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漢琪 劉堅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報告中,可以明確的看出國家對教育非常重視。在2019年8月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提到“‘身體素質’將成為青少年體育關鍵詞”,而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一體化的沖擊,西方享樂主義和多樣的價值觀紛紛涌入,嚴重侵蝕著高校學生的傳統價值觀念,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堪憂,而學習體育就顯的尤為重要。由于高校學生心理不夠成熟,思辨能力有待提升,同時隨著西方文化和各種思潮的沖擊,很多同學表現出對傳統價值觀念的排斥現象,沉浸在新興的價值觀念當中,這使得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薄弱,對自己的理想信念搖擺不定,由于生活的安逸,使得同學們的體質也在下降,甚至出現一些道德失范的行為,這值得引人深思。
“立德”最早見于《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在其中,“立德”是指樹立德業,而十八大中指的是教師言傳身教,在課堂或生活中把德育傳授給每一位學生。“樹人”出自西漢《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其中“樹人”指引導國人懂禮儀、知廉恥,而在學校教育中,指的育人目標,其實質是解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在十八大中“立德樹人”的提出明確了現今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標是培養優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校體育是指在以學校教育為主的環境中,運用身體運動、衛生保健等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學校體育在教授學生運動技能的同時,還會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從新型冠狀病毒席卷全球的情況來看,未來的學校體育還會更加注重健康方面知識的教學。
基礎道德觀念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共同認可且遵守的相關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原則,一般包括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團結友善等等。而在應試教育的當下,許多教師、學生以及家長都過分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學習上,而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的關注。例如尊老愛幼意識淡薄,在公交車或者地鐵上,經常可以看到占座或不讓座的現象;部分學生的誠信也出現危機,例如虛構簡歷,考試作弊等,這些都值得敲響警鐘,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起來。
社會公德指的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必須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和規范,一般包括文明禮貌、愛護公物等等。在目前的許多高校當中,部分學生的行為與之不符,基本每個學校都會有打架斗毆的現象,還有些不愛護公物的行為,講文明、講衛生等社會基本公德在高校中已經逐漸淡化。
除了在高考前會關注一些時事政治以外,大部分學生基本都對時政持冷漠的態度,對一些國家事情表現的漠不關心,缺乏青少年應有的熱情,甚至對思想政治和馬克思主義等必修課程都表現出反感和抵觸的情緒。同時,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都比較模糊,覺得在經歷了那么艱辛的高考生涯以后,到大學就應當放松自我,特別是在缺乏管束的情況下,更加隨性,導致價值觀也模糊不定。
在目前的高校中,許多大學生從小到大受家長們的寵愛與呵護,基本沒有過過艱苦日子,依賴心理比較強。也有一部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挫折訓練,以至于在學習、生活或工作中遇到挫折磨難就退卻。同時,有些同學表現出盲目消費的生活狀態,在不考慮自己實際經濟能力的情況下,盲目的超前消費。
在當下的各高校中,很多同學都不能很好的處理好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兩類利益間的關系,分不清主次。當這兩種利益發生沖突時,很多學生的第一反應基本都是考慮自己利益的得失問題,全局意識則比較淡薄,表現為很多事都以自我為中心,更加考慮這件事情對自己是否有利。
在高校學校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作為一名老師,在課堂上不僅教學生各種體育相關的技術技能動作,還間接教育學生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甚至怎么做學問的知識。作為一育,體育是基礎,是“載道德之車”,“無體便無德智也”而作為一門課程,學校體育的有很重要的育人價值。
(1)增強學生美德、公德和道德觀念,規范學生行為。
“立德樹人”首先要立德,而“德”不僅包括一些基本的道德,還涵蓋著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社會主義公德和社會主義價值觀之德。在學校體育中,各種體育運動、體育游戲、體育競賽等都有明確的價值取向,都制定了明確的規則與要求。在課堂上教師也會向學生傳遞著勇敢堅毅、尊師重道、腳踏實地等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體育教師的適當的引導可以更加有效的促進學生民主、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2)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情懷。
