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鑫
【摘 要】傳統班級管理理念將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靈魂,完全忽視學生個體價值。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管理的人本意識被重新喚醒,它正以它那煥發的誘人的色彩,影射到教育每一個角落。班級管理作為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改下,就應當回歸理性,回歸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管理中的人本意識,將學生提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班級管理 人本意識
眾所周知,21世紀我國教育發展的總趨勢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傳統的班級管理意識越來越不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形勢要求,適應現代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改變傳統的班級管理意識勢在必行。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級的主宰者、統治者,班級的所有事情都應由他說了算,他怎樣說你就必須怎樣做,學生成了接受知識的機器,成了馴服的羊羔,本末倒置。在這種管理意識下,學生的人本價值被完全忽視,學生不再是活力四射的各具個性的成長著的生命體,而是成了任人使喚的機器和工具。這完全背離了教育的本質,也必然會引起學生內心深處的逆反心理,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不可逾越的“鴻溝”,不可跨越的障礙。
在新課改下,要求班級不應再是一個管理層面上的學生組織,而應是一個由師生、生生共建的集學習、創造、服務于一體且具有多元價值的共同體。因此,在新改下,班主任工作就要具有人本意識,堅持以學生為本,在班級管理中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用誠摯的愛心關心教育學生,對學生多一點理解和寬容,多給一份關愛,少一些粗心,多與學生溝通,做學生的朋友,了解他們的所需、所想,真正地做到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
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此,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人本教育觀
在舊教育觀下,學生被看成是應試的機器,接受知識的工具,學生的天性被無情扼殺。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樹立起“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教育的本質是“發展學生的天性,而不是制約其天性。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就要從學生的現實需要,實際情況和現實生活出發,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班主任工作應當從更多地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入手,讓學生主體成為班級管理真正的主體,使它們從參與中享受快樂,從反思中健康成長。作為新課改下的新一代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應突出體現人文關懷,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處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價值取向,讓學生在一個文明、積極健康、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的氛圍中快樂成長。
二、轉變角色,重新定位,回歸學生主體本位
新課改要求班主任工作具有人本意識,這就需要班主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需要班主任從以前的皇位上走下來,與學生平等相處,剔除學生對班主任的害怕心理,讓學生敢于與班主任溝通,心甘情愿地與班主任交流,從而使班主任成為學生的朋友,成為學生的貼心人。因此,作為班主任老師,從接受班級的那一刻起,就應當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看作班級的主體,是班級的真正參與者,班級管理中的任何大小事務都應由學生討論決定,班級活動的策劃、組織、指揮、實施也均有學生來進行。教師則由前臺轉向后臺,由過去的教師說了算改為學生討論決定,班主任應由領導者轉而成為班級工作的輔導者、服務者,他只是班級的一個顧問,讓學生在參與班級管理中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是班級中的一員,認識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學習的主體,管理的主力,真正地感受到班集體地存在,班集體的價值。
三、用愛澆灌,搭建橋梁,構建和諧團體
眾所周知,愛是師生交往的粘合劑,作為班主任,要懂得熱愛學生,要對學生有一片愛心。學生是獨立的個人,他們懂得愛,也需要愛。因此,新時代下的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級教育者和組織者,就必須把班主任工作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用自己的積極情感去喚醒每一顆學生的心,真心實意地關心學生,坦誠地和學生進行溝通,全力以赴地為學生的成長貢獻自己的潛力、知識、才能,使他們都沐浴在愛的陽光里,讓他們受著情感的滋潤,使他們感到溫暖、關懷。這樣,學生就會更愿意把老師當作朋友。有了這樣融洽的感情交流,教師才能更好的開展班級的管理工作。關于這一方面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為人師表,樹立榜樣
自古以來,教師就冠有“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美名,他是圣潔的代表,是學生心里崇高的偶像。因此,教師就應樹立自己良好的形象,為人師表,當好情感的榜樣。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他們在學樣不僅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怎樣為人,怎樣生活。班主任作為學生的貼心人,其為人和對生活的態度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直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班主任應時刻注意自己的情感形象,對自己的情感狀態要有清醒的認識,加強自己情感能力的培養,防止自身存在的情感受、行為缺陷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當好榜樣,為人師表。讓學生沐浴有愛的陽光里,讓他們愛著情感的滋潤。從而喚起他們求知的欲望,促進班級的和諧。
(二)互動交流,以心換心
作為班主任,要了解學生情況,經常性的溝通交流是必要的。積極地開展互動式交流,能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的情感不良心理,不愧為班主任了解學生一種較好的途徑。但交流要得法,得法,則利已利人;不得法,則害人害已。因此,在交流中我們首先要注意用情。情可傷人,但更可以感人,真實的情感流露,可以引起他人的共鳴,可以激發他人的斗志。所以,班主任在與學生的交流中,一定要時刻滲透一種從內心流露出來的情感,讓學生感到你是在跟他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從而把你當作自己的貼心人,自己的知心朋友,達到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的效果,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其次要注意角色的定位。在交流中,班主任應盡可能地以朋友的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與學生構建一種新型的良師益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達到情感相通、言語相容,這時班主任的話語最容易被學生接受,自然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全面關心學生
作為班主任,對學生的關心,不應該局限與學習方面,還應該在生活與心理方面。班主任要及時了解掌握學生在心理和生活方面的困惑,以便及時給予疏通、幫助,調整好他們的心態,使學生得到班主任更多的理解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