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雙
摘 要:近些年來,我國城市居住區建設如火如荼,數量巨大且質量明顯提高,充分展示了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建筑業的繁榮,這也是廣大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的標志。人們過去最關心的是住宅使用面積的增加。隨后轉向關注室內環境,現在普遍重視居住區的室外環境和景觀。房地產商千方百計地運用居住區的景觀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住區的景觀設計已成為衡量其質量的重要標準。
關鍵詞:居住區;景觀設計;設計原則
1 前言
居住區景觀是城市園林景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人們居住地中間建設一些景觀設施,給人們創造了一種優美舒適的生活、休息環境,使其充分享受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優越條件。自19世紀以來,工業化與城市化迅速發展,城市人口高速膨脹,城市建成區擴大,高層建筑增多加上缺乏科學的規化建設和管理,人類的健康面臨著威脅。
我們在考慮人們的健康、生活質量的時候,對居住區的景觀進行設計,這樣讓人與生活環境更加協調,使人更加與自然接近。居住區的優美景觀環境在起到賞心悅目效果的同時,還能消除都市的喧囂,松弛神經安撫情緒,從而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居住區景觀還影響到整個城市環境和景觀的質量,總之,居住區景觀建設的好,將影響到整個城市環境的景觀質量。
2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概念
居住區景觀設計是指住宅建筑外環境景觀設計,其構成元素有物質元素和精神元素。居住區的環境景觀,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而景觀設計師的目標,就是將居住區的景觀環境與住宅建筑有機融合,為居民創造經濟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適、安全衛生和優美的居住環境。
3 國內外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現狀
日本在居住區人工景觀的建造方面位于世界的領先地位。例如:日本美琳別墅,小區設計風格回歸田園,風光景觀尺度親切宜人,亂石堆砌的擋土墻上四季花草充滿活力,區內飛石水景蜿蜒,水系穿插于各步行道之間,并與每個節點用花崗巖砌合出精美的地面鋪裝,優秀的施工品質,也保證了設計理念的完美展現。
日本的居住區理念,充滿了人生化與個性化,同時將文化與藝術的氛圍充分表現,其主要原因是,項目規劃建筑方案與園林景觀規劃是同步進行的,這樣才保證了景觀元素的合理分布,保證小區的景觀與建筑和諧統一。使小區的園林景觀功能和實用功能得到充分滿足。
而我國在建設具有較高水平的居住區景觀,以達到改善城市生態質量和人居環境目的的同時,在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緊度不足使開拓人與自然充分親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鬧市的居民獲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上還不夠明確。
4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原則
4.1 體現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則
景觀設計要充分體現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區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遠,住區景觀設計要把握這些特點,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環境,同時住區景觀應充分利用區內的地形地貌特點,塑造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景觀空間。自然環境是景觀綠化的基礎,在住區規劃中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環境、氣候特征,對地勢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樹木的保留要因勢利導,創造具有特色的環境空間。如重慶龍湖“香樟林”小區保留和適當移植了基地中原有的數十棵香樟樹,營造了小區美的綠化環境。景觀設計應當發揮住區周圍環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遠山,或是引水入區,創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區。景觀設計應與建筑設計有機結合。
