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
【摘 要】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發展,高校的大學生一直是認知的先行者和消費的主力軍,本文探究了30年來流行音樂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的流行軌跡。
【關鍵詞】高校 流行音樂 軌跡
流行音樂在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海的20世紀20年代,當時那里是中國商業發達的大都會、文化藝術中心,又是殖民色彩濃厚的“十里洋場”,這種環境為流行音樂提供了適宜的土壤。但這些音樂大多帶有西洋味道,旋律甜膩纏綿,這對正值抗日救亡生死關頭的中國顯然不合時宜,所以并不能真正在民眾中流行。后來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面勝利,這些音樂移至港臺發展。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陸實施對外開放政策,港臺流行音樂重返大陸,從此揭開大陸流行音樂時代的序幕,高校大學生一直是流行音樂認知的先行者和消費的主力軍。
一、禁止、地下與開禁、公開(80年代以前)
60年代中期大陸開始文革,一切藝術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并沒有什么真正的文化娛樂。1977年大陸恢復高考,有了文革后第一界大學生,1978年文化娛樂也開始解禁,80年代初,半導體收音機、電唱機走進普通家庭,電影院里人頭攢動,李谷一、關牧村等歌唱家演唱的歌曲和一些電影歌曲開始在大眾中風行,如《祝酒歌》、《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邊疆的泉水清又純》、《鄉戀》等歌曲家喻戶曉、老少皆知。這些音樂雖然已經運用了未來流行音樂的一些元素,但主要還是用傳統技法創作和演唱的,因此把它們叫“群眾歌曲”和“輕音樂”更合適。與此同時,大學生們開始偷偷在宿舍里聽鄧麗君、張帝的歌,但由于極左思想仍然禁錮著人們,它們并不能得到大眾認可。77、78界的大學生在鄧麗君的歌聲中偷著跳交誼舞,而李谷一用氣聲演唱《鄉戀》,蘇小明在《軍港的夜》里唱“讓我們的水兵好好睡覺”而不是保衛祖國,都被扣上了“黃色”的帽子。后來程琳、朱曉琳兩位童星翻唱鄧麗君的歌,才使這些歌曲逐漸被大眾接受。稍后,《外婆的澎湖灣》、《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等臺灣校園歌曲以清新健康的風格打動了大陸聽眾,鳳飛飛、劉文正、齊豫都是當時的風云人物,港臺風自然成了高校流行音樂的第一潮。
二、風潮涌起、轟轟烈烈與曲折徘徊、迷茫困惑(80—90年代)
1984至1985年間,電子舞曲、迪斯科舞曲在大陸掀起熱潮,大陸進入了轟轟烈烈的流行音樂時代。1986年是中國大陸原創流行音樂劃時代的一年,百名歌星演唱《讓世界充滿愛》改變了人們對流行音樂即痞子音樂的印象,人們開始對它有了一個折中的稱謂“通俗音樂”。這一年另一首代表作是崔健的《一無所有》,它標志著搖滾音樂在大陸誕生,但一開始人們對它更多表現出的是驚異和不理解。后來隨著《新長征路上的搖滾》、《不是我不明白》等作品相繼問世,1987年崔健在高校中獲得了第一批擁護者。
1989年齊秦的《狼Ⅰ》和蘇芮的《跟著感覺走》的出現,很快征服了幾乎所有的青年學生。齊秦成為80年代末青年學生的流行音樂偶像。說起流行音樂偶像,其實早在1987年春節聯歡晚會上,費翔因《冬天里的一把火》、《故鄉的云》的演唱和他特有的混血的形象,無疑成為中國青年學生的第一位流行音樂偶像。但齊秦的形象更符合現代都市青年學生,他的歌已經開始偏離傳統而向著“現代化”發展,那種反叛的、迷離的、憂郁的形象正是青年學生所追求和向往的。90年代初開始,大陸大學生逐漸熟悉了譚詠林、張國榮、張學友、庾澄慶、林憶蓮、孟庭葦、張雨生、童安格、郭富成、黎明、劉德華、周華健等一大批的港臺流行音樂偶像,港臺流行音樂從此在大陸流行樂壇中占據了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
三、新生代與后現代(90年代后)
