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洪磊
[摘要]馮小剛的改編電影,除《夜宴》外,都改編自中國當代的短篇小說。與張藝謀對中國當代長中篇小說的執著偏愛、陳凱歌資借文學對電影空間的拓展與深度的開掘不同,馮小剛電影改編呈現出一系列獨具個人特色的表征。總結歸納,其改編電影中呈現出四大特點,由此他個人也對中國電影改編有所創新與貢獻。
[關鍵詞]馮小剛,改編,特點
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并稱大陸“影壇三杰”,他們的創作自一開始就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但與張藝謀對中國當代長中篇小說的執著偏愛、陳凱歌資借文學對電影空間的拓展與深度的開掘不同,馮小剛電影改編呈現出一系列獨具個人特色的表征。
說到馮小剛,不能不說到賀歲片。作為對大陸賀歲片具有開創之功的馮小剛,其導演地位可以說由此而正式確立。自此也使馮小剛電影與文學結下了深厚之緣。馮小剛自1997年導演《甲方乙方》以來,截止到2007年集結號》,共拍攝了9部影片,其中由文學改編成的作品有4部:1997年改編自王朔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的《甲方乙方》,2004年改編自趙本夫同名小說的Ⅸ天下無賊》。2006年改編自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的《夜宴》,以及2007年改編自楊金遠小說《官司》的《集結號》。此外還有一部先有影視后有小說的同名電影《手機》。由此讓我們從諸上影片人手,分析馮小剛電影改編的特點。
馮小剛的改編電影,除《夜宴》外,都改編自中國當代的短篇小說,其中還有一部沒有改編成功的散文《老吳太太》。我們知道,電影改編源自于“改”,即包括通常意義上的增添、刪減和改變,而終于“編”,即重新組織編排。這樣選擇怎樣一部小說進行改編就決定了編劇、導演在其后不同的工作重點:取材長篇小說,更多的是做好如何使所選作品內容的電影化處理工作,改編重在于選擇適合的鏡頭,包括必要的刪減與改變,改編短篇小說,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增添情節,以豐富故事內容,由此而來的才是對所擴充的、某種程度上是新創造內容的電影化處理。兩者相較,“把長篇小說或舞臺劇本改編成電影是一種很流行的做法。有時是由于我們認為這些作品的故事很‘電影化,有時是想利用它們在群眾中的影響力為影片增加收入”,而改編短篇小說難度相比照就顯得大一些。馮小剛自一開始進行電影改編,所選擇的小說就一直是當代的短篇小說。
馮小剛所改編的這幾部短篇小說,都不是所選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對于《甲方乙方》的原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且不說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其原著、作者莫衷一是(為此馮小剛不得不在《我把青春獻給你》中鄭重聲明:電影《甲方乙方》改編自王期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就連馮小剛當初決定改編這部小說時,作者王朔也沒有抱很樂觀的態度,“他懷疑這樣一篇閑的沒事拿別人開涮的小說”很難改好,即使改好也很難被觀眾認可,由此也可看出王朔對自己這部小說的評價。至于改編成電影《天下無賊》、《集結號》的小說《天下無賊》與《官司》,同其作者一樣,很長時間以來也都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可以說,正是由于電影的拍攝,才讓這兩位“名不見經傳”的“新人”引來了人們關切的目光。在楊金遠的新作《突圍》中,導演黃健中在其所寫的序言中開篇就指出“秋意漸濃時節,馮小剛導演根據我的老鄉莆田籍作家楊金遠的小說《官司》改編拍攝而成的軍事題材大片《集結號》即將上映,楊金遠的名字也隨之家喻戶曉”,而楊金遠自序的標題就是:從《集結號》到《突圍》,由此我們不僅看出馮小剛電影對作家作品傳播所產生的影響。至于同名小說《手機》與電影的同期出版,盡管劉震云多次聲明小說與電影不一樣,但似也難脫同樣動機考慮之嫌。于此也讓我們發現先前一度被稱為“拄著文學拐杖”、“踩著文學肩膀”的電影已漸然長大,文學這位昔日“大哥”在面對新至圖像時代的挑戰時,似乎也不得不重新估量電影這位“小弟”的影響與地位了。而這是否也可以看作是電影與文學之間由文學強勢、“聯姻”合作,以至電影強勢、走向競爭的演變趨勢的某種征兆呢?
與此同時,馮小剛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將改編目光投向了域外文學,并由小說延及戲劇。1998年賀歲片《不見不散》是由馮小剛和旅美作家顧曉陽合作編劇的,而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實例是馮小剛于2006年拍攝的改編自莎士比亞經典戲劇《哈姆雷特》的《夜宴》。《夜宴》作為大陸導演一次真正“拿來主義”的嘗試,其放眼全球的視野胸懷,敢于嘗試的精神,本土化的探索——“這是一部關于欲望與權力的電影”,可以說都體現了馮小剛具有開路人的勇氣與魄力。且不論這次嘗試成功與否,但其這種“吃螃蟹”的精神就深值人們欣賞。連同上述馮小剛對短篇小說改編的熱衷,可以說都為進一步拓寬電影改編領域、挖掘電影表現題材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與示范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對于馮小剛電影改編的特點,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其改編對象主要集中于中國當代短篇小說,并由小說延至戲劇以至數文,不拘一格,具有全球化的視野與嘗試精神,由其致力于短篇小說的改編,其改編方式主要是一種“移植加改編”的方式,注釋式改編方式為主,移植式改編方式為輔,且其改編不但表現了原著的人物和情節,甚至進一步體現出了原著的氣氛或詩意;其改編電影大多采取一種喜劇化的風格,追求一種大團圓式的結局,從其改編目的上,馮小剛的改編電影既有“為人民服務”(馮小剛語)的娛樂化、商業他追求,更有著從當下出發、關注社會問題的“問題電影”的自覺追求,2008年的《集結號》可以說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集結號》是馮小剛的一次拓展,最大的功勞在于建立了一個以個人為本位的維度,使得中國電影除了影像上的拓展以外,從價值體系上有了很大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