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討論式教學的備課方法和討論課的分類形式簡述了討論式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討論式教學;教學設計
概 述
教師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好課程教學討論主題,在課堂上學生經過自學思考,在教師引導下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主動探尋知識的教學方法稱為討論式教學。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經常與學生討論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傳授有關知識。討論式教學對于學生在學習中活躍思維、深化認識、發展獨立性和批判性思維等有重要意義。
1 備課方法
1.1 定題
精心設計并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是成功運用課堂討論模式的保證。因此,定題是關鍵性的第一步。經過研究與課堂實踐,我們認為在此階段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具體性、準確性原則。好的討論題首先必須表述準確,要使學生清楚地意識到所要討論問題的核心。其次是具體,有代表性。具體、特定的問題有助于引導討論的方向。設計問題主要應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問題,要具有討論的價值,題目要源于教材,但要高于教材。
啟發性原則。討論題要具有啟發性,能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使其思維有一定的自由度。
量力性原則。討論題必須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知識水平等,要選擇那些難度適宜,既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又能使學生能力得到提高的問題。不同年級的討論題要有不同的層次和深度。針對初中學生年紀小,知識、能力水平有限,一般不宜開展較大規模的課堂討論,可以利用每課的思考題進行討論。高中學生認知水平提高,查閱資料、撰寫討論提綱、語言表達等方面均達到一定水平,因此,討論題必須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可在學習課本知識基礎上,使學生參與的面廣,同時又易使學生產生成就感。
興趣性原則。學生對于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有興趣,愿意進行討論。在興趣的推動下,學生進行問題的探究和思想的交鋒就會積極、主動。
師生共同參與原則。在進行課堂討論題的優化設計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參與討論題的設計,學生可就討論的時機、討論題的表述、討論的方式等提出建議。
1.2 課前準備
第一步:補充資料。補充資料的原則是:客觀性——資料在經過甄別后確認是可靠、可信的;形式多樣性——可以有文字、圖片、音像等資料;面向全體學生的需要——針對不同程度學生的要求,提供不同層次的資料。補充資料的內容:與討論問題有關的原始資料、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第二步:輔導。對學生怎樣準備討論、怎樣進行討論在方法上給予輔導,包括如何擬定討論提綱,如何做到論點準確、論據充分、論從史出,如何在有限時間內用簡潔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等。第三步:擬寫提綱。學生搜集匯總材料后擬定發言提綱。
1.3 課堂討論
這一程序是討論課能否成功的關鍵,也是對教師教學水平、組織能力的考查。教師導言務求簡明、切中要害。經過充分討論后,學生可按相同的觀點分組進行進一步討論,以完善自己的觀點。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十分重要。在討論課上,教師既是平等的參與者,又是組織者和引導者,但切忌做裁判。教師應及時抓住學生討論時的閃光點加以鼓勵和總結,可以討論參與者的身份對討論中的問題闡述自己的看法,引導討論不斷深入,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同時教師要善于啟發和誘導,提供多角度思路,使討論向縱深發展,使學生的認識產生質的飛躍。
1.4 課后總結
此課結束后,學生根據討論的內容,寫成一篇歷史小論文,并以座談的形式談談在學習方法上的收獲。
2 討論的分類
2.1 以討論的形式分類
班級討論。這是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討論的方法。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對若干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結論,使學生在積極參與討論過程中培養創新思維。
分組討論。第一種形式,將全班分成若干小組圍繞一個中心議題進行討論。分組時指定小組的主持人和記錄人負責記錄同學們的發言要點,并向全班介紹本組的各種觀點。第二種形式,圍繞中心議題將全班學生按不同觀點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每一位同學都要為完善本組的觀點提供盡可能多的論據,并選出代表在全班宣講本組討論的主要結果。在分組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深入各小組,在參與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加以適當的引導。
2.2 以討論的時機分類
在何時引入討論,是討論課是否成功的前提。在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討論,不僅能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鉆研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完整討論式。在一個比較完整的時間內集中討論。一般是用整節課進行討論。這種討論課適用于在基本知識掌握后,由教師提出中心議題,學生做好充分準備,然后展開討論。
層層深入討論式。針對某一問題,提出若干個問題,形成問題群。每個問題應有一定的梯度,使學生在對層層遞進的問題進行討論后,形成對這一問題比較全面、客觀的認識。
結束語
討論式教學方法不同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目前已成為一種受到好評的課堂教學形式被普遍采用。它激發了學生的各種奇思妙想,促進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的發展,并且使課堂精彩紛呈,調動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動性。今后還應該在討論式教學的各種組織方式和取得的實效這些層面上進一步開展教學探究活動。
參考文獻
《討論式教學.Seminar.研究性教學》,張建林,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9月
作者簡介:賈美珍(1977,2-),女,籍貫:內蒙古,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