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宏 肖顯富
摘 要: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其本土特色鮮明。然科學發展觀還具有全球化屬性,因其誕生于全球化中國,反思于全球問題,而且科學發展觀在理念上、實踐上都具有全球眼光,適用于全球問題。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背景 理念 實踐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7-029-02
一、科學發展觀產生的全球化背景:反思于全球問題(風險)
科學發展觀誕生于中國改革的深入階段,立足于中國的基本國情,總結于國內外發展的實踐經驗。一方面,科學發展觀的本土特色濃烈,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改革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成果,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是對中國當前改革所出現的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過度浪費資源所導致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生態不和諧的一種否定,并為中國提供了一條全面、協調以及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從這一點來看,科學發展觀孕育于中國的土壤,又將服務于中國的實踐,科學發展觀本土特點鮮明;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又具有國際化或全球化的特質,這與科學發展觀誕生的全球化背景息息相關。而全球化背景體現為兩大點:其一,科學發展觀產生的大環境背景是中國的全球化;其二,科學發展觀所針對的部分問題及風險是由全球化推動的。
首先,科學發展觀產生的大環境背景是中國的全球化。追溯中國的經濟史,17世紀中國的經濟就已經等同于世界經濟,而到了19世紀,中國經濟的世界屬性慢慢消退,到了新中國成立前期,又達到了完全的閉關狀態,自20世紀70、80年代以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打破封閉的狀況敞開國門與世界接軌,中國的現實又重新回歸到具有世界全球化的屬性,并在21世紀中國正式加入WTO以后達到其頂峰狀態。此時,中國的現實是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中國既是世界工廠又是世界市場,中國的每個角落布滿了全球化的色彩:(1)信息的全球化。網絡的普及,使得“缺場”狀態下的每一個地方的互動都可隨時獲得一種親臨其境的感覺,即如同互動雙方進行“共同在場”的互動。正如吉登斯所言,由于信息網絡的出現與發展,人們可以無需上商場就可以購物,無需到辦公室而待在家里亦可以上班。(2)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就是強調文化的多元化,其中包涵著中國傳統文化,也融合了西方的文明,當然也不乏西方的種種糟粕文化,如拜金主義,個體主義,以及充滿對感性欲望的訴求與張揚,為實現利潤的欲望而不折手段等等。(3)經濟的全球化。經濟的全球化即世界經濟一體化,經濟活動在世界的范圍內相互依賴,形成世界性的市場。顯然,改革開放的中國是一個融入全球化進程的中國,中國在進行改革開放的反思時,就不得不突破一國之界,放眼世界,以全球的眼光審視中國當代改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因為,全球化的推動已經扭轉了一國之內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單一穩定關系,使和諧發展面臨著不確定性的考驗:其一是流動引發的不確定性。人員、物質、資本、信息等物質和非物質因素使得問題的反思處于不穩定狀態;其二是規模擴大所導致的不確定性。規模越大,其控制的能力就會相對弱小,其所引發的未預期的后果就會更多;其三經濟增長加快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經濟的過快增長往往伴隨著資源的浪費,或潛藏著不和諧的因素增多,對未來的預測難以捉摸。因此,迫切要求在全球化的框架下進行現代化改革開放的反思,科學發展觀就是在這樣全球化的背景下誕生,其核心內容正隱含著本國的和諧發展需要全球的和諧。
其次,科學發展觀所針對的部分問題及風險是由全球化推動。一般而言,社會問題具有兩大特征:一是普遍性;二是變異性。變異性是指社會問題在不同的地區、不同民族或社會里,甚至在不同的時間段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而普遍性是指無論是不同的時間或者是不同的空間里,社會問題都表現出了相同的特點與性質。改革開放的深入,全球化的銳不可擋,社會分工也就開始突破民族和國家的界線,全球社會融為一體,彼此之間相互依賴日益緊密。然從另一角度暗示著一旦一方出現問題,則將殃及彼此相互聯系著的各方,使社會問題更極具普遍性或全球性。換句話說,全球一體化使得社會問題更加表現為普遍性。而由全球化推動的社會問題的普遍性在構成科學發展觀的背景時已經把科學發展觀與全球化搭上了關系。
從更具體的角度分析,當前中國改革開放所面臨著的許多問題或風險只有在全球化的氣候下才能形成,或者說所面臨社會問題及風險的加劇是全球化推動的結果:
1.全球化推動下的二元結構問題。二元結構是指社會并存著兩種結構,其表現特征為不平等、不平衡以及不同步。如城鄉二元結構,城市發展比較快,而鄉村發展卻是緩慢,城鄉呈對立狀態;又如政治發展相對于經濟發展的滯后效應;甚至在同一經濟行業里也會出現二元結構。而全球化的到來助長二元結構狀態的不平衡與不平等。具體地說,全球化表現為外來工業有選擇性的進入,一般集中在那些與發達國家聯系比較緊密的地區(城市)或經濟部門,而不是與本國傳統生產部門相聯系。除此經濟層面之外,二元結構還滲透到社會政治,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正如美國經濟學家路易斯所描述的一樣:“我們發現諸如礦業和電力少數高度資本主義化的工業與最落后的原始技術并存,少數高級商店周圍圍繞的老式商販,高度資本主義化的種植園被農民的汪洋大海所包圍,少數受西方教育、會講西方語言、崇尚貝多芬、馬克思或愛因斯坦的人同屬于極不相同社會的人共存。”不可否認,改革開放的中國同樣呈現出類似的二元景觀,歸結起來,全球化對二元結構的動力作用功不可沒:第一,全球化推動“強強結合”所產生的不平等與不平衡。全球化的過程是一個現代化的強強結合過程,如城市的強強結合,選擇在地緣上、經濟上占優勢的東南沿海城市地區著手,逐漸向內地深入;此外經濟產業的強強結合,比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在產業方面明顯具有科技優勢,其選擇的經濟發展項目并不對等,傳統型的產業缺乏技術的引進,而處于劣勢地位。第二,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產生壓力效應。壓力的后果便是發展中國家特別強調某一指標如經濟指標的追趕,過分集中化、片面化發展經濟,結果引發了二元不和諧現象。