4.2 明確的功能要求
根據居住行為學的原理,住區的公區景觀設計具有明確的功能要求,它的重點功能是針對嬰幼兒、老年人,因為住區戶外環境是他們主要的戶外活動空間。根據這一前提來確定空間的大小、鋪裝的質感、地面的高差等,這成為很好的著手途徑,同時住區的景觀對所有住戶具有心理調適的功能,給予每個人以家園感,促進社區居民的民主和自主精神,居住區的景觀兼顧了“動”“靜”兩大功能,居住需要“動”,這包括運動、健身,所以居住區會出現籃球場、網球場、羽毛球場等場地,比如兒童玩耍、老人跳舞、健身的集散廣場都屬“動”的部分,而人們休息賞景,下棋等屬“靜”的部分。在設計時,“動”的區域應安排在遠離住宅建筑物的區域,或集中設置,如設置在會所,以免干擾居民的止常休息。
4.3 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有機結合才使得整體具有更加真實感人的持久魅力
建筑的風格是景觀設計風格的基礎,景觀設計的風格取向必須考慮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區,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語匯,景觀設計應崇尚“自然天成”“依山就勢”“隨高就低”的藝術效果;如深圳萬科房地產開發的深圳“第五園”,第五園的原創現代中式住宅打造前所未有的現代中式住宅院落,讓天井、前庭、后院出現在現代人的生活里面,在整體規劃設計上,對中式傳統住宅形式進行現代手法的演繹,展現了項目對實現人文自然的現代中式居住觀的追求和探索,整個項目給人一種古樸典雅而又不失現代的親和感。
4.4 強化中心、創造層次感和圍合感
住區公共空間環境設計應著重于強化中心景觀;層次感是評價住區環境設計好壞的重要標準,住區景觀設計應提供各級私密空間,并且各層次之間應有平緩的過渡。住區中公私動靜變化細致,應努力營造一個“圍而不閉,疏而不透”的空間氛圍。實踐表明:同單靠建筑的圍合相比,利用景觀手法進行圍合不但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圍合感的塑造應與空間性質的不同而細致地變化。一般說來,公共空間(入口廣場、休息廣場、主題景觀、觀賞草坪)的設計線條動感且顏色艷麗,強調太陽光的照射、舞臺暗示,體現“人看人”(交流渴望)的樂趣。隱秘空間(人戶門廳、宅前綠化、聯排私院、屋頂露臺)的設計則側重靜謐和私密的感受,需強調陰影、構造的細節,采用導熱率低的材料以及必要的視線遮避。
4.5 人性化的設計原則
人性化的設計原則,在外部空間景觀設計中,還表現為滿足居民的心理需求,為此將外部空間景觀環境塑造成具有濃郁居住氣息的家園,使居民感到安全、溫馨及舒適,產生歸屬感,被居民所認同。人性化設計原則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設計開始前,應對整個居住區進行朝向和風向分析,以利丁組織好居住區的風道。在景觀規劃階段需考慮劍向陽面和背陽面的處理,人們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住夏大義需要相對的遮剛,還有提供和設置娛樂交流的場所。
4.6 生態的設計原則
生態設計的思想應自始至終貫穿于環境設計的全過程。生態性原則是根據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的構想,使外部空間景觀生態化的一種思維方式。同歸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本性,通過引入自然界的山、水與綠化,模擬出自然風光,使住區景觀環境生態化,讓人們感受自然生態之美。正如美國景觀學者西蒙德所說:“應該把自然(山、峽谷、陽光、水、植物和空氣)帶進集體計劃領域,細心而系統地把建筑置于群山之內、河谷之畔,并與風景之中”。
5 結語
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根據住宅區的居民容量,居民知識文化層次,合理區分聚集需要的硬質景觀、生態需要的軟質景觀,以及生理需要的視覺景觀,貫徹綠地景觀生態網絡的思想,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原則;以人為本,以生態為本,堅持居住空間形態規劃格局、建筑風格、環境品質、文化特色和立地環境、植物配置多樣性、特色綠化應用、水體(水生植物)合理應用等方面綜合考慮,做到住宅和環境的和諧、功能的完善,使居住區建筑、人文景觀、戶外空間、綠化系統等交融在一起,即賦予綠地空間多樣性與功能的兼容性,形成良性住宅區景觀生態系統,并進而和大地自然景觀生態系統相連。讓住宅區存在于可持續發展的景觀生態系統中,讓人們生活于近自然的環境中。
參考文獻
[1]馬濤.居住環境景觀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3]王軍,傅偽杰,陳利項.景觀生態規劃的原理和方法[J].資源科學,1999,vol.21(2):71-76.
[4]杜肇銘.論城市公共空間景觀的規劃設計原則.嘉應學院學報.2004.(8).
[5]姚雪艷. 從美國小型居住區開發建設看景觀規劃設計之價值.國外城市規劃.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