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國 王鳳春 張劍峰 郭二軍
實踐教學,是指圍繞教育教學活動目的而開展的、學生親身體驗的實踐活動,是一種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式,是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獨立存在但又與之相輔相成的教學活動。實踐教學是高校本科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課程教學的延續、補充、拓展和深化,是學生認知社會、熟悉職場環境、培養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具有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構建文化素質教育實踐、基礎課程實踐、計算機實踐操作、金工實習、電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到創新實驗等系統的實踐教學平臺,以工程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的培養為核心,形成多類型、多層次、多元化相協同,開放、自主與引導相結合,文理交融的工程實踐教學的新體系,是大眾化教育下一種新的教學改革。
一、高校實踐教學現狀
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發展還處于粗放型階段。教育帶有普及性,重在傳授知識,而指導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尚有欠缺。[1]探求影響實踐教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各類大學的辦學定位不明確。我國高校可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應用型大學、綜合性大學,它們應有各自定位,彼此之間不應存在激烈競爭。但是,由于我國對學校的設置由中央和地方各級部門依各自管轄權限而行,學校缺乏獨立自主性,在市場經濟體制初期,相當多的高校不能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在教學目標上,不能進行準確的定位,一味貪大、好高騖遠。同時,政府對高校辦學質量考核普遍存在“高水平、高質量”的統一評估指標,僅重視學位點、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申報“863”“973”、國家自然基金的數量、發表SCI論文篇數、獲得國家科技獎的等級數量等純學術因素,忽視了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應用因素,忽視了對畢業生就業率及畢業后發展的考核,對不同類型的高校考核的指標和質量的標準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從而導致許多高校高不成低不就,難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在現有的評估模式下,教師的主要精力被迫集中于科研,教學只是“走走過場”,而科研才是硬杠杠。于是乎,教師的理論水平提高了,但更準確地說,是編寫能力提高了和運作能力提高了,真正的實踐水平無從談起。這就是許多人的研究成果并不具有應用價值,也不具有原創性的根本原因。
2.受限于辦學條件、經費的制約。高校的質量、水平和成功程度與政府提供經費的多少和學校規模的大小密切相關,教育經費僅僅是學校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然而,日益增長的辦學費用和搖擺不定的資金來源已使我國高等教育面臨嚴重的財政問題。在作為經費來源主要由地方財政撥款的地方省屬高校,往往情況更為嚴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經費不足必然導致教學得不到有效投入,教學實踐的各環節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實。由于財政問題使高校許多應該及時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得不到處理,從而形成阻礙高校實踐教學發展的“資金瓶頸”。
3.教學氛圍薄弱。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著“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的怪現象,常常是學校里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畢業后能創出一番事業,畢業三五年后便可達到“技術總監、經理級”,而那些在校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畢業后卻往往只能做個好職員、好工程師,安分守己。病因看似出在教育圈內,根源卻在政府對高校的評估上。學校為了爭排名,將不切實際的科研任務強行分攤到教師身上并以此作為優勝劣汰的考核標準,即使有關部門三令五申強調教學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重點工作,但“教學科研兩張皮”的科研本位思想仍難有改觀,促使教師圍著科研轉,忽略教學任務,不能專心地投入教學工作,影響教學的效果。
二、實踐教學新體系內涵建設
提高應用本科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切實加強技能性和實踐性環節。[5]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訓。從提高實踐教學地位、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和方法、加強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和健全實踐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鍛煉學生的實務能力,最終把合格的高素質人才送入社會。
1.基礎教學實踐平臺建設。建立面向低年級學生校級基礎教學實驗中心。通過研究和實踐,構建“基礎教學與實驗中心、學科專業教學試驗、實踐教學基地”等實踐教學平臺與新的管理體系,探索提高本科實踐教學質量與水平,增強本科生理論知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協調發展的新思路。[1,2]
創建基礎教學與實驗中心,建立數、理、化、力學、電工電子、外語、計算機等基礎課教學與實驗中心,融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為一體、把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實驗手段和操作方法融為一體,實行師資、設備和管理一體化。[3]
2.開放專業實踐教學平臺。開放性專業實踐教學平臺注重不同學科的融合,注意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鼓勵懷疑精神,通常不給學生提供現成的答案,不給學生規定實驗步驟,以某種富有彈性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為學生留下更廣闊的思維和實驗空間,激發他們進行持續的思考與探索,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便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鍛煉。