2.社會風險的全球屬性。1986年貝克《風險社會》(Risk Society)一書的出版,就向全世界宣告風險社會的來臨,而風險社會是全球性的社會,風險社會的風險是全球性的風險。貝克認為:“以污染的普遍性和超國家的觀點來看,巴伐利亞森林一片草葉的生命,最終將依賴于國際協議的制定和遵守,風險社會在這個意義上是世界性的風險社會。”吉登斯也曾經談到風險與全球化的關系,在其《現代性的后果》一書中描述道:“核戰爭的可能性、生態災難、不可遏制的人口爆炸、全球經濟交流的崩潰以及其他潛在的全球性災難,為我們每個人都勾畫出了風險社會一幅令人不安的危險前景。”顯然,從理論家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社會風險與全球化的內在聯系。理論來源于實踐,現實中個個鮮活的事例更是給了我們風險全球化的印象。
自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除了核戰爭、人口爆炸以及經濟崩潰以外,特別是生態社會風險與全球化的關系更加密切。禽流感的全球性暴發、南亞大地震、卡特琳颶風、印尼海嘯……無不喚醒人類反思全球的現代化進程。以2003年暴發于中國的“非典”為例。首先,“非典”的首暴地點為走在全球化前沿的廣東城市。而“非典”的病原體被確定為人類從未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并被認為與生態動物有關。其次,“非典”影響的全球化屬性。若從影響的地域來看,在短短數月間就從中國的廣東迅速蔓延到全國范圍,乃至全球30多個國家;若從涉及的領域來看,包括經濟領域如搶購風、政治領域如政府信任危機以及外交領域如國際批評等等。
概括地說,社會風險問題與全球化屬性的相關性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
一是社會風險問題的全球普遍性。普遍性是說風險的無邊界性,全球化進程中的人類、動物和植物所受的威脅都是等同的。風險的威脅與擴散超越了人類精心設立的社會邊界:國家、階級、民族及性別等等。正如環境危險一樣,是沒有邊界可言,它因為空氣、風、水和食物鏈而變得普遍化。
二是社會風險問題的全球后果。全球化體現為全球網絡技術的運用,一方面,加速全球物質與信息的交易;另一方面,全球的每一個角落都變得休戚與共、生死相關。全球化的另一個表現為大量的流動,全球化的物質或非物質的流動成為社會風險傳播的載體,從而加速或加大了社會風險的傳播范圍,影響到全球的每一種類群體。
三是社會風險意識的全球化共識。由于現代通訊技術的運用,使不在同一場合下的人們可以獲得共同在場的感受,或者說,全球化的“時空—壓縮”(space-time compression)使得不同現場的人們對同一事件有了相同或類似的“現場感”,結果,那些對人類終極歸宿的憂慮與深思,有助于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一種全球風險文化。
四是社會風險問題需要全球治理。全球治理與風險的責任分擔相關,既然社會風險是全球化下的多元主體所推動,加上社會風險后果的全球化威脅,那么,社會風險的責任治理也應該是全球化的,需要極力呼喚全球化下的多國家以及跨國界民間組織的共同參與。
基于以上的分析,科學發展觀所產生的大環境背景——中國的全球化現實,以及科學發展觀產生所針對的社會問題或社會風險也都是具有全球屬性,從而證明了科學發展在產生背景方面已經被刻上了全球化的烙印,而擁有全球化特質。
二、科學發展觀的全球化瞻望:適用于全球問題(風險)
顯然,科學發展觀產生的背景是全球本土化的(glocal),誕生于本土中國,又受全球化大環境的塑造。除此之外,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放眼世界,瞻望全球。不僅由于科學發展觀與當代全球世界發展理念在適用于全球問題上的志同道合,也因為科學發展觀在適用于全球問題上的全球實踐價值。因此,科學發展觀在適用于全球問題的理念上、實踐價值上流露出了全球化特質。
自二戰以后,發展又成為世界關注的主題,而發展本身的理解卻經歷了不同時期的演變:20世紀50年代,在發展中國家趕上或超越發達國家的口號下,發展的世界意義表達為經濟增長;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社會對發展的理解開始從單一強調經濟的發展轉變為發展的社會綜合指標(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等),關注人的社會綜合發展;至20世紀80年代開始,可持續的發展觀真正應運而生,可持續發展逐漸深入人心,主張發展經濟應當與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相協調,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更要為子孫后代考慮。至今,這一理念一直主導21世紀的發展理念。概括起來,當今國際社會對發展的理念經歷了這樣的過程: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最終與科學發展觀在理念上志同道合。其實,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吸收了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的經驗教訓,借鑒了西方現代化反思和批判的理論成果。因此,科學發展觀具有更為普遍和長遠的全球化意義:(1)科學發展觀為廣大發展中國國家的社會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源。因它們與中國有著共同的歷史遭遇。(2)科學發展觀為解決全球范圍內的發展問題與困境、促進全球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理論啟示。因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面對工業現代化的危機性后果是相同的,而科學發展觀為應對和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了一種新思路。(3)科學發展觀內在地蘊涵著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思考,為人類反思自身發展、探索人的全面發展之路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啟示。在全球化風險對全人類構成共同威脅時,科學發展觀的啟示應該是全球人類。
