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珍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卻存在著消費斷層和消費過程中國內消費品供給不足引致的一系列現象,對整體消費結構的優化產生不利的影響。本文將就此引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探究相應的對策與出路。
【關鍵詞】居民消費 結構變化 優化策略
一、引言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居民消費經歷了數次變遷,消費理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我國居民消費經歷了從傳統的基本生活消費逐步向發展性和享受性消費轉移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消費結構變化帶給市場的沖擊和對我們每個消費者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消費結構的調整將直接影響到經濟的發展。本文闡述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居民消費結構
的變化,并就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進而對如何優化居民消費結構進行了探討。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狀況簡述
在我國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居民消費主要追求“三轉一響”的老四件——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消費重點主要是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8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家用電器普及為代表的耐用消費品熱潮,這一時期大約延續了十年左右。在城市經歷了以排浪式消費方式普及家用電器為主要內容的第一次消費結構劇變期,以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成為集中的消費熱點。新四件基本普及后,電話、空調、家用電腦又逐漸進入城鎮居民家庭,2003年末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家用電腦28臺,空調68臺,移動電話90.1臺,而且部分城鎮居民經過多年的資金積累期已具備了從萬元級向十萬元或幾十萬元級以上消費過渡的能力,汽車、住房等高檔消費品進入城市家庭。
三、目前我國居民消費存在的問題
從整體上看,目前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處于由溫飽型向小康型、現代型過渡階段,通過對市場情況分析,筆者認為我國目前的消費狀況還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消費的不均衡影響整體的消費結構優化和升級。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結構尚處于較低水平,在城市開始普及時,家用電器才剛進入農村家庭,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品只相當于城市十年至十五年前的水平,而家用電腦、空調、轎車等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所占比例還相當低。
第二,在我國居民消費升級的過程中事實上存在國內市場消費梗阻,國內消費品生產行業沒有很好地把握一輪輪消費升級的契機,使國內產業遭受周期性的沖擊。國內相關行業由于沒有及時地針對消費升級做出適應性的調整以致國內的部分消費需求要有國外滿足,即使調整
了也由于技術水平的落后使產品的競爭力遠不如人,許多市場利潤空間拱手讓人。
四、我國居民消費現狀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消費不均衡的原因很明顯,那就是農民低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所造成的。從1997年開始農民收入增長進入一個低谷期。1997-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平均增長97%,比改革開放以來24年平均值低36個百分點。并且在農民收入平均增長速度的背后,相當一部分農民的收入是停滯甚至是下降的。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資料,2000-2002年全國增收農民占54%,收入持平占6%,減收農戶占42%,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局面不僅沒有改善而且在不斷惡化。197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51/1983年為82/1997年為47/2002年為11/1。
(一)造成農民低收入的原因剖析
一是工業化原始積累時期,工農業“價格剪刀差”對農業的掠奪致使農業的生產條件至今沒有發生根本改變,雖然我國的政策現在已越來越傾向于農村,農業的機械化程度正在逐年提高,但在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靠天吃飯”的現狀,農業發展速度滯后,這一歷史根源對于農業的影響至今尚存。
二是農業增長面臨明顯的需求約束。雖然近年來農民收入恢復性增長,但基礎并不牢固,影響收入增長的根本、長期、深層次的問題并沒有解決。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鄉恩格爾系數急劇下降,整體上影響農產品需求擴張。增加農產品產量提高農民收入已很困難,提高農產品價格的潛力也在下降。
三是非農就業不足。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城市化進程明顯滯后,農民就業極不充分。2001年農業GDP份額占12%,而就業份額占50%,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尚未根本改變。進城農民的地位、就業、社會保障、享受公共服務的權利與城鎮居民相比不平等程度很大。
