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睿
摘要:本文以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改革和變遷為背景,著重分析了大學英語課堂中對于學生聽力和口語能力的提高以應對大綱改革的方向和意義。從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及教學方法等方面探討了現今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趨勢和改革措施。
關鍵詞:大學英語聽力口語改革
一、引言
自教育部全面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來,教育界一直以來對于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特別是隨著作為大學英語教學指導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不斷修訂和完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也應隨之深化和發展。本文以教學大綱為背景,從教學目標、要求和方法等方面來分析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趨勢和措施。
二、應對改革
1. 教學目標
教學大綱幾經修訂,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真正意義上所遵循的教學大綱主要有以下三個,這些大綱對于教學目標的描述分別是:
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的能力,初步的寫和說的能力,使學生能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專業所需要的信息,并為進一步提高英語水平打下較好的基礎。——1986年《大學英語教學大綱》
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的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大學英語教學應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
——1999年《大學英語教學大綱》
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質,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2004年《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陳堅林,2007)
綜上所述,很明顯,1986和1999年的教學大綱的重點是把培養學生以閱讀能力為主的基本功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而2004年的課程要求則強調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聽說能力。長期以來的灌輸式教學在新大綱的改革下勢必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教學目的也應該由過去的看得懂課文到由課文能引發學生更多的口頭探討與自發提問的方向上來。
2. 教學要求
教學要求的轉變體現在大綱修訂中的學習英語的五個基本能力上,即聽、說、讀、寫、譯的自主學習能力。2004年版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一般要求”的詞匯教學比1999年版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增加了300個,又比1986年版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增加了500個。而在聽力方面的要求也由1986年大綱中規定的基礎階段聽力語速每分鐘120詞,理解率達70%,提升到1999年的每分鐘130-150詞,較高要求150-170詞,并要“領會講話者的觀點和態度”,能夠對材料“進行分析、推斷和判斷”,以至于晉級到2004大綱中規定的每分鐘130詞左右,較高要求為每分鐘150詞左右,并且聽力材料為英語國家的英語節目或談話、講座,并要能掌握其大意,抓住其要點。對于口語能力要求的轉變則體現在對學生英語口頭表達的逐步熟練的教學目標上:1986年教學大綱將口語能力培養定位于第三層次,只要求基礎階段的學生能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對話,提高階段用英語進行簡短對話,基本上能表達思想;1999年版的教學大綱將口語能力提到了第二層次,要求“能就教材內容和適當的聽力材料進行問答和復述,能用英語進行一般的日常會話,能就所熟悉的話題經準備后做簡短發言,表達思想比較清楚,語音、語調基本正確”。2004年版的大綱則要求不僅要能用英語交流,還要能在交談中使用基本的會話策略。
從以上的教學大綱變遷中可以看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聽說能力明顯地加重了培養力度。新一代的大學英語教材和教學任務必須突出表達能力的培養,以適應 “用英語交流信息”的要求。在此要求下大學英語老師應該注意的是:
(1) 英語教學處理好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的關系十分重要;
(2) 過分強調語言的自身體系和特性就會使英語教學拘泥于自身的封閉體系之中,成為“學究式”的英語;
(3) 今天的英語教學應更加重視英語的“工具性功能”,也即大學生實際使用英語作為語言工具去“交流信息”的“工具性”,也可以稱作“實用性”,因此,英語教學還必須面對大學生的實際英語交際需求。
(4) 把英語作為外國文化載體的特性與其“實用工具性”緊密結合起來是大學英語教學當前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的課題。
3. 教學方法
