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奇 張英姿
[摘要]目的:了解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現狀,準確掌握專業教學條件、師資隊伍、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效果與學生期望的符合程度。有針對性加強專業建設,提高專業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方法:分層抽樣問卷調查某專業的在校學生,運用SPSS對抽樣樣本統計分析樣本主成分因子。結果:構建專業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分析模型。結論:根據模型找出影響學生滿意度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教學管理部門提供說服力的參考依據和教學質量測評的一種實施方法。
[關鍵詞]高職高專 教學質量 學生滿意度 SPSS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810127-03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問題隨著其招生規模的擴大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為此,2006年11月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以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為重心,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貫徹這一方針,高職教育開始從追求數量增長向追求質量提升轉變,高職院校對學生的重視度日益提高,“以生為本”成為高職教育的重要主題。教學質量的評價也隨之轉變觀念,從重視教育資源轉向重視教育結果[1]。
滿意度理論(satisfaction Index)最先被Cardozo應用于經濟管理領域[2],其后迅速在經濟發達國家的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3]。學校提供的教育服務,能夠視為一種可與學生顧客進行交換的商品,學生作為接受高職教育服務的首要顧客,對“所購商品的質量”是否滿意及滿意程度的高低就應成為衡量高職院校辦學水平與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4]。目前,學生滿意度作為衡量教學質量和學科建設水平的一個有效工具,在高職評估方案體系中已經成為一項重要指標。
以滿意度理論為依據,選擇我院具有代表性專業為主要實證樣本展開滿意度調查,了解該專業的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教學現狀、課程知識構成體系及教學設施的認知情況,明確學生實際感知的教育服務質量與其期望值之間的差別,對哪些方面不滿意,為后期的改進提供依據。滿意度調查做為實證調查研究,其終極目標是提高教學質量、優化學科建設[5]。
一、理論模型依據
學生滿意度(the Level of Student Satisfaction)是指學生接受教育服務的實際感受與其期望值相比較的程度。為定量化測評學生滿意度,我們構建一種理論模型。不妨設E(Expectation)為學生對所學專業教學質量服務的期望,P(Perception)為學生對所學專業教學質量水平的真實感知,S(Satisfaction)為學生對所學專業教學質量的滿意度,則有:
當P>E時,表示學生意愿表現為“滿意”;當P 二、高職專業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測評體系的構建 (一)體系構建原則 考慮到我院高職高專學校的實際情況,構建專業教學質量滿意度評價體系,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原則:一是科學性,即該指標體系要能夠科學合理地反映出學生對學校各個方面的滿意度狀況;二是可比性,便于不同專業之間和專業自身不同時期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三是可操作性,構建的指標應有利于數據的取得和分析,操作簡單易行;四是實用性,不僅應包括單純的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日常管理等方面,還要把關系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學業完成的合理性指標也納入其中。 (二)構建評價指標 為客觀而準確地進行高職院校學生滿意度測評,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滿意程度,必須對指標體系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本次考察選擇某新專業教學質量的滿意度測評,在參考國內高職院校滿意度測評指標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指標的文獻并咨詢幾位專家的意見建立專業教學質量評價的二級指標體系[7][8]。 