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靖瑜
摘要:我國現階段音樂教育目標明確規定,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職業學校音樂教育的目標不是把學生教育成為音樂家,而是要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品質。本文闡述了音樂教育有助于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心理健康發展;使學生適應社會、完善就業觀這三個方面。
關鍵詞:音樂教育 素質教育 道德品質 情意素質
國家教委提出: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要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而重視和加強學校美育也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途徑之一。音樂教育是一種基本素質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審美觀念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但是目前中職學生的音樂素養令人堪憂,在教育教學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藝術欣賞水平低表現力差,演唱的質量不高,沒有美感;對世界名曲和著名音樂家的了解一片空白。樂理方面的知識也是了解甚少,民族音樂知識也常常張冠李戴。他們對音樂的定義就是流行歌曲,可實際上他們對流行歌曲的理解也并不全面。中職學生表現出的上述種種現象令人憂患,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思考。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整個社會,都有責任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
經過幾年的教學積累,我認識到音樂教育對于中職學校學生德育素質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音樂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內容,講道德是做人的起碼原則。多年來的教學總結和經驗也告訴我們,任何思想教育如果沒有感情做基礎,只靠空洞說教或生硬灌輸,必定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只有以情感為紐帶,通過漸進的方式對學生的思想加以滲透才能達到目的。而音樂教育的特點就在于它不是強迫的,而是通過藝術活動調動學生的情趣,打動學生的情感,以美引善。
《樂記》云:“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荀子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音樂教學正是以它獨特的美打動人、感動人,從而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感之于心、導之于行。這才能喚起學生對他人的愛,對生活的愛,對祖國的愛,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例如:《黃河大合唱》、《歌唱祖國》、《我的祖國》等作品,能培育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深厚感情。同時通過在不同的節日選擇相應的歌曲來教育和感染學生,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感恩節時選取《感恩的心》、教師節選擇《好大一棵樹》、母親節選擇《媽媽我愛你》、國慶節選擇《今天是你的生日》等等,教師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通過對課堂內容的精心設計,讓學生在學唱歌曲的同時啟迪其心靈,升華其道德情操,完善其人格,使其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課外音樂活動也是一個廣闊的天地,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用健康向上的音樂去引導、教育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熏陶。職業學校的學生高尚道德道德品質的形成及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樂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給學生以精神影響與滋養,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道德素質教育作用。
二、音樂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情意素質和心理素質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性格”從廣義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質與心理素質,它包含著情感、思維、興趣、氣質、意志、毅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往往具有情緒不穩定,意志品質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特點。所以一定要做到:增強學生交往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活躍的思維、廣泛的愛好、健全的情緒和較強的自制力。而音樂教育可以塑造心靈、培養情感、發展個性,是最好的性格培養形式。
優美的歌曲、樂曲能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讓學生展開無限的想象,獲得音樂所表現的思想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陶冶和培養。例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注重情感的體驗,從而在音樂中獲得了真善美。《一個真實的故事》、《愛的奉獻》等歌曲,將其蘊涵的倫理道德、思想感情在音樂中使學生理解、吸收。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重視教育的潛效應。不時點燃學生的感情火花,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享受美感。《北京歡迎你》、《你我他 快參加》等歌曲又起到倡導文明,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樹立良好的中國人的形象等作用。這樣就在無形中給學生留下了文明和奉獻的烙印。學生在學唱和欣賞的藝術熏陶中,在學習音樂的實踐中,不但受到審美、情感、思維的培育,還能逐漸培養起健康的藝術興趣和愛好。
三、音樂教育有助于學生正確面對就業,適應社會
職業教育與應試教育有大的區別,職業學校的學生有很強的職業針對性。我們培養的學生,能否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崗位技能,更要求學生能夠正確面對自己的職業,更好地適應社會。
不同的課堂內容安排帶給學生的收益也是不同的,有時候一堂生動完整的音樂課,就是一次閱歷飽滿的人生歷程。教師通過認真選曲,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人生,體驗生活,例如:大型音樂組曲《長征組歌》,以優美壯闊的旋律,再現工農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不畏艱險的英雄性格和光輝形象,謳歌偉大軍隊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面對革命的挫折、艱辛卻從不低頭的革命精神,使人奮發進取。
我校軍樂隊,經過耐心專注地訓練音樂技能和技巧,培養了學生遇到困難與挫折時頑強個性和堅強的意志與毅力。音樂的集中性、表現性及形象性,要求學生具備非智力因素的諸要素,從而形成一種堅韌不拔的情意品質,這種品質會賦予他們對學習的高度自覺性和責任心,對他們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一定的幫助。
音樂教育因其獨特優勢,將成為學生更好地與自然、與社會相互溝通的一種手段。在我們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組織排練節目,舉行演出等一系列音樂活動,可以培養學生活躍的外交能力和集體的協作精神,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增強了集體合作意識,開拓了學生的創造能力,有利于學生開朗性格和良好品質的形成。為其將來適應不同的人際關系,更好地參與社會競爭奠定了基礎。
從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深刻感受到,音樂教育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職業學校中的音樂教育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非常重要。重視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發展的關鍵;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跨世紀建設人才的關鍵;是對開拓人才的培養,對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的關鍵。音樂是一種奇妙的語言,無時無刻不在撫慰著人們的心靈,讓學生從音樂教育中獲得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