新的教學大綱以“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由過去偏重閱讀教學改為‘聽、‘說為本、‘讀、‘寫并重”(劉潤清,2002),不僅將這四種能力放于同一個層次,而且特別強調了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注重交際性與實用性的結合,并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文化素養以面對今后工作和交際中口頭和書面信息交流的順利進行。以往的教學方法常常以教師的講解為主,課堂的主要功能和教學任務是帶讀單詞、解釋課文、評講課后練習以及布置作文寫作,這種重語法、輕實用能力的教學方式大大阻礙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如加上幾個班合班上大課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種被動地獲得知識的方式中更加難以訓練及發揮其“聽”、“說”的能力。教學方法的改進勢在必行。
教學模式必須由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輸出型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語言學習的目的在于實用和使用,教師可利用要教授的課文設計出與之相關的口語練習,在課文的語法式評講之前為學生創造出生動有趣的語言情境,為其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及內涵做好準備。以教授《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中Unit 4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為例, 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介紹普通人如何利用各種方式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以及我們平時的一些不經意的舉動而體現出的心理涵義。課文本身體裁簡單,典型的說明文寫作也是學生熟悉的寫作類型,如果平鋪直敘地講解出來或在開頭利用傳統的導入→呈現→練習的教學法也未嘗不可,但是如果用單純的一次口語活動來入手就要生動得多:
(1)問學生對于第一印象的看法,讓他們找出盡量多的描述他人外貌特征的形容詞。(寫在黑板上,利用各種方式提示學生);
(2)就已寫詞匯問學生愿意和什么樣的人做朋友及詳細的原因;
(3)告訴學生第一印象的欺騙性,舉出一些實例讓他們有所共鳴;
(4)讓學生舉例說明大眾評判他人的其他一些壞習慣。
最后的結論是我們大家都有看人先入為主或以偏概全的壞毛病,這些毛病的英文表述可以由教師引導代以表述:①First Impressions; ②Mutual Influence; ③Selective Perception; ④Transfer; ⑤Halo Effect; ⑥Categorization; ⑦“Frozen” Image; ⑧Assumptions等。
借由以上的口語訓練,學生不會產生對于課文理解失去興趣或害怕課文過長難以理解的壓力,這同時要求教師能用平實而有趣的語言將生活的細節和實例一一用英語表達,并做好流暢的連接和語言模版。這既是為了實現學生“說”的任務,更是測試他們“聽”的能力。而讓學生在任務教學的語言情境中將積累在自身內部的接受型詞匯、輸入型詞匯和認知型詞匯轉變成活用詞匯,即讓學生能夠把他們停留在積累層面的、認識但尚不能運用的詞匯通過自己的口頭表達變成自己能夠根據不同情境、不同需要,在口、筆頭中自由運用的詞匯。大多數的大學英語學習者常常都受到高中英語學習方法的限制而不敢開口說英語,這在英語學習中是個不小的障礙,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多利用課堂時間加大對于語言活動的開展,形成學生與老師不同角色的課堂分工:
學生:1. 積極參與者;2. 大膽的表演者;3. 有效的語言的使用者;4. 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者。
教師:1. 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2. 知識傳授的篩選者;3. 技能訓練的導演;4. 舞臺演員的“提詞”(Prompter)。
除此之外,與大學英語課本搭配的聽說教程也是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的資源,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介紹或播放與英語國家相關的知識和視頻節目,鼓勵他們收聽英語新聞或指導閱讀英文報刊,利用一切機會糾正學生
長期以來的錯誤發音習慣,都能刺激其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變遷體現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對于大學生英語語言能力要求的提高。大學畢業生在重視其自身專業能力之外,也要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運用英語進行基本交流以獲得更多的信息和學習機會。中國中等教育中的英語教學非常重視學生的讀寫能力,此現狀也將對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階段產生影響。為此,由教師轉變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和策略顯得尤為重要,而其改革關鍵的“聽”、“說”能力的加強與提高更應該是高校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思考和集體研究的側重點方向。
參考文獻:
[1] 陳紅,《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10)
[2] 陳堅林,《大學英語教材的現狀與改革——第五代教材研發構想》[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5)
[3] 邱婉麗,《創設情境,促進活用性詞匯的掌握》[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3)
[4]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外語出版社,1994
[5] 孔慶炎,《大學英語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