三、樣本數據采集和分析 (一)調查方案與樣本對象 對學生滿意度的測評可以根據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具體情況而開展,本文研究中,根據表一專業教學質量指標體系設計符合學生理解的問卷調查量表,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專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占有第一手數據資料的基礎上,利用描述統計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實現學生對教學質量滿意度的測評。 問卷設計為多元項目調查,將量表重要程度和滿意度量程劃分五個等級。考慮學制、性別、年級等因變量的影響,在三個有代表性的專業中發放問卷,并選擇不同年級不同學制的學生樣本分層抽樣隨機調查。我們以其中的一個樣本類某新專業的數據分析為例,發放問卷25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239份,總回收率95.6%。 (二)項目層指標的分類初始分析 根據表一確定的指標體系,筆者將實際采集的數據進行按項目層指標分類匯總,用SPSS軟件輸出每個指標相應的統計量,如:均值、中位數、合計、最大值、最小值、標準差、方差、平均標準誤等,根據輸出的結果來初步判斷該指標下學生對專業滿意度情況。以下筆者以城軌管理專業的樣本數據進行實證研究,通過SPSS獲取的基本數據對各項目層指標滿意度初始分析。 1.專業設置的滿意度分析。專業滿意度分析中,學生對教學計劃、教學安排兩個方面的滿意度均值為3.6287、3.6555,平均標準誤分別為0.05371、0.05221,績差均值分別為0.2417、0.2167。說明學生對專業設置基本滿意,基本達到學生的期望水平。 2.師資隊伍的滿意度分析。師資隊伍滿意度分析中,師資水平、教學態度、教學方法與手段三個方面的滿意度均值為3.7639、3.9038、3.8277,平均標準誤分別為0.05803、0.05183、0.05585,績差均值分別為0.4333、0.1083、0.1000。相對其他二級指標來說,總體指標均值比較滿意。需要注意的是,師資水平的績差明顯偏高,說明學生對師資水平的期望很高。作為一個新型專業,學生都希望他們的老師具備淵博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業務素質,培養學生走向社會所具備的理論知識和一技之長。 3.理論教學的滿意度分析。理論教學滿意度分析中,理論教學內容、教材選用、理論教學效果、職業素質教育四個方面的滿意度均值為3.8340、3.7479、3.8376、3.8285,平均標準誤分別為0.05162、0.05938、 0.05100、0.05236,績差均值分別為0.1333、0.2708、0.2500、0.1875。學生對理論教學總體指標較滿意。相對其他二級指標來說,教材選用指標的滿意程度相對較低,和實際情況比較吻合。作為新興專業目前教材建設比較薄弱,許多教材規劃目前僅僅存在于高等院校的課題中,面向高職高專的教材更是鳳毛麟角,已出版的教材大多只是一些高校教材或企業培訓教材。這也提醒我們相關專業教師加強適合國情,適合高職高專的教材建設,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實訓教材,并確保優質教材進課堂[9]。 4.實踐教學滿意度分析。實踐教學滿意度分析中,實驗設備及實踐教學條件、實訓效果、校內實訓條件、校外實訓條件四個方面的滿意度均值為3.6398、3.7448、3.7448、3.7203,平均標準誤分別為0.06071、0.05425、0.05831、0.05968,績差均值分別為0.3292、0.1875、0.1833、0.3000。可以看出學生對實驗設備滿意度相對較低。查看該指標績差均值也偏高,屬于績差較高的二級指標之一。也就是說明學生對這項服務相對不滿意或該項服務不能滿足學生的期望,和目前該專業實驗室建設的現狀基本吻合。
5.學習條件滿意度分析。學習條件滿意度分析中,教室和多媒體設備、圖書資料兩個方面的滿意度均值為3.6498、3.8686,平均標準誤分別為0.05280、0.05648,績差均值分別為0.2792、0.0750。對比其他二級指標可以看出,學生對教學和多媒體設備的學習條件的滿意度較低,相對學生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目前系部在這方面不斷投入,努力改善多媒體教學的學習環境和條件,相關資源還需要老師進一步加大利用,縮小績差。另外從圖書資料的績差來看,該專業這方面的投入基本滿足學生的需求,系部可以不需要為此加大投入。
6.學生管理滿意度分析。學生管理滿意度分析中,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執行、管理人員素質和水平兩個指標的滿意度均值為3.7017、3.7017,平均標準誤分別為0.06041、0.06411,兩個指標的績差為0.2125、0.3000。分析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學生管理的兩個指標比較滿意,但是方差偏高,說明城市軌道的不同學生對我系學生管理的認識差異較大,學生管理需要創造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有利于學生身心的發展。其次,管理人員素質和水平指標的績差偏高,說明學生對學生管理人員存在較高的期望值。
