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婕
【摘 要】表達自由作為基本人權,受到廣泛的重視,人們利用各種渠道行使自己的權利。隨著網絡的廣泛應用其權利不斷擴張,從而不可避免的和其它權利產生沖突。由于隱私權立法和司法保護的缺失,使其受到的沖擊最嚴重。運用利益平衡原理,加強對隱私權的保護的傾斜,完善隱私權自身制度的完善和對濫用表達自由的限制。
【關鍵詞】表達自由 互聯網 言論自由 隱私權 沖突 平衡
隱私權作為關系公民切身利益的人格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實踐中濫用表達自由侵犯隱私權的事件屢禁不止。網絡的廣泛應用對隱私權的保護產生更大的威脅。今年年初,在網上十分火暴的“艷照門”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使我們不得不對表達自由與隱私權保護的沖突進行深思。
一、表達自由的現狀分析
所謂表達自由實質把所見所聞所思以某種方式或形式表現于外在的自由。表達自由包括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出版自由等廣泛的外延。美國著名的大法官卡多佐曾經說過“言論自由是其它權利產生的搖籃,幾乎為其它每種權利不可缺少的前提”。作為自由的一種重要的外在表現形式,表達自由,以各種形式被規定在世界的憲法之中。
我國也十分重視對言論自由的保護?!稇椃ā返谌鍡l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認了言論自由法律依據。除此之外,第四十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這一規定使表達自由的外延不斷擴大。
憲法在實際運用中比較少,為了使表達自由得到切實的保護,我國又在《刑法》、《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國家安全法》及其實施細則中對于侵犯表達自由的法律后果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增強了其可操作性,充分體現我國人權觀念不斷增強。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表達自由的內涵在不斷的豐富和深化。網絡的廣泛應用使表達自由的外延不斷擴大。一方面,表現了人們的權利意識不斷增強,表達自由權得到很好的行使。另一方面權利的擴張不可避免的與其它權利產生沖突。人們濫用表達自由侵犯他人權利的情形時有發生。其中與名譽權、隱私權、著作權等的沖突最多。社會普遍對公權的重視和人們的私權的關注形成鮮明的對比,使權利的沖突日益突顯。
二、隱私權公民有待保護的權利
隱私的概念是伴隨隱私觀念的產生而產生的。雖然人們的隱私意識和隱私觀念,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產生,但在人類社會相當長的時期里,并無作為一項獨立權利意義上的隱私權概念。在人權類型化進程中,隱私權是比名譽、姓名、肖像等基本權利更晚出現的一種。關于這項權利必須的到法律確認和保護的思想至多只能追溯到上世紀末。所謂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對自己的個人秘密和個人私生活進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種人格權。
(一)我國的隱私權保護現狀
我國隱私權保護起步較其它國家更晚,現行法律涉及隱私權的規定比較少而且明確冠以隱私權的名稱的更少。主要有以下幾項:
隱私權保護的憲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八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此規定體現了對人格權的保護,隱私權正是人格權的一種,所以也體現對其的保護。第三十三條第三款明確規定“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人權中包括隱私權,所以其也在保護之列。
隱私權保護的民法依據?!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的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第一百零二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榮譽權,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雖然沒有明確的隱私權的規定,但是其都可以歸入隱私權的范疇。通過保護這些人格權同樣可以起到保護隱私權的目的。
由于我國民法通則沒有做出保護隱私權的明確規定,最高法院就有關的司法解釋中對名譽權的保護作了擴張性解釋,將侵犯隱私權的視為侵犯名譽權來加以保護。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0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七問等。這些司法解釋為隱私權的保護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基礎。
隱私權保護的刑法基礎。我國刑法中盡管沒有直接使用隱私或隱私權的概念,也沒有規定侵犯隱私權之類的罪名,但是其中的部分條款可以理解為包含著對隱私權的保護。例如“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侵犯通信秘密罪”等。為隱私權的保護提供了刑事處罰的基礎。
世界各國對于隱私權的保護、研究非常重視,許多國家把隱私權列入民法典,直接予以保護。我國現行立法對隱私權的法律規定比較少,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保護體系,這顯然不利于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
(二)科技信息化對隱私權的沖擊突顯隱私權保護之必要性
傳統隱私權理論在網絡社會中得到新的發展,誕生了網絡網絡中的隱私權。傳統媒介,如報紙、雜志電視、電報、廣播等是隱私傳播的途徑,但是總有信息發送的中心,通過對渠道的控制就可以達到預防侵權的發生的目的。與此不同因特網是一個發散似的的網絡體系,它不依靠特定的物質和技術形式存在,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電腦在任何地方傳播任何形式的信息。
所以網絡的廣泛應用對隱私權的威脅更加突出完善隱私權保護相關制度的必要性。
三、表達自由對隱私權的沖擊
(一)表達自由與隱私權保護的沖突的原因探究
