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俊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產生肺氣腫、肺大泡易對肺組織形成壓迫,以及突發氣胸、血氣胸等并發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內科治療效果不佳,往往需手術治療。因此對麻醉管理的要求較高。作者自1998-2008年期間對1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大泡患者施行手術。現總結麻醉管理經驗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18例,男12例,女6例,年齡50~75歲,平均61.5歲,所有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均10年以上,并單側肺大泡12例、雙側肺大泡6例。其中開胸手術行肺葉切除9例,大泡切除修補術4例,非開胸手術5例。
1.2 麻醉方法 術前半小時常規肌內注射苯巴比妥鈉0.1 g、阿托品0.5 mg。全組病例采用靜吸復合全麻;快速誘導:咪唑安定2~3 mg,芬太尼3~4 μg/kg,異丙酚1.5~2 mg/kg,維庫溴胺0.1 mg/kg。維持麻醉:經靜脈持續泵注異丙酚,復合異氟醚吸入,間斷給予維庫溴銨和芬太尼,持續監測無創血壓(NIBP)、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壓(PET CO2)、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心電圖(ECG),對部分開胸手術患者行非術側純氧單肺通氣。
2 結果
全部病例手術及麻醉過程順利,血流動力學基本平穩。其中有2例開胸患者出現SpO2降至90%以下,經及時清理呼吸道、間斷雙側通氣,或術側肺高流量(5~8 L/min)純氧吸入以維持肺輕度膨脹等處理后,SpO2維持恢復到95%以上。1例非開胸手術患者出現張力氣胸,隨即進行抽氣和引流,待情況改善后繼續順利完成手術。術畢全部病例均順利拔管。
3討論
3.1 肺大泡病位于肺實質內,伴有肺實質破壞。多數是由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COPD等疾病而引起[1],此類患者多數伴有嚴重的心肺功能不全,麻醉誘導要謹防輔助/控制呼吸時過度加壓致使肺大泡膨脹、破裂出現張力性氣胸。選擇潮氣量和氣道壓力至關重要,誘導力求平穩,肌松充分,面罩加壓吸氧時手法輕柔,面罩吸氧壓力一般選擇12~18 cm H2O,潮氣量4~6 ml/kg,并及時根據氣道阻力和胸順應性調整決定;對患者已存在氣胸者,應即行胸腔閉式引流以改善呼吸功能,并選擇最佳呼吸功能時機施行手術;麻醉體位變更或手術操作易使大泡積液、分泌物進入患側氣道,術中應及時吸痰、保持氣道通暢,巨大肺大泡、雙側肺大泡、支氣管胸膜瘺術前應行胸腔閉式引流以策安全。
3.2 麻醉維持期的管理重點在于氣道管理和相應的監測。此類患者的肺順應性往往降低,在機械通氣下的氣道壓力較高,為此,需防止肺氣壓傷,選擇壓力控制的IPPV模式,壓力峰壓值設在15~20 mm Hg,通氣頻率需根據PETCO2設置,一般12~18 tpm,I:E=1:2.5即可達到滿意的PETCO2。術中間斷聽呼吸音,對張力性氣胸及時發現和處理。麻醉中低壓緩慢膨肺且避免高濃度吸氧所致不利影響,可使用含氧量低的空氣膨肺,維持適宜的麻醉深度,避免交感神經興奮和內源性兒茶酚胺釋放,誘發肺水腫[2] 。
3.3 雙側肺大泡患者 ①多數術前伴有氣胸并發癥和不同程度的肺壓縮。對開胸手術為預防發生復張性肺水腫,在施行肺復張時應請手術者利用器械或手指腹輕拍肺組織,以有助于肺復張良好;②手術后期應避免麻醉過淺,并及時改用手法控制呼吸,以避免患者嗆咳、人機對抗等現象,后者有可能引起非術側的肺大皰破裂而并發氣胸,或引起術側肺組織縫合處撕裂而并發氣胸;④手術結束后以早期拔管為目標[3],但應在一定的麻醉深度下拔管,防范在淺麻醉或清醒狀態下因嗆咳或吸引等刺激而誘發支氣管痙攣。同時,應避免肌松藥和麻醉藥的殘余作用,并盡快做到滿意的術后鎮痛效果,這樣就有利于術后早期順利拔管。
參考文獻
[1] Robert GE.“Bullous and bleb diseases of the lung” In:Thomas WS.General Thoracic Surgery.Washington:Philadelphia,1983:674.
[2] 汪椿祜,黃怡真.慢性萎陷肺術中復張性肺水腫.臨床麻醉學雜志,1997,13(1):50.
[3] 徐美英,于布為.重癥肺氣腫患者行肺減容手術的麻醉管理.國外醫學麻醉與復蘇分冊,1998,2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