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黎明 張宇霞 閆玉峰
用信息論的基本原理研究教學實踐,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從信息論的觀點看,教材是根據國家培養人才的教育發展目標,對于知識信息的選擇、改造與組合。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雙向過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信息交換的關系,教師和學生都是信息的發出者和接收者,一個課堂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知識信息的輸入、記憶、變換、加工、輸出、反饋、控制過程。我們具體分析如下:
教師的教學首先要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確定教學內容,設計開講、設計板書,進而組織教學。知識信息的輸入過程,就是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各自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接受。教學中教師可以可以使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開通豐富多樣的信息通道,以使得教師與學生達成一個最優的信息傳遞過程。
良好的開講篇可以誘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師生情感相通,為教學的下一步展開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個過程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自己設計,采用不同的信息傳播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板書或課件作為教材信息的高濃縮產物,是教材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的有機結合。另外,教師準確運用語言、語調、表情、肢體動作等傳遞信息也對教學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學過程中的應變能力在信息反饋中也十分重要。它要求教師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突然變化能夠隨機應變,因勢利導,以確保教學過程順利進行,實現教學目標。
課的結束方式也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疑式結尾,更激起學生渴求知識的欲望,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游戲式結尾,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幸福;總結式結尾,則使學生對獲得的知識有整體感知,印象加深。
學習的過程,是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過程。教師傳遞的知識信息,通過感官傳遞到學生大腦,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間隔。在教學中,單位時間內教學的信息量過多或過少,都是低效率的教學。信息量過多,學生不能吸收或吸收甚少,學習效率低;信息量過少,效率當然低。這需要利用信息論知識分析做到信息量最優化。知識信息的變換,指教師和學生對教材內容和形式的再加工,它決定了接收者對教材意義理解的速度、深度。在教學過程中,知識信息的變換形式有三種:知識信息的重新組合,活動信息的形式,信息交換的最佳效果。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教材變換為教學計劃和教案,保證教材內容的完整性和對于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普遍實用性,這是對信息的重新組合。
信息交換的最佳效果是促使雙方進行最優的信息交流,學生對知識的再現和運用就是對已接收的知識信息進行輸出,是一種教學效果的體現。狹義的知識信息的輸出,對于教師而言是指教師對教材加工后的教案和授課。對于學生而言則是指回答教師的課堂提問和完成作業。而廣義的輸出是信息的創造性輸出,實際上就是對輸入存儲信息的運用,這才是信息儲存的目的,它的前提是儲存大量的信息,也就是一個人的知識越淵博,那么他就越能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新的創造,而一個人的知識水平低,那么他的創造能力必然要受到限制。
知識信息的反饋,就是信息輸出者把變換加工后的信息作用于接收者后,再將產生的后果接收回來,并以此影響再輸出信息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問題或作業,向學生提供一定的反饋信息,如贊許、否定等。學生則從老師的反饋中得到鼓勵或感到自卑。教師的反饋信息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疑惑或理解是對老師的一種反饋,教師可以據此考察自己的教學效果,以便進行改進或糾正。教學信息的反饋是呈雙向的,為促使教學信息的反饋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對各自行為的積極調整和控制,應積極開展教學評價工作,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控制,就是系統中的主動者利用信息反饋對其對象的活動過程施加限制性調整的過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反饋來的信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指導,對授課的形式、內容進行變更和再加工等。學生可根據教師的反饋,把自己的學習目標向教師的要求靠攏。
總之,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信息傳遞過程。只要把握好知識信息的輸入、存儲、變換、輸出、反饋、控制這六大環節,教師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都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傅祖蕓.信息論-基礎理論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2]呂淑萍.淺談課堂教學中的信息傳遞藝術[J].教育科學,1995(1):59.
[3]陶永元等.用信息論原理指導多媒體課堂教學[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1(10):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