表達自由與隱私權產生沖突有其必然性。由于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原因導致權利沖突的發生。第一、理論基礎。有權利必然有沖突,權利沖突普遍存在,不可避免。所謂權利其實質就是一種利益。現代社會的進步,新型權利不斷涌現。權利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此種情況下,權利沖突應運而生。所以由于表達自由與隱私權的權利界限也不明確,其產生沖突并不是偶然的。另外,由于隱私權在立法、司法中規定的不完善,是否構成侵權難以界定。進一步加劇了沖突的必然性。第二、實踐基礎。表達自由作為最基本的人權,由于對其范圍界定的法律規定的過于籠統。在實踐中,人們往往濫用自己的權利從而侵害他人的合法權利。網上言論自由的盛行使沖突進一步激化。網絡的虛擬性給網絡上侵犯隱私權的人一層無形的保護,在網上隨意獲取或宣揚他人的隱私。網絡無地域和時間的限制的特性,使其造成的侵害后果最大。難以控制性和危害的最嚴重性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沖突的具體的體現
表達自由對隱私權的侵犯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1.言論自由的濫用對隱私權的侵犯的表現
傳統表達自由對隱私權的侵犯的表現。一般為以下四種情形:一是竊取、調查個人情報、信息其內容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私人信息。二是干涉、監視他人的私生活。包括監視他人的活動,性生活,限制他人的私人生活等。三是侵入、窺視私人領域,包括私人日記、簡歷、病歷、通信等。四是擅自公布、非法利用他人隱私。
戶聯網上的表達自由對隱私權的侵犯。在網絡中侵犯他人的隱私權是指未經他人許可,擅自通過網上,將特定的他人隱私公之于眾,情節惡劣,后果嚴重的行為。網絡侵權的主要表現有以下幾種:(1)個人未經授權在網絡上宣揚、公布或轉讓他人的隱私。(2)個人未經授權進入他人系統獲取資料或截獲他人的電子郵件。(3)個人制造、傳播計算機病毒以及從事其他侵犯網絡和他人合法權益的活動。
2.新聞自由對隱私權的保護的沖突
新聞自由是公民的憲法權利,是公民通過新聞媒體實現其表達自由與信息自由。新聞自由在表達自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基于各種目的濫用權利情形時有發生。表現為假新聞或侵犯他人合法權利的信息,侮辱他人、暴露他人隱私。由于新聞媒體的影響里特別巨大,其負面影響不可忽視。
3.出版自由對隱私權的侵犯
出版自由屬于廣義的表達自由的范疇。出版也是重要的表達自由的途徑?,F實中,很多出版商為了增強其銷售量,往往選擇許多私密的素材。個人不愿意為公眾所知的私生活被暴光,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使其身心受到嚴重的創傷。
四、兩種權利的制衡的建議
無庸置疑,表達自由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以及整個社會不可或缺的。只有有了這一自由。才有可能造就一個真正的民主與法制社會,人民才有可能發表自己的各種主張。相對而言隱私權作為關系人們切身利益的人格權,也不容忽視。對表達自由與隱私權保護二項權利,也就無法斷言孰先孰后。但是,在實踐中隱私權常常處于一種被動和弱勢的地位,更易受到侵害,因此在立法和司法政策方面應當更多的關注對隱私權的保護。結合我國處理其它權利沖突的實踐經驗和外國先進的經驗提出以下淺見:
(一)隱私權自身完善建議
隱私權受到表達自由權沖擊的原因之一就是相關制度的不健全。由此自身制度的建構十分必要。
1.明確表達自由構成侵權的界定標準,表達自由構成隱私侵權的成立要件。根據侵權案件的通常的構成要件的規定,要認定表達自由的行使構成侵犯隱私權,應同時具備以下幾要件:(1)表達的內容應當是真實的或至少是基本真實的。(2)表達內容應有特定的指向。(3)行為人通過特定的表達方式實施了有損他人隱私的行為。(4)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
2.建議在民法典和侵權的制定中對隱私權做出明確的規定,增強其可操作性
隱私權在現有法律中很少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只是可以用相關的法條加以援引,而且多以侵犯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的罪名所取代。因此,隱私權在受到侵害時,很難找到直接的法律依據,從而的不到有效的保護。這也是表到自由與隱私權沖突十分突出的重要原因。作為一種重要人權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所以建議在民法典和侵權法中對其做出明確的規定,有助于隱私權保護的可行性。在實踐中對濫用表達自由侵犯隱私權的人以法律上的威懾作用,將有利于沖突的減少。
(二)防止表達自由的濫用的淺見
表達自由不得違法法律和公序良俗,在憲法和相關法律中明確對規定。傳統的表達方式都有一定的物質載體便于監管。在發生侵犯隱私權的情況時,能及時進行控制把危害降到最低并且發生后責任人相對明確。所以僅對網上表達自由的限制提出以下淺見:
1.建立網絡信息安全防控制度
對在網絡上發布或散布各種明顯帶有侮辱他人、誹謗他人、揭露他人隱私的言論,網站經營者應對在其網站上發表的言論設定相應的標準和聲明。對于侵犯他人隱私權的言論有權進行刪除。網站經營者還應發布相應的請勿侵權的聲明。
2.建議使用網絡實名制
網絡實名制,并不會扼殺網絡民主和言論自由。相反,這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網絡民主與自由的本性。但是,基于我國社會文明發展水平和互聯網現狀,建議實名制走自愿和漸近之路。
3.加強網絡監管
當發現有人在網上惡意發表各種侵犯的人隱私權的言論時,及時采取措施是危害盡量減小。隨即采取相宜的手段調查責任人。從而對其產生威懾力,使他人不得隨意侵犯別人的權利。
4.制定相關的法律和政策,規范網上的表達自由
在刑法或者專門的法律,來控制利用網絡實施侵權的行為。其中包括利用網上表達自由侵犯隱私權的具體表現形式對應的處罰措施。
參考文獻:
[1]李步云.人權法學[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張新寶.隱私權研究[J].法學研究,1990,(3).
[3]魏振嬴主編.民法[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張新寶.隱私權研究[J].法學研究,1990,(3).
[5]胡曉紅、梁琳等著.網絡侵權與國際私法[A].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
[6]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A].群眾出版社,2004.
[7]胡林龍.關于隱私權的理論思考[N].宜春學院報,2004,5.
[8]李德成.網絡隱私權保護制度初探[A].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
[9]李德成.網絡隱私權保護制度初探[A].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