四是國家對農業和農民的支持與保護體系不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按WTO協議的計算口徑,1996-2000年國家對農業支持總量分別為1083億元,1267億元,1826億元,1709億元,2200億元,占當年農業總產值9%,3%,4%,7%,8.8%,而發達國家則為30%-50%,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也在10%-20%。政府財政農業支出用于人員供養及行政開支占60%,建設性支出比重不高,并且建設性支出中大中型帶有社會性的水利建設占較高比重,農民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礎性設施建設比重過小。農業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環節的補貼過高而生產環節補貼卻很少,另外農村資金嚴重外流,農戶、中小企業獲得貸款困難,目前農業貸款僅占農業銀行10%,占農村信用社32%,支農力度減弱。
(二)國內市場消費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是投資方向的“失誤”。消費升級過程中,消費品生產行業的供給結構要適時做出調整以適應消費需求的變化發展。投資需求是引致需求,它應該隨著消費品供給結構變化作出及時調整,廠商應該敏銳地觀察到新的消費熱點而及早地進行事前投資,否則就會跟不上消費需求變化的進程。而我國消費品生產行業正是因為投資方向的失誤而在一次次的消費升級中錯失良機。
二是投資效率的偏低。經濟增長不外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來源于投入資源的增加,另一個是來源于效率的提高。假如不是靠投資效率來維持增長,由于資源的有限性高增長是不可能長期維持的。曾經在1994年預言過東亞金融危機的克魯格曼教授指出:東亞金融危機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投資的低效率。他說,在東亞地區反映為了維持一定的產出增長率所需要的投資率增長的經濟指標“增量資本產出率”是不斷上升的。發達國家的該指標在1-2之間,我國該指標在90年代初期還比較低大約在2左右,1995年以后急劇上升,最近四年提高到5-7之間,既增加5-7元的投資才能增加1元的GDP產出。據世界銀行告2002年中國的投資率是42%增量資本產出率是2這就是說將國民收入的42%用于投資來維持8%的GDP增長率,而印度只用20%的國民收入作為投資就能保持接近于中國的增長率。
投資的低效率必然導致巨額資本浪費,這就使得在消費品升級的浪潮中國內產業與國外同類產業相比競爭力下降,在新的國內市場空間的爭奪戰中遭受沖擊。
五、中國居民消費的優化策略
(一)努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一是努力擴大城市就業門路,鼓勵個人創業。在城市,一方面,要積極發展服務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目前,服務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發達國家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表明,只有當第三產業比重達到50%以上時,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才可能有較大提高。鼓勵個人創業,尤其是鼓勵大學生創業,在辦執照、驗資、用房、雇員等方面給予方便。
二是讓更多的農民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中去。一方面,通過加快城市化建設,在5~10年內讓2~3億農村剩余勞動力中的大部分進入城市。為此,必須拆除進城“門檻”,給進城農民以市民待遇。同時,政府可盡可能多的提供免費的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在城市就業、落戶、創業。另一方面,在農村發展“企業+農戶”、合作社、養殖大戶、農產品加工、承包建筑工程、組織勞務輸出等多種形式和渠道,使一部分農民在農村也能成為中等收入者。
三是加大對技能培訓的扶持力度,特別是職業技術教育。應由政府或企業提供免費或半自費半補貼的各種技能培訓,讓受過培訓的人能持證上崗,既可解決技工短缺問題,還能大幅度提高工資收入。
(二)縮小貧富差距,減少低收入人群
一是發揮政府在再分配方面的調節功能。政府可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這兩個途徑來調節收入。稅收的主要對象是高收入群體,轉移支付的主要對象是低收入群體。應該在現有稅收政策的基礎上,再進行合理調整。通過收入再分配,不僅能抑制高收入群體的膨脹,而且能使低收入群體中的一部分人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二是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和落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實最低工資制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適時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和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障、優撫待遇等,切實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
(三)分層次加快居民消費結構升級
重視市場深分,進行消費品市場的合理定位。重新進行市場深分,尋找目標市場,合理定位,滿足居民多層次的需求。從城鄉居民的收入環境及消費環境出發,研究農村市場、城市市場及城市中不同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針對高、中、低不同收入消費群體的需求進行市場深分,整合市場資源,進行商品和服務的特色化經營,逐步改變消費品市場結構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