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強
教育最忌諱不公平。“一碗水端平”,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在教育實踐中,優生和差生不能平等享受老師對待的現象比比皆是:優生,因其成績好,老師就偏愛,學習上開“小灶”,耐心輔導,勤于指點,真可謂盡職盡責;優生,因其表現好,老師就偏聽偏信,多行方便。即使犯了錯誤,老師也盡量原諒,以至庇護。而差生呢?因其成績差,老師就認為是“朽木不可雕”“天生的大笨蛋”“不可救藥”,上課從不提問,課后更不過問,即使他們提出問題,也是草率回答,應付了事;差生,因其表現差,老師動輒諷刺挖苦,以至舉起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大棒”,即使微小的過失也糾纏不放,甚至小題大作,大造輿論,致使學生在學校無法“立足”,游蕩社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其結果,往往造成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嚴重對立。優生優越感十足,驕傲自滿,故步自封;差生則嚴重自卑,不求上進,自暴自棄,甚至破罐破摔。
子曰:仁者愛人。教師應該是“仁者”,對學生一視同仁,是指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雖然強調師生關系的民主、平等,但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依然是權威,是管理者,所以教師對學生施以“仁”,不但可以增進師生的感情,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怎樣才算是對學生“一視同仁”?上一樣的課,看一樣的課本,做一樣的練習,考一樣的試,排一樣的名次,叫不叫“一視同仁”?一樣的循循善誘,一樣的笑臉相迎,一樣的“授之以漁”,叫不叫“一視同仁”?恰恰相反,學生聞道有先后,能力有高低,體質有強弱,興趣有差異,如果追求絕對的“一樣”,而忽視了個性的不同,用一把死的尺子衡量那些有血有肉、神采飛揚的學生“個體”,必然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達不到老師的“要求”,從而產生種種問題。這并非“一視同仁”的真正內涵。
真正的“一視同仁”是一種教育理念。余文森教授強調:“人是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必須以人為中心。”學生年輕幼稚,生活經驗不足,生理、心理都十分脆弱,但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他們需要老師的尊重,渴望老師的關愛和激勵。當學困生遭遇學習困難時,老師不要歧視、奚落,應及時予以輔導,相信他也能理解、掌握知識;當頑皮的學生違反紀律時,老師不要粗暴斥責,要嚴肅教育,曉之以理,幫助他改正錯誤;當有學生遭受挫折時,老師不要冷漠,要用你的熱情去溫暖學生的心,去細心呵護學生。不論是“貧困生”,還是家境闊綽的學生,不論是“學困生”,還是成績優異的“尖子生”,不論是“班干部”,還是普通學生,都要以“生”為本,用無私的師愛甘露去滋潤他們幼小的心靈,使所有的學生真正“親其師,信其道”。教育教學工作中,倘若不以 “生”為本,而是以“物”“名”“利”“權”為本,目中無“人”無“生”,如何對學生一視同仁?
“一視同仁”不是教學的方法,更不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技術性手段。在“一視同仁”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的教學應該是“因材施教”“區別對待”,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能力強弱施行不同的教育措施,追求人人有發展、時時有發展、處處有發展,讓不同學生都能獲得進步。
不過需要聲明的是,這種“區別對待”萬萬不能歪曲。那些按成績編快慢班、按成績排座位、按成績給臉色、按成績斷言學生前途……等等,會距離“一視同仁”越來越遠。
作者單位:廊坊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