7.校風建設滿意度分析。校風建設滿意度分析中,學風考風、培養效果、學生基本素質三個指標的滿意度均值為3.8243、3.9277、3.8243,平均標準誤分別為0.05572、0.05254、0.05728,績差為0.2167、0.1333、0.2750。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該專業班級學生的學風考風指標比較滿意,基本達到學生自身的期望值,希望這種風氣健康的保持下去。這一點從專業任課老師反饋中了解到該專業的學生課堂紀律和考試紀律相對較好,說明與實際情況比較吻合。
鑒于專業培養效果可能受到性別或學制等受到社會就業單位的影響,本次分析加入性別和學制指標均值比較。通過均值比較看出,學制均值分別為三年制3.6146和五年制3.9718,性別均值分別為男性3.9397和女性3.7107,出現了預先估計的學制或男女少量差異。考慮到本專業為新建專業,還沒有畢業生的情況,受到其他專業的影響,五年制學生和男生普遍對就業比較樂觀。
(三)量表因子分析
1.KMO和Bartlett測試。根據KMO和Bartlett測試可以看KMO檢驗的采樣充足度測量值達到0.911,趨近于1,表明各變量間的相關程度無太大差異,數據非常適合做因子分析。同時,Bartlett's球形假設檢驗的結果認可了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說明各樣本之間存在共同信息,符合因子分析的前提條件。
2.因子分析的因子提取和旋軸結果。對各指標進行因子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因子分析初始解,找到教學態度、教材選用、職業素質教育、圖書資料提取值最大的四個因子,根據因子旋轉的結果(表二),可以知道這四個因子的滿意度累計貢獻率達到46.429%。
3.因子載荷矩陣分析。從因子載荷矩陣(表三)可以看出,校內實訓條件、實驗設備、校外實訓條件、教室和多媒體設備、學生管理人員素質在第一主成分中占有很大載荷;教學態度、職業素質教育、學風建設、師資水平在第二主成分中占有較大載荷;實訓效果、圖書資料在第三主成分中占有較大載荷;圖書資料、教學安排、師資水平、理論教學效果在第四主成分中占有較大載荷。根據上面兩表所得到的結論和數據,選取前4個主成分,求出因子得分函數。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otation Method: 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4.因子得分函數分析
在因子得分函數表(表四)給出的結果用回歸方法計算出因子得分的系數,根據結果我們可以得到因子得分函數:
F1=-0.087V1-0.162V2…+0.021V19+0.010V20
F2=0.349V1+0.371V2…+0.224V19-0.056V20
F3=0.046V1-0.117V2…-0.171V19+0.005V20
F4=-0.188V1+0.032V2…+0.066V19+0.091V20
根據4個因子方差的貢獻率作為權重,我們可以建立此次研究的某新專業的教學質量滿意度指數(SSI,Student Satisfaction Index)模型:
SSI=0.37878F1+0.06812F2+0.05825F3+0.05372F4
式中:在F1中,教學內容和教材選用所占權重較大,校內實訓條件和校外實訓條件權重次之;在F2中,教學計劃和教學安排所占的權重較大;在F3中,職業素質教育、學風建設、教材選用所占的權重較大;在F4中,圖書資料、實訓效果、師資水平所占的權重較大。
考慮到SSI公式中,F1所占權重最大,其余的影響相對較弱,而對F1影響最大的四個方面是教學內容、教材選用、校內實訓條件、校外實訓條件,所以這四個方面的影響目前決定著學生滿意度的高低。對于教學管理來說,通過這個指數模型我們可以基本了解學生對具體服務屬性的期望和感知,從而改進我們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五)分析結論
綜上可以看出,該專業的實驗實訓條件和教材選用與學生期望值還有一定的差距。以上幾個方面需要系部加大投入和管理,同時鼓勵老師結合專業情況和高職特點,大力進行該專業教材建設。
作為學生滿意度影響最大的幾個因素,該專業的校內外實訓條件、教材選用、教學內容幾個方面和目前新興專業與行業現狀及校企合作建設和發展的現況基本吻合。說明學生對這項服務相對較不滿意或該項服務不能滿足學生的期望。目前即將投入使用的該專業實驗室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建設,在今年實驗室正常投入使用后以及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合作,可以樂觀的估計會按預期滿足學生的期望。
四、對策與建議
(一)改變高職院校辦學水平評估主體的單一性
