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青
目前內蒙風能資源格局是:1/3已開發,1/3在開發,1/3被閑置。并網技術是風電的瓶頸所在。但各地方政府在組織編制大型風電場或風電基地的開發規劃時,主要依照當地風能資源的情況確定風電的規劃規模和建設時序,而沒有研究風電消納市場,風電場規劃和電網規劃脫節,也與其他電源規劃脫節,導致風電與電網及其他電源的發展不協調。
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數百臺白色風機沿東西風向排列,巨大的葉片緩緩旋轉,發出嗡嗡之聲。葉輪轉動產生的電能通過主控室、升壓站,源源不斷地進入輸送電網。
過去數年中,依靠豐富的資源。內蒙古風電產業飛速發展。西起阿拉善戈壁,東至呼倫貝爾草原,內蒙古已投資上百億元建成一批大型風電場。內蒙古電力行業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5月底,內蒙古風電并網裝機容量已達315.28萬千瓦。居全國首位。一個龐大的產業圖景正在展現。
一切看起來毫無問題。然而,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風能分會的初步調查顯示,由于中國風電項目前期工作普遍不足,盲目追求速度,全國70%至80%的風電場發電量都遠低于可行陛研究時的預測水平。在內蒙古,有不少風電機組曾經因上不了網而“曬太陽”達3至4個月,時間長的達1年,許多風電運營商在虧損和微利中掙扎。
不確定的風
卓資縣位于烏蘭察布市,處于內蒙最好風場——輝騰錫勒風場。自2005年一年,卓資縣先后引進了7家風能投資商,但是只有3家開始動工,大部分風場都被閑置著。真正開始發電的,只有大唐電力一家國有電廠。
“目前內蒙風能資源的格局是:1/3已開發;1/3在開發;1/3被閑置。”內蒙古發改委能源處處長趙鋼說,目前在開發和已開發的風場都是國電、大唐等五大國家電力公司,因為這些大型企業可以負擔得起初期的虧損。而且有節能減排的要求,這些煤炭電力企業必須在未來逐漸增加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
國家電監會近日公布的《我國風電發展情況調研報告》顯示,目前全國風電場普遍經營困難,甚至虧損,還有近1/3的風電機組處于閑置狀態。而內蒙古風電產業的現狀或是風電產業目前境遇的最直觀反映。
卓資縣今年總裝機容量達到10萬千瓦時,但由于電網送出系統的能力太差,電廠發出的電在當地消化不完,外送也送不出去。近一半的風電機組閑置,只有2/3的風電能夠上網。
原內蒙古發改委風能顧問組組長陳通謨解釋說,內蒙多以煤電為主,同時又供熱。由于電網的規劃不足,在并網發電時會對風電進行限電。例如,在保春節用電時,初一至初五就不許風電上網。
“當前內蒙風電發展的瓶頸是并網問題,這已嚴重制約風電發展。”內蒙發改委能源處處長趙鋼說。
對此,國家電網公司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表示,盡管內蒙古自治區和國家電網公司都已承諾接納內蒙風能發電,但是目前風能發電突飛猛進,已經遠遠超過了電網承諾的容量。
“在當前的電網狀況下,一旦風電場同時發電,當地電網將立即癱瘓。”胡兆光說,中國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而這些地方又是電網最弱的地區,因此中國風力發電將面臨電網不堪重負的問題。
據了解,內蒙古自治區電網分為東西兩部分,蒙西目前接入蒙電和西北電網,蒙東計劃接人東北電網和華北電網,但是這個規劃沒有得到國家電網的認同。鄰近的華北、東北電網中,只有東北電網承諾接納內蒙古風電600萬千瓦。在蒙東地區,今年的4月1日至6月12日,平均每兩天出現一次限風電的情況。
“現在就是誰搶到是誰的。”陳通謨介紹說,各家風電公司最難過的一關就是“跑接入”,而目前電網已經滿負荷,哪里剛出來一點空間,立即就有幾家風電企業去搶。早到早得,晚到沒有。
內蒙發改委發展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杭栓柱透露,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目前已下達了清理閑置風場的限令,要求各地對閑置兩年的風場要無償收回。對閑置一年或達到開工條件沒開工的企業,將督促其限期開工。
內蒙古電網作為一個獨立電網,尚無法實現與華北電網、東北電網的有效并網銜接,那么風力發電輸向何處?收益又從哪里來?鑒于風電裝機并網發電難如人意,內蒙古已經上書中央,要求解決風電需求出路的問題。電網的委屈
“并網技術是風電的瓶頸所在,原因很多,但風電的發展依賴風,由于風的不穩定性,必會對電網造成沖擊。”國家電網一位專業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稱,原則上,風電占總電網不能大于5%,如果超過5%,就會干擾電網質量。風電不像火電、水電比較穩定,時有時無,并不是很穩定,所以電力管理部門并不是很喜歡風力發電。
但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電網企業應當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力,為了支持新能源發展,新能源發電的上網電價也比傳統電源要高。
在國家電網公司看來,國家要求電網企業無條件全額收購風力發電量,使各發電企業不用擔心發的電賣不出去,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當前風電資源無序開發問題十分突出。國家電網副總經理舒印彪稱,在大規模風電項目上馬的背后,是一個逐級膨脹的規劃,使得我國風電發展速度遠遠超出預期,也給風電接入電網的統一規劃造成困難。
