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玲
中學地理課是中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地理學科的教育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中具有獨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課堂教學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取得素質教育最佳效果,我們做了如下嘗試:
一、強化目標教學意識,以素質教育思想指導目標實踐
目標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目標的直接指向作用下,雙向交流的教與學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吃透教學大綱的前提下以地理環境、資源、人類活動作為線索,對每一章、每一節所要求解決的問題有清楚、具體、全面的認識,然后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全面的、準確的、富有凝集性、層次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選擇教學方法,實施教學方案,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動機、情感和意志等動力因素,通過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學生則在教師的幫助下明確每節課的學習目標,強化自己的注意力和思維能力,從而實現學習目標。
二、抓住學科特點,突出主體地位
地理教學大綱規定,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學會閱讀和運用常見地圖、地理圖表以及填繪簡單地圖和圖表技能。初中地理教材的內容幾乎都能在地圖上反映出來,地圖比文字更直觀、更準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位置、政區、地形、氣候、景觀等各種地圖,從某種意義上說,地理課堂教學就是教師通過地圖,引導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發展思維能力,培養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過程。
傳統教育總是用一種強制手段要求學生的活動服從教師的活動,使學生的學習和認知過程完全處于被動狀態,現代教育觀念要求學生只有在主動學習狀態下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使學生的認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更好地開發和培養。怎樣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增強學生的內在活力,關鍵就在于在教學教育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呢?
1. 是導趣,成功的教師主要不是教給學生一堆死的知識,而是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如何導趣?①媒體激勵。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形象生動、準確精煉的語言外,還要借助于模型、實物、電視、電影、投影、多媒體等教學媒體,加大課堂信息含量,為學生打開多姿多彩、斑瀾絢麗的求知世界。現代科學實驗證明:視聽結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記憶度都超過單項感官;②內容激勵。在教學上,可采用一些口訣、比喻等方法幫助學生記憶。如世界上七個最主要的鐵礦資源分布國,我們把它編成“俄羅斯美(美國)人(印度)穿加(加拿大)澳(澳大利亞)坐中(中國)巴(巴西)車”。中國地理省級行政單位輪廓圖形可以比喻成各種動物,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記得又準確又牢固。
2. 是導行,要開發學生潛力,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沿著教師設計的藍圖運動,就要貫徹啟發性原則。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為引導學生主動觀察,找地理事物、現象提問:“本區的緯度位置有何特點?有無重要緯線(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穿過?海陸位置有何特點?”看地形時,可提問“結合圖例,看本地的地形有哪幾部分?各是什么地形?”等等,學生積極主動地讀圖,找出特點,從而在掌握基礎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三、注重思維過程教學,加強學習方法指導
在傳統教學中,偏重死記硬背的考試,片面強調繁多的練習,盲目的抄寫,大搞題海戰術,導致學生無暇思考,沒有發展創造潛能的時間和空間,即使掌握了大量知識,卻也難于應用,缺乏知識的遷移能力。在啟發式教學中,知識的學習不再是唯一目的,而是更加注重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本質,訓練能力,掌握學習方法。啟發式教學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結果;強調的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例如,在南亞的氣候教學中,可先觀察南亞的位置圖,看南亞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各有何特點,學生立刻觀察到南亞絕大部分在熱帶和瀕臨印度洋的特點,然后,再觀察南亞的風向圖,并列表比較。
這時,再引導學生歸納出該地的氣候類型,那么該氣候類型又有何特征?再繼續觀察該地某城市的氣溫曲線、降水量柱狀圖,看氣溫、降水量各有何特點?氣候特征歸納出來后,再提出一個問題:“本區比世界同緯度地區氣溫偏高,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必要時提醒學生結合地形來考慮。學生積極思維,大膽回答。教師可通過“誰有不同見解?”、“誰還補充?”等提問,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直至把正確答案引出來。在整堂課教學中,學生表現出外在的親和、欣賞、興奮和沉思的表情,內在思維活躍,主體意識強烈。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的精神。
四、發掘美育因素,注重審美教育
追求美感對于發現新的規律、創造新的理論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自然界本身只有簡潔、對稱和諧等形式美的特征,在科學發明活動中科學家常因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德國學者魏格納不正是在欣賞大陸輪廓的和諧美時,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的嗎?正是在此基礎上,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科學家們又首創了“板塊構造學說”的地球科學新理論嗎?美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發掘地理學科中的審美因素,揭示學科的審美價值,教師不僅要注重自己的穿著打扮,風度舉止,在教學中還要注意語言及其節奏、板書及其設計、教法等美的因素,還要充分讓學生感受大自然地理風光的靜態美、動態美、色彩美,民族特色的服飾美、民俗美,中華文化的傳統美、道德美……這一切都需要教師用欣賞的態度去發掘,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知識,陶冶情操。
常言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即將步入知識經濟的新時代,掌握方法的人就是掌握了規律的人,掌握了命運的人,這樣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的科學方法素質培養。如:利用地圖獲取知識的習慣;在讀圖時要養成“心、眼、口、手”四到的習慣,養成多思善問的習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