目前,為加強高職院校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教育行政部門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體系增加了“學生滿意程度”指標,高職院校專業評估必須進行學生滿意度調查。這一新的指標代替了原先關注點狹隘、僅只能定性分析的“學生評教”的傳統評價形式。我們也可以通過分析和研究這一重要指標進行迎評促建,改變傳統的辦學模式和理念。從原先只重視高職院校師資、設施等教育資源的單一評估主體轉向引入新的評估主體,如吸收學生和用人單位參與教學質量評價,逐步完善以學校為核心、教育行政部門引導、社會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10]。
(二)樹立“以學生為本”的高職教育觀念,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
如今,我國在大力發展高職教育,但很多高職院校在學校發展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所設置的專業及課程設計等方面未考慮學生和社會的需求,以自我為中心,教需和工學脫節,沒有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導致學生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滿足,學生滿意度偏低。“以學生為本”理念也僅僅停留在淺層認識或口號階段。作為獲取學生需求信息的管理工具,滿意度調查和分析就是踐行“以學生為本”理念的一種途徑,是決策者和管理者將這一理念在實踐中找到的著陸點。
在具體的教育服務過程中應通過開設學生反映問題的信箱以及召開見面會,懇談會等多種形式,使“教育者”與“學習者”形成有效的溝通和對話機制,保持學校(系部)和學生的緊密聯系,讓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能夠及時暢通地傳遞到決策層,確保專業建設和發展能夠沿著健康軌道行進。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服務內容與服務方式,打破標準式的管理模式與課程設計,實行動態管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以學生為中心的工作落到實處,提高高職學生滿意度,從而增加社會、用人單位的滿意度。
(三)增強對學生滿意度調查的認識,提高滿意度調查效用
學生滿意度調查目前在我國還是比較新鮮的事物,許多學生和管理人員不了解其原理和意義。為解決這一問題,教育主管部門或高職學院自身組織一些學生滿意度調查的培訓活動。通過這一項專業性很強的評價活動的培訓,讓學生和管理人員認識到調查的重要性,了解其基本原理,保證調查順利開展,提高調查的效用,避免決策的失誤。
五、結束語
提高高職專業教學質量,讓學生滿意,讓社會就業單位滿意,不應僅僅停留在口號或評估等外力的作用上,而應自覺地作為改進教學質量的實際行動,對各個專業的教學質量開展學生滿意度測評,了解、滿足學生的需求與期望,并使之經常化,制度化,在提高學生滿意度的同時,提高高職教育的辦學質量。
基金項目: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課題“高職專業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研究”;
項目編號:XT2Y09J02。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杜德斯達著,劉彤等譯,21世紀的大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50.
[2]Cardozo,Richard N.,"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stomer Effort,Expectation,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Vol.2,Aug 1965.
[3]FornellC.A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The Swedish Experience[J]Journal of Marketing,1992,56:6-21.
[4]簡彩云,高職院校學生滿意度測評指標體系研究,遼寧教育研究,2008,(08):61-64.
[5]陳立梅、盧子芳,電子商務專業學生滿意度的實證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4):161-164.
[6]韓玉志,現代大學管理[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45.
[7]簡彩云,AHP法在構建高職學生滿意度測評指標體系中的應用,科技創業月刊,2008(09):96-97.
[8]史藝農,高職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結構分析,教育與職業,2005(35):32-33.
[9][10]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作者簡介:
劉奇(1975-),男,四川內江人,院交通運輸系運輸教研室,助講;張英姿(1966-),女,四川達縣人,院交通運輸系運輸教研室,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