學校體育對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情懷的影響,也是“立德樹人”中德育的體現。從一些游戲項目,到籃球、排球、足球,繼而到跑步、跳遠、跳高等無不存在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互相配合的要求。在班級、年級、學校、地區乃至國家之間的學校體育比賽中,參賽同學更是以代表班級、年級、學校、地區和祖國而感到自豪,并為了使這個團體獲得更高的榮譽而奮發拼搏、自強不息。
(3)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價值。
體育鍛煉可以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體育課程可能在嚴寒、酷暑、低氧等各種環境條件下進行,體育課程不僅傳授學生各種技術動作,還需要鍛煉學生的體能,例如,耐力長跑、俯臥撐、深蹲等等,除此之外,在課堂中進行的各種比賽,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在挫折中奮勇向前的精神。
在“立德樹人”理念中,“樹人”要樹的是德才兼備之人,全面發展之人。而成為這樣的人的前提是擁有一個健康的體質,才能進一步達到德、智、體、美、勞樣樣掌握或精通的高度。在2016年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及2030年我國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秀率達到25%以上的目標。在體育教學中,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此外,還能提高學生抵抗疾病的能力,體育課程的開展是開放式的,不管嚴寒還是酷暑都在室外可以進行,在這些環境下,可以提高學生免疫力,抵抗部分疾病的發生。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人,能增強自信心,更大膽的與人進行進行交流和交往,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學校體育能夠愉悅學生身心,緩解心理壓力,具有娛樂價值。研究發現,體育鍛煉能促進大腦分泌一種“快樂因子”—多巴胺,這種“快樂因子”能促進人們樂觀開朗、充滿活力與自信。在高校學校體育中,學生一般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專長通過網絡教學系統來選擇運動項目,而且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通常會組織一些游戲環節,比如在足球教學中設計一些搶球、花樣傳球的游戲,使學生更有興趣參與到課堂中來。此外還會組織小比賽,讓學生在競爭中體會到快樂。
學校體育能夠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學校體育其實是一門很“美”的課程,它不僅表現在各種動作美上,還有形式美、形態美以及整體美的展現,女生可以通過體育鍛煉來促進自身的形體美,男生可以通過體育鍛煉來強健腹肌、胸肌等肌肉,給人以美的視覺感受。其實在體育課堂中有很多美的地方,例如,同學在學習某項技能揮汗如雨的美、班集體一起整齊有序地完成整套廣播體操的美、教師在課堂上仔細認真教學的美等等。在體育課堂中,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各種美,還可以學會如何將美在體育運動中通過外在的形式展現出來,繼而鍛煉自己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面對當代大學生道德觀念轉變,社會公德淡化等這些不爭的事實,學校體育部門不僅要從問題里面找原因,追根溯源,還需要從自身下手,正視自己的問題,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責任。然后再在“立德樹人”理念下因材施教,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充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符合社會發展和需要的人才。
教學大綱作為指明燈,引領著教學的方向。將“立德樹人”融入在大綱中,有利于落實培養學生發展成為德、智、體、美、勞的高素質人才。當然,不僅僅是融入,還需要認真、仔細、切實地進行貫徹實施,教師需要仔細解讀“立德樹人”這一理念,將其以具體的形式在體育課堂中展現出來。
體育教師作為體育課堂的主導者,應該以身作則,在日常體育課堂中主動承擔學校“立德樹人”的任務,高度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儀容儀表,以良好的師德來熏陶學生的道德觀念,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課堂中,通過自身的一些道德情操、堅韌不拔的精神和仔細認真的態度來感染和教育學生。
學校體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在課堂中,可以把培養學生身體健康、傳授運動技能和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有利于德育教育的落實。體育教育不僅要“野蠻其體魄”,還要“文明其精神”。德育作為現代學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需要受到各教師的特別關注,切實以“立德”來“樹人”,根據高校學生的身心特點,注意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進行德育教育,在教學中融入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識,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的三觀向積極的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