3.實訓基地建設。建立一批校內外教學實踐基地,為本科生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提供必要條件。[4]一方面,根據應用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針對地區、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按照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實際要求設置和調整專業,在確定專業設置的基礎上,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專業崗位群基本技術技能的訓練。另一方面,積極拓展校外實訓基地,依靠企業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形成有效的運作機制,逐步形成教學、科研、生產、培訓四個層次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教育培訓基地,讓學生直接參加生產和實際工作,進行現場頂崗實習,同時也進行教師的實踐技能培訓。學生通過在實踐教學基地,特別是與國內知名企業共建的實習基地工作,提前與社會和生產實踐接觸。學生可直接接觸到最現代化的設備和生產工藝流程,認識和了解最先進的產品設計方法,領略現代化管理的理念和效果。而實訓企業通過對學生的直接觀察和使用,加深了對學校培養質量的直觀認識,直接到學校招聘學生,一些企業還將企業存在的實際問題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的選題,與學校共同指導學生的畢業設計,促進學校與社會合作,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和就業率。
4.科研項目訓練計劃。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突出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是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迫切需要。作為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創新動機,喜歡“標新立異”,對創新也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并總是試圖在學習中尋找新的學習方法,但受創造性學習條件的局限和自身不善于創設和利用現有條件,往往不能把握本學科最新發展的動態和相關學科知識的橫向關系,由此限制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進入大學后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大學生的想象力逐漸豐富,思維能力,尤其是邏輯推理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思維敏捷,然而由于知識面狹窄,或因知識的吸收是獨立的、互不相關的,多數同學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見樹不見森林”的現象。只能機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識的結構,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致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往往是直線型,思考問題缺乏靈活性、全面性和深層次。針對這種現象,可以開展本科生早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以項目形式接收本科生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工程綜合訓練及科技創新活動。
三、實踐教學新體系的運作
工科院校應當根據四類人才培養標準:學術型(科研理論)、工程型(設計、規劃、決策)、技術型(工藝、執行、控制)、技能型(技藝、操作)來切實安排、設置教學計劃,突出實用理論,注重工程實踐教學,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1.強化實踐教學。要加強實驗、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保障各環節的時間和效果,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不斷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改進實踐教學方法,要通過政策引導,吸引高水平教師從事實踐教學工作。
2.優化課時內容。要改變課堂講授學時過多實踐學時過少的狀況,構建模塊課程體系結構和彈性學制,不斷擴大學生對專業、課程等教學資源的自主選擇權,把素質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3.改善教學形式。推進現場教學、案例教學、項目團隊等新的實踐教學組織形式,積極引導大學生開展多種學術觀點和思想的交鋒,追蹤本學科最新領域進展,提高學習自主獨立研究能力。
4.引導學生科研。要求大學生通過自主選題或參與教師科研等多種形式,進行初步探索性研究工作。
實踐教學環節的創新直接關系到培養人才的質量。培養具有工程實踐能力和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級人才是現代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特征,本科實踐教學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能夠為社會提供具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素質工程人才,可以解決工科大學就業難、文憑貶值等實際問題,因此必須加強本科實踐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施進發.加強本科實踐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48-50.
[2]高維麗,俞澤民,吳澤.地方高校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現代教學管理體制與創新課程體系模式的構建[J].科技與管理,2008(1):45-47.
[3]趙煒.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J].煤炭高等教育,2007(02):85-87.
[4]湯卉,董麗敏,吳澤.21世紀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實踐教學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0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