在“港臺風”第二次狂潮下,大陸原創歌壇并沒有停滯不前,搖滾樂進入了大發展時期,北京成為中國搖滾歌手的聚集地,1990年“ADO”、“眼鏡蛇”、“呼吸”、“黑豹”、“寶貝兄弟”、“自我教育”六支搖滾樂隊在北京首體舉行了“1990現代音樂演唱會”引起極大轟動,后來“黑豹”和“唐朝”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搖滾樂隊。1992年,艾敬的《我的1997》、《流浪的燕子》成為大陸最早有大規模媒體“炒作”的歌曲專輯;毛寧和楊鈺瑩成為大陸最早成功“包裝”的流行歌曲偶像,大陸的流行樂壇進入了商業時代。以現代都市生活為題材的“都市民謠”開始風行。那英、田震、陳明、白雪、李春波、黃格選、林依輪、孫悅等歌手成為“都市民謠”的代表。大學生在對“港臺風”和“搖滾樂”的癡迷中,對“都市民謠”有選擇的接受著。像《霧里看花》、《好大一棵樹》、《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祝你平安》等歌曲在大學生中很有市場。
1994年兩盤《校園民謠》和《沒有圍墻的校園》專輯在大學生中迅速掀起一股“校園民謠”風。它們大多是由北京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創作和演唱的,歌曲十分貼近大學生的心聲,如《停電的晚上》、《關于理想的課堂作文》、《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同桌的你》等,完全是大學生率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但后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市場利益的驅動,一大批商業制造的“校園民謠”跟風出爐,這些風格雷同的產品最終搗了大學生的胃口。失去了“校園民謠”,大學生很快又回到了“港臺風”的包圍中,而此時“港臺風”已經更新換代了,出現了一批更后現代,更國際化的歌手,像張惠妹、張信哲、陶喆、莫文蔚、謝霆鋒、周杰倫、孫燕姿等成為90年代中后期至今天流行樂壇的代言人。同時大陸的流行歌手也出現了“花兒”樂隊、“羽?泉”、樸樹、孫楠等新的都市流行歌曲代言人。90年代末,動感十足的日本、南韓音樂開始影響大陸的青年,并在1999年形成“韓流”,出現了“新新人類”和“哈韓族”。
21世紀初,網絡的發展極大地影響了大陸流行音樂。2000年,網蛙音樂網、365音樂網、紅色B52音樂網等專業網站相繼開通,年輕人不在像過去買磁帶、買CD,而是直接通過網絡欣賞、下載自己要的流行音樂。2001年,一首《東北人都是活雷鋒》音樂在網絡上廣泛流行,它使得網絡流行音樂進入主流市場。大學生自然又是這一潮流的引領者,網絡同時還滿足了大學生創作流行音樂的要求。1993年,哈爾濱工程大學導航測控專業大四學生郝雨,創作了一首說唱風格的《大學自習室》,通過網絡在大學生中流行。時至今日,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獲得流行音樂最主要的渠道。
除此之外,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歐美流行音樂一直在高校有很大市場。60年代的西方民謠;70年代的卡彭特兄妹的歌曲;80年代的麥克爾?杰克遜、保羅?西蒙的歌曲;90年代至今的披頭士樂隊、四兄弟合唱組、惠特尼?休斯頓、瑪麗亞?凱莉、席林?迪翁、布蘭妮、珍妮佛?洛佩茲等人的歌曲,還有一些融合了古典與流行元素的音樂,如克萊德曼的鋼琴曲、雅尼、班德瑞樂隊的樂曲、恩雅、莎拉布萊曼的歌曲、陳美的提琴曲、神秘園等等都深受大學生們的喜愛。
至此,從以上對80年代以來,在中國大陸高校流行的音樂進行梳理,可以看到,它有著與社會大眾中流行的音樂并不完全相同的軌跡,兩者既有重合又有分歧。港臺流行音樂在高校的流行是貫穿始終的;高校同時也是歐美流行音樂和搖滾樂的主要集散地;逐漸走向成熟的大陸原創流行音樂越來越多地被大學生們接受;而在社會中曾經有廣大市場的西北風(1987年)、囚歌(1988年)、“紅太陽”歌潮(1991年)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不大。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644.
[2]張前.音樂欣賞心理分析,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89.
[3]沈汝發.且行且歌:“流行音樂與青少年成長”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03,(1):27-33.
[4]呂杰.嵌在青春的日子里:大學生與流行音樂,中國青年研究,2003,(1):6-11.
作者單位:李璐,女,1973年出生,第四軍醫大學社科部,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