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榮 晉康華
【摘要】 目的 探討急性腦血管病的心電圖特征和產生原因及其與臨床的關系。方法 對120例急性腦血管病患者的心電圖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找出其心電圖表現的主要特征及其與臨床表現的相關性。結果 120例急性腦血管病患者中心電圖異常者98例,占81.7%;正常22例,占18.3%。結論 急性腦血管患者的心電圖異常發生率高,主要表現為復極異常及心肌損害。這可能與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受損及高血壓病史有關。
【關鍵詞】急性腦血管病;心電圖;ST-T異常;QT;U波;心律失常
急性腦血管病是神經內科常見急癥之一,發病急、致殘率高、病死率亦高,亦多發生心電圖改變,直接影響患者康復與生存率,一直為臨床醫生所關注。筆者對2004年2月至2007年9月本院收院治療的120例急性腦血管病心電圖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ECG改變規律及發生機制,以利于臨床治療。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120例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均經頭顱CT掃描確診。腦出血(包括蛛網膜下腔出血)44例,男32例、女12例;年齡70歲以上2例、60~69歲4例、50~59歲19例、40~49歲16例、<40歲3例;有高血壓病史者7例,心電圖均表現為異常;既往糖尿病病史13例、冠心病史17例。腦血栓76例,男41例、女35例;年齡70歲以上7例、60~69歲18例、50~59歲27例、40~49歲10例、<40歲14例;有高血壓病史者8例;單發性梗死55例、多發性梗死21例。
1.2 方法 采用美國產心電圖機,對急性腦血管病患者于24 h內行常規12導聯心電圖檢查。
2 結果
120例急性腦血管病患者中心電圖異常者98例,占81.7%;正常22例,占18.3%。腦出血組心電圖異常39例,占同組的88.6%,表現為ST-T異常、Q-T間期延長、U波明顯者共25例(56.8%),其中心律失常7例(15.9%)、左室肥大勞損5例(11.4%)、傳導阻滯2例(4.5%)、心電圖正常5例(11.4%)。腦血栓組心電圖異常59例,占同組的77.6%,表現為ST-T異常、Q-T時間延長、U波明顯者共35例(46.1%),其中心律失常22例(28.9%)、左室肥大勞損2例(2.6%)、心電圖正常17例(22.4%)。
3 討論
急性腦血管病時,由于腦血管循環障礙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可引起心臟活動改變,即使沒有原發性心臟病亦可出現心電圖的異常。心電圖異常的發生率與出血量的大小有關,出血量越大,異常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則小。主要表現有心肌缺血性改變或心肌勞損以及各種心律失常,以左心室肥厚、ST段下降、高大T波為最常見。本組ST-T異常、QT間期延長、U波明顯者共60例(50.0%),其中心律失常29例(24.2%)、左室肥大勞損7例(5.8%)。主要系血腫及其并發的腦水腫壓迫腦組織損傷。導致下丘腦調節功能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此時引起各種神經一體液因子的激活從而使心肌細胞代謝異常,導致心電不穩定區域增加,心室肌復極不一致。
在急性腦血管疾病中,無論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均可引起一定范圍內的神經細胞、纖維、膠質及血管等組織結構連續崩解破壞,此時大量鉀離子外流,鈣離子進入細胞內,破壞了其復雜的控制機制,從而產生腦缺血瀑布效應[1],引起一系列生化和代謝改變的惡性循環。同時大量出血形成血腫以及腦水腫可使腦組織受壓、推移、向下壓迫丘腦和下丘腦引起嚴重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也會出現異常的心電。
早在1947年Byer等曾首次報道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可致心電圖T波異常,以后陸續有類似報道,并稱之為“腦心綜合征”。此類神經源性改變主要就是表現為心室復極異常(ST段抬高、下移或平直延長,T波低平、雙相或倒置,Q-T間期延長),其次為心律失常[2](竇速、竇緩、房顫、早搏、少數病例有厚的心電圖改變考慮可能與部分患者長期的高血壓病史有傳導阻滯)。本組病例中的心電圖改變符合報道。至于心室肥厚的心電圖改變考慮可能與部分患者長期的高血壓病史有關。
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累及丘腦下部、腦干和植物神經系統導致心血管功能障礙及心電圖改變,稱為腦心綜合癥。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引起心電圖異常改變是多方面的,有報道,其中基底節區及腦干部出血或梗死者的心電圖變化明顯,相反周邊部的變化較小,即是同心圓性改變[3],與本資料有相似結果。其發生機制有幾種看法:①與血漿兒茶酚胺有關,中樞神經受損常影響視丘下部植物神經中樞,心血管自主神經功能失調,交感神經興奮,并通過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加速兒茶酚胺合成,造成神經體液調節紊亂,影響心肌的復極而出現S-T、T改變及Q-T延長[4];②腦血管病因意識障礙及使用脫水劑合并電解質紊亂,特別是低鉀引起Q-T延長及明顯U波[5];③P波的高尖,認為是交感神經興奮所致,而非右心負荷過重;④急性腦血管病時,機體處于應激狀態,亦使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激活,兒茶酚胺升高,引起心肌受損或有醛固酮分泌異常[4];⑤心律失常的發生認為是刺激迷走神經,形成心血管反射所致[6];⑥心腦血管具有共同的病理基礎即動脈粥樣硬化,值得臨床高度重視。
急性腦血管病,病情危急,死亡率高,后遺癥多,臨床醫生應高度警惕。了解這類疾病的心電圖特征,產生原因及其與臨床的關系,能有效地阻止患者病情的進展,對挽救患者的生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王新志,韓群英,郭學芳.中風腦病診斷全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200-248.
[2] 焦麗萍.頸椎脫位并頸椎損傷致心電圖異常一例.臨床心電學雜志,1999,8(增刊):58.
[3] 劃吉林,段德新,吳志美.腦卒中部位與心電圖變化的相關性探討,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4,14(1):35-37.
[4] 郭淑霞.臨床薈萃,1996,11(1):15.
[5] Huthinson R G.et al.Clin Med.1973,8:23.
[6] 張景波.臨床薈萃,1996,1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