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星
大學生的政治觀是指大學生對基本的政治問題,即以國家政權為中心的社會政治關系、政治運行和發展規律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是大學生觀察和分析政治現象和政治問題的基本出發點。[1]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中間的相當一部分人不僅可能成為各條戰線的建設骨干,而且可能成為黨和各級政府的領導骨干。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觀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在開展政治觀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觀出現了新的特征。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放,部分大學生們對價值和物質的追求有了新的看法;隨著信息化和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們也被多元化的信息所吸引;生理年齡上的不成熟和計劃生育帶來的獨生子女群體在性格上表現為自我和單純,在思維上表現出極強的可塑性,在行為上表現為偏激和沖動等等。這些新的特征的出現,讓我們不得不開始去反思傳統的政治觀教育及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的矛盾特征
1.政治思維敏銳,但政治行為易過于偏激和沖動
大學生們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他們通過各種途徑能夠高效地獲得國內外形勢大事的最新信息。當重大政治事件爆發之時,他們總是最為敏感、最先覺醒,以極大的政治熱情投身其中,其行為活動有時甚至成為政治變革的先導和前奏。大學生們這種愛國的熱情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們的行為往往又會過于偏激以致給國家、社會造成危害。例如在2006年反對日本“入常”的時候,數以萬計的青年學生上街游行,沿途破壞一些日資的超市和大型廣告標語,給社會穩定造成了不良影響。處于青年時期的大學生精力充沛、情感豐富、行為沖動。一旦形成某種政治觀點,產生某種政治情緒,會立即外化為政治行為,而較少對社會后果進行預測,缺乏冷靜的權衡。
2.有強烈的愛國熱情,但在經濟全球化和價值理論多元化的形勢下容易迷失方向
大學生都熱愛自己的祖國,他們對國家發展的前途有較高的認同感。但大多數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只停留于感性的認同,而尚未進入理性認同階段。對于需要自己去分析、理解的政治認知的把握能力較差。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他們接觸到大量來自廣闊世界的信息和全球化的商業產品,從上世紀80年代起,社會上就有部分人認為什么都是進口的好。這種思維現今依然影響著大學生。一些學生的政治判斷缺乏深刻理論支持,難以深入理解社會制度與不同階層內在錯綜復雜的關系,易受不同政治觀點的影響,出現理想信念含糊不清、左右搖擺。
3.政治使命感較強,但政治取向出現功利化趨勢
大學生的政治價值取向能順應時代潮流的變化,飽含愛國主義情懷,關注國家的發展,對社會不良風氣深惡痛絕。但另一方面,在實際選擇中大學生的政治取向出現功利化趨勢。[3]部分大學生們逐漸“學會”了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并將其錯誤地將其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使很多大學生在真正遇到突發事件時選擇了沉默和回避。
4.性格表現單純,可塑性強;但逐漸出現政治淡漠化的趨勢
青年大學生因各方面尚未成熟與定型,這種不成熟和未成型正是社會塑造和教化的潛在空間。但實際上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教育方法單一、教育內容守舊、教育方式不當等等,使教育引導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一些大學生開始出現政治淡漠化的趨勢。
二、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特征產生的原因
1.成長環境與自身時代特征的因素
一個人政治觀的形成和發展,首先是受個體主觀因素制約的。一個人的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等心理活動和人生經歷,它們對特定的政治觀形成產生某種內在的影響作用。而知識經驗、情緒情感、思維方式、社會地位等諸多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青年學生的政治觀。
(1)80年代后的成長環境與家庭教育背景直接影響當代大學生政認識的形成。當代大學生年齡多處于18至22歲之間,他們出生與成長基本都經歷了祖國改革開放與經濟體制改革的年代。他們身上共有的時代特征有:生活條件較好,有較高的物質需求;自我意識強,但自控能力較差;有良好的教育基礎,但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崇尚民主和自由,但缺乏對公民權利義務的全面理解;關心國家前途命運,但有時也對時事政治關心不夠。此外,家庭對子女政治觀的影響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1978年,計劃生育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普及,使得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了特殊關愛。家庭對子女在政治人格的塑造、人生觀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規范的獲得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青年學生對政治的朦朧認識和政治意識的萌發,往往首先就是從家庭環境、父母言行中開始的。同時,又因為他們的同輩群體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自我意識較強。在其實現自我政治主張和政治價值的過程中一旦受挫,在情緒上很容易產生政治冷漠感,在政治行動上出現盲目或政治偏激行為。
(2)當代大學生心理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導致其行為目標模糊。大學生正處于心理成長的特殊階段。在這一階段,他們容易出現心理壓力過大、困惑迷茫、政治熱情淡漠等現象,其表現主要為:看問題不全面,理論思維方式不成熟,行為表達方式欠理性,容易接受各種各樣的心理暗示,心情變化起伏大,情緒容易沖動,行為容易越軌等等。一方面他們能對社會形勢和時事政治作出正確的評價,對腐敗現象與社會不公深惡痛絕,有著強烈的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而另一方面由于理性思維的深度還不夠,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他們易表現出政治態度模糊、政治行為搖擺不定。
