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會生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并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對此進行解釋和應用。”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小學數學如何走向生活。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生活
一、 源于生活,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我們的教學應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情境,使學生樂此不疲地致力于學習內容。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以教材為藍本,注重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創設輕松愉快的數學情境。
現實的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誘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其產生內在學習動機,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如教學“認位置”,以學生眼前的教室為情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觀察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位置關系的場景,讓學生在從指定觀察到自由觀察、換位觀察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使他們不光會表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還能感受到物體間位置關系的相對性,從而使學習變成一種主動探索的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比起現實情境來,幻想的情境更能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給他們帶來深刻的內心體驗。兒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兒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斕。兒童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傘”、“小蜜蜂采蜜”等,我們認為不合邏輯常理,孩子們卻興趣盎然。因此,我們需要保有一顆純真的童心,善于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出發,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說教,這樣,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們心動的畫面,出一個個可親可近的情境。
例如教學“比一比”通過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藍貓邀請大家參觀客廳來導入新課,學生興趣盎然;引導學生發現貓大哥客廳里的數學秘密,學生興趣高漲。又如教學“統計”,借助媒體創設大象過生日的情境,并以此為線索展開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用于生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新課程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因此,數學學習必須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只有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學習水平。
如在教學“比一比”時,通過找教室周圍的物體的長短高矮的比較,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
如在學習“認位置”后,回家觀察一下自己的臥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臥室內物體的相對位置關系,然后說給爸爸媽媽聽。觀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圍、村莊周圍都有些什么,到學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學習了“統計”后,問學生你準備統計什么?這一環節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學而有用的喜悅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字做出解釋并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是課程標準中規定的第一學段的教學目標之一。
一年級的小孩子正如他們在課堂上所說的那樣,“我把我的書包分類清理好了”、“我學會了數數,上次家里來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擺多少雙筷子了”、“我學了加減法,就可以幫助媽媽上街買菜,不會算錯錢了”,也就像家長說的那樣,“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書包里的書都分類收拾好了,真不錯!”“我的孩子現在都會自己看鐘去上學了”。可見,新教材在培養學生數感和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和勞動意識,體現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三、體現數學的趣味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求知的最大驅動力,只要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就等于拿到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手握這把金鑰匙,學生會主動地去開啟智慧之門。蘇教版教材不僅注重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還充分注意到了趣味性地展現知識,及在趣味性中運用知識。例如:《快樂的隊日活動》就是以一幅漂亮的圖案呈現出小朋友們隊日活動的情況。當這一幅圖畫一出現,就吸引了小朋友們的注意力,畫面色彩紛呈,而圖中小朋友的隊日活動又是那么有趣。雖不能親臨現場,但也能感受其中熱烈的氣氛,于是小朋友們一下子就來了興趣,即使圖中蘊涵的數學知識不一定能引起學生興趣,但以這種有趣的方式呈現,就讓小朋友們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在興趣的驅使下,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就能發揮主動性,從圖中收集信息,找出相應數量關系,這樣不僅解決了知識的應用問題,還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的編寫非常有特色,除了以上掛一漏萬地提到的兩三點外,還在題目的呈現上做了大幅度改革,不論例題或練習,大部分都以漂亮的圖畫出現,這樣有助于學生從圖中提取信息,進而學會在生活場景中提煉有效的數據,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內容要生活化
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就決定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因此教師應就將教學內容生活化,使其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教材是學生學習的載體,教師應辯證地使用教材,切不可拘泥于教材。教材是源于生活,為學習服務的,不是為了教教材而使用教材。因此在使用教材時可將原本已經比較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進一步加工整理,可以使用其中的內容,也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選取生活中的內容。所以我們的教學要打破只在教室中的局限性,讓數學真正回歸生活。如,學生學習過“圓的認識”知識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共同探討“車輪為什么是圓的”這一生活問題,啟發、引導學生用圓的知識來解釋;如在學習“折線統計表”,可選用護士為病人測量體量而做的曲線圖為基礎,進一步講解制作折線統計表的方法與所起到的作用。
總之,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它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來于生活、歸于生活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知識。把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