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震
由滬港國際咨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城市管理學院和上海天蟾京劇中心演出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薪火相傳——評彈經典展演”分別于6月13日、21日在天蟾逸夫舞臺上演,令評彈老聽客們得以再次重溫了往昔聆聽經典的美妙感受。此次兩臺節目的書目,均為評彈老一輩藝人的經典;演員則是往昔得到過老先生們親自傳授或曾經親聆他們演出的專業演員。他們上得臺來,開場白都提到了本次展演的創意人、上海評彈團老領導吳宗錫。為此,筆者專程走訪了這位年逾八句的著名評彈理論家。
筆者:是什么原因使您提出舉辦這次評彈經典展演的建議?
吳宗錫:目前評彈的狀況,可以說是比較嚴峻的。隨著老藝人們逐漸離世,演員群體出現了很大斷層,“人亡藝絕”的現象日益嚴重。我的保守估計,已有70%的優秀評彈書目和藝術精華已隨著老藝人的仙逝和退出書壇而被“帶走”和流失了。鑒于此,我認為目前評彈事業的首要任務是搶救藝術、傳承經典。評彈的傳承,十分重要,我們以前對此缺乏重視,也沒有放上議事日程。
筆者:目前有一個現象令人遺憾和憂慮——評彈藝術的新生代正日益遠離評彈的傳統和原生態。許多青年演員沒有機會親眼目睹老藝人當年的演出實況,更沒有得到老藝人的當面指點、親身教授,因此他們很難發現自己和前輩大師之間的差距。學員們更多只能依賴于學習文本和錄音資料,雖然學藝也很努力,但傳授他們技能的一些老師本身,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難怪有老聽客說:“現在的評彈傳承,就像‘三年級學生教=年級學生。”
吳宗錫:可能用的教材都是三年級的。評彈藝術的傳承過去以跟師觀摩、由師父言傳身教為主。現在提到傳承,有人只熱衷于抓文本(老腳本)的記錄保存。但我認為評彈的傳承絕對不能僅止于文本的傳承。雖然過去的演出本有一定的文學性和藝術含量,但文本不足以代表評彈藝術。所謂“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評彈的表演藝術。光憑文本,聽眾不會要聽,學藝的人也無法據此演出。楊振雄的《西廂記》出版后可以說是評彈界至今留下的較好文本了,但如今能演唱“楊西廂”的人幾乎沒有,因為楊振雄的表演藝術沒有得到較好的傳承。
還有人認為,評彈只要精彩的故事情節,這樣就能吸引聽眾尤其是青年聽眾。我也不敢茍同——若是聽眾僅僅想聽一個精彩故事的話,那么他們大可以去欣賞影視作品,因為現在故事豐富、情節精彩的影視劇太多了。評彈的傳承,遠沒有這么簡單,它是一門視聽藝術,是口頭和非物質文化,是活的藝術;評彈生存于演出中,也生存于傳承中。
筆者:從藝術的發展歷程看,沒有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就猶如無源之水,不能長久;而沒有對優秀傳統的忠實繼承,也猶如水源有雜質,同樣也無法成為創新藝術形態的優良原材料。繼承的質量直接影響創新的質量。
吳宗錫:目前評彈界缺乏的,就是對優秀傳統的忠實繼承,因此目前最緊迫的任務,也就是踏踏實實地傳承。有人認為提倡和重視傳承,是在否定創新。其實不是這樣,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傳承和創新割裂開來,孤立地看待。好的傳承里面,應該是完全可以包含創新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評彈團的老藝人們是重視傳承,也重視創新的。從書目的內容形式直到藝術流派,都有創新,但這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果以為傳承就是保守,要吸引青年聽眾就必須“創新”,這種認識是不完全的、片面的。試問,如果優秀藝術沒有被傳承下來,那么給青年們聽什么、看什么?“不到園林,怎知景色如許”?我們要留下美妙的景色來吸引他們。
要留下優秀藝術,就要有傳承者。“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非常準確而妥切,可到了我們這里就走樣了——我們搞了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確實,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載體的,文化遺產主要依靠傳承人的口傳心授、世代傳承,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是“非遺”保護的關鍵環節。不過,代表性傳承人是客觀存在的,其認定標準究竟是依照什么來確定的?誰來認定?如果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搞得像評職稱那樣,與政治、經濟以及地位、待遇等掛鉤,甚至由有關領導“欽定”,還要限定名額,那就變味了。
筆者:對于文化遺產,有些地方僅僅看到它的經濟價值。他們的申報和保護,是為了申請國家的經費支持;一旦申報成功,他們更多地將其市場化了。在某些人的眼中,文化遺產只是一個能夠用來牟利的文化項目。這是早先的比較普遍的情況。現在的情況又走向另一面。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地方政府有了相當的積累,錢不成問題。于是,主觀上打著保護文化遺產之旗號,客觀上不自覺地干著損害文化遺產的事,還是屢有發生。在戲曲領域,有的地方為把“文化政績”搞上去,大把花錢;聘請大量“半瓶醋專家”對傳統戲曲七改八改,美其名曰“創新”。同時,各地戲劇舞臺上的“大制作”大量滋生;而傳統戲曲的固有韻味卻日漸稀薄。文化遺產本身的文化價值常被忽略、被淡化,甚至被異化、被變形。觀眾,特別是原本熟悉戲曲的觀眾很難再從這些走了樣的“文化遺產”中得到精神享受了。
吳宗錫:在這種情況下,嚴謹的務實的傳承就更顯其迫切性。雖然我們現在已經很難100%地恢復和傳承經典作品,但努力和重視總比放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