉,另一例發展成病竇,嚴重竇房阻滯,最終放棄治療。13例良性早搏,1~2個月早搏消失10例,3例半年內無變化,愈后均良好,和文獻報告相符[4]。對于原因不明,檢查無異常者,由于解除了思想憂慮,隨訪中無一例加重或惡化。目前動態心電圖檢測是患兒和家長歡迎的無創檢查。
參 考 文 獻
[1] 馬沛然,汪翼,李文,等.小兒頻發室性早搏的病因及起搏點定位研究.臨床兒科醫學雜志,1997,153:149.
[2] 楊思源.小兒心臟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454-455.
[3] 吳鉄吉.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標準(修訂草案)中華兒科雜志,2000,38(2):75.
[4] 嚴錦蘭,周愛卿,王榮發.小兒室性早搏的遠期隨訪:附139例分析.臨床兒科雜志,1997,15(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