(3)同輩群體的相互影響。青年大學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共同的年齡層次、知識平臺及校園經歷使他們有相似的居住環境、文化層次和社會興趣,有一致的群體意識和群體歸屬感。大學生的個體的行為、思想非常容易受到同輩群體的影響,不同同輩群體之間又存在著滲透與交流,不同的群體意識相互交融感染,帶來了有別于主導文化的不同校園文化。值得關注的是這種意識和信念的相互交融感染,在特定的條件下將會得到迅速的傳遞和強化。由于青年人對同齡人有著更多的依賴,持相同價值觀念和政治見解的大學生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形成某種政治共振,產生政治狂熱情緒和政治沖動行為。
2.社會政治因素對政治觀教育的影響
社會政治環境影響著對青年學生政治觀的塑造。在社會政治環境呈現出思想高度集中和單一的局面時,有計劃有目的的系統政治教育就較為行之有效。但在社會矛盾尖銳、經濟交往高度活躍、信息交流高度發達的環境中,則會使系統主流的政治觀教育受到沖擊,使大學生政治觀也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
(1)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給學生接觸和了解世界政治制度和文化提供了機會。上個世紀80年代起,我國逐步推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西方文化隨著發達的物質文明一同涌入了我國。隨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的劇變,在社會主義國家民眾的心理上留下了巨大陰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一些人對社會主義前途和資本主義歸宿的認識。踏入21世紀以后,部分沿海發達城市已經達到了高度現代化的水平。在物質財富快速增長的同時,社會人群甚至是一些政府干部對西方民主自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認同越來越強烈,使政治辨別力尚不夠強的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選擇受到影響。
(2)大量信息在網絡和媒體中的傳播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功利化。在計算機和網絡普及以前,廣播和電視是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各類信息的傳播基本呈自上而下的單向性,社會的主流意識和人們的思想也都較為單一,可控性較高。[2]在這種環境下,主流媒體有能力把握整個社會的信息傳輸渠道,可以對社會上傳遞的信息內容進行有效監督、過濾和控制,進而形成統一的主流思想和主流精神。而當前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學習、生活和思維的方式。網絡是開放的,信息龐雜多樣,既有精華又有糟粕。而大學生的自制力較弱、好奇心較強,在使用互聯網的時候容易被誤導。信息來源的多樣化和信息內容的多元化對他們的是非判斷、行為方式產生了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加劇了大學生政治觀取向的復雜性、多元性和功利性,不可避免地給傳統的高校政治觀教育帶來巨大的沖擊和嚴峻的挑戰。
3.高校政治觀教育體制本身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影響政治觀教育的效果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觀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種形式。學校教育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和正規的政治文化培養過程。它從正面灌輸政治思想理論,對個體從家庭中所形成的政治情感、政治傾向、政治態度等進行強化和糾正,從而在全體人民中形成對政治共同體的認同意識和歸屬感。[4]
當前學校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校對大學生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強調專業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大量擠壓政治理論課的課時;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育管理者對政治課教師所需要的專業基礎和知識結構缺乏必要了解;教育者的教育理念陳舊,教育內容過于固定化;缺乏公民責任教育和人性教育,使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教學方式單一,過分注重政治理念灌輸,缺乏與學生思想深層次的交流;沒有切實解決好大學生的實際利益問題,缺少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造成學生與學校、教師之間感情疏離。
三、通過探析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特征產生原因而得到的一些啟發
通過分析當代大學生政治觀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可以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改革以及政治觀教育的方法上得到一些有用的啟發。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不斷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步伐,通過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更有效地引導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來看,當代大學生應該加強馬克思理論學習和對理性思考方式的培養,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增強自控能力與辨別是非的能力。從教育環境即社會政治環境等因素的角度去思考,應該支持政府采取正確的執政路線,發展經濟、保障民生,通過各種途徑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智栽.大學生政治觀教育的難點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8(3).
[3]聶杜鵑.大學生政治觀教育探析[J].職業技術,2008(9).
[4]陶明,楊敏.淺談當代大學生政治觀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院報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