誠然,科學發展觀不僅在針對全球化問題上進行理念創新,而且在其全球實踐價值上內在地適用于全球化問題或全球風險。
首先,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的全面性。強調發展的全面性即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全面性體現了社會系統論的觀點。按照帕森斯的社會系統論觀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子系統對應地承擔著適應(Adaptation)功能、目標獲取(Goal Attainment)功能、模式維持(Latency)功能以及整合(Integration)功能。如果各部分子系統和諧發展,則整個大社會系統就會處于均衡狀態,如果各子系統不能承擔起相應的功能,那么整個更大的社會系統就會崩潰。然而,系統是分層次且呈開放狀態。在全球化潮流的大背景下,全面系統性的發展必須考慮到全球化的問題,即系統的全面發展是建立在全球的框架下達到的平衡關系。然而,當今世界,因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導致資源浪費、生態惡化、社會貧富分化等等而導致的社會發展失衡都與全球化的進程息息相關,因此,科學發展觀的真正全面發展內在地包括全球化因素,背離全球化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發展。
其次,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的協調性。要求發展的協調性即協調發展,就是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顯然,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協調發展講的是各子系統之間的相關關系,謀求的是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一致,不能因為一方的發展而破壞另一方面的發展,如避免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文化發展的異化,文化發展的異化是指把文化當作實現經濟利潤目標的手段,而破壞文化古物、文化本質等等。其實,科學發展觀的“五個統籌”中就已經考慮到了協調發展的全球特質: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統籌經濟全球一體化與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發展中的人可指全人類,而自然更是具有跨越了國家、民族、地域及性別的全球屬性;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要求更是凸顯了科學發展觀協調發展的全球化要素。
最后,科學發展觀追求發展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可持續性即可持續發展,就是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很明顯,科學發展所強調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生態問題關系緊密,而環境、生態問題已經是一個國際性、全球化話題,其明顯特征是超越了國家與民族的界限。特別是全球風險社會的來臨更是呼喚可持續發展的全球介入與治理。因為,環境問題或生態風險等“全球性的”問題只有把它們放在跨國框架里,才可能被恰當地提出、討論和解決。所以,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范圍應該是全球性的。正如社會學家貝克所呼喊:“世界公民們,聯合起來!”
歸結起來,科學發展觀顯示了全球化瞻望的眼光,不論從理念上,還是從實踐價值上都適用于來自全球社會問題與風險的挑戰,科學發展觀具有全球化特質。
參考文獻:
1.郎友興.安東尼·吉登斯:第三條道路[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童星,張海波等.中國轉型期的社會風險及識別——理論探討與經驗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楊雪冬.風險社會與秩序重建[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5.李培林,譚方明.社會學理論與經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6.趙延東,馬纓.風險社會及其超越:社會理論的關鍵議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7.韋如梅.科學發展觀的國際視閾[J].湖北社會科學,2007
8.莊友剛.跨越風險社會——風險社會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本書編寫組.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侯均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11.烏爾里希·貝克.吳英姿,孫淑敏譯.世界風險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中共廣東省委黨校 廣東廣州 510053)(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