在“十一五”的風能指標計劃中推出2010年達到1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這著實刺激了許多風力發電項目的上馬,僅去年一年,中國就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200萬千瓦,早已遠遠超過“十一五”預定的總量。
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于2006年編制的《內蒙古“十一五”風力發電發展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確定了2010年自治區風電裝機達到500萬千瓦的目標,超過國家規劃100萬千瓦。
而根據中國電科院對現有及已開展前期工作風電情況的調研,蒙東地區2010年底將累計投產風電近420萬千瓦,加上蒙西千萬千瓦風電基地規劃的實施,預計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風電裝機將超過765萬千瓦,遠遠超過了自治區的風電規劃。
更有甚者,有些企業和地方政府配合,將風場分拆成若干個規模小于5萬千瓦的小風場,以逃避相關的審批。蒙東地區當地政府就將一片40萬千瓦的風電場,拆分成8個4.95萬千瓦的風電場核準給同一家公司開發。
“目前,普遍存在風電前期工作規模大于地方規劃,地方規劃大于國家規劃的現象,開發無序問題十分突出。”舒印彪說。
舒印彪說,各地方政府在組織編制大型風電場或風電基地的開發規劃時,主要依照當地風能資源情況確定風電的規劃規模和建設時序,而沒有研究風電消納市場,風電場規劃和電網規劃脫節,也與其他電源規劃脫節,導致風電與電網及其他電源的發展不協調。
國家電網一位專家向本刊記者表示,我國不少風電場距離電網主線路有上百公里,甚至幾百公里,線路投資動輒數億元。如此
巨大的投資額,對電網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此外,由于風電發電量較小,約相當于火電同等裝機的40%左右,在相同電網等級條件下,對風電的線路投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電網的投資效益,影響電網企業投資風電線路的積極性。
他抱怨說,風電大規模發展進一步加重了系統調峰困難。為了保證風電電量全額收購,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如采取部分火電機組停機等措施。
針對《可再生能源法》的硬性規定,國家電網公司于近期推出了《風電場接入技術的規定(修訂版)》,提高風電上網標準。7月30日,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在國網促進新能源工作會議上表示,對于風電并網應該改變無條件全額收購的模式,實行有條件收購上網。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近期在內部會議上也提到,風電企業不能過分要求電網企業無條件收購,要配合電網的安全運行。
為了照顧國家電網的“情緒”,內蒙古一些風電基地已經開始通過變通的方式來促進電網對風電的支持。如拉攏電網公司的下屬企業直接參與風電場投資,從而促進其加快電網的投資建設。但此類做法無疑又違背了“廠網分開”的電力體制改革的原則,缺乏推廣價值。
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施鵬飛認為,一方面,非水電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的電量目標要作為電網企業的強制性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在經濟上要使電網企業看到風電越多、效益越好,才能起到激勵作用。他建議通過出臺對電網企業激勵機制的法律和政策解決并網難的問題。
等待黎明
盡管前景看起來充滿不確定性,但風電建設并沒有因此停滯。在烏蘭察布市的卓資縣,仍然有3家電廠在籌備中。
電廠廠長邵先生表示,國家對新能源的政策性驅動加大已是趨勢,而風電發電成本過高的現實必然促使國家出臺更有力度的補貼政策,否則風電企業的大面積虧損甚至停產將挫傷整個產業的積極性,這顯然是國家不愿意看到的。
邵先生的想法在現實中似乎得到了佐證。7月2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風力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將全國劃分為4類資源區,分別實行0.51元/度~0.61元/度的固定上網電價。
發展改革委稱,這次出臺的風電標桿上網電價政策是對原有辦法的補充,改善當前風電價格機制不統一的局面。事先公布標桿電價水平可為投資者提供明確的投資預期,保證風電開發有序進行。此外,實行標桿電價有利于電企降低成本、控制造價,也有利于減少政府行政審批。
邵先生對這一政策的出臺表示歡迎,“電價的確定肯定將促進風能開發商的投資,繼而帶動風能制造業。”他說。
另一方面,內蒙古自治區也在努力實現突破。2009年,自治區投入巨資改善電網建設。目前,正在開展錫林郭勒一山東、鄂爾多斯一河北石家莊電力外送通道建設的前期工作,兩條通道建成后,對網外送電能力將由現在的400萬千瓦提高到2400萬千瓦,可解決600萬千瓦的風電送出問題。不過,國家尚未核準此項規劃,也沒有確定具體的建設方案。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指出,這一系列政策的陸續出臺,說明國家監管部門已經意識到風電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種種瓶頸,并著手進行解決。但目前來看,風電產業發展的瓶頸還很多,其中一部分是可以短時期內得到解決的,但并網難等問題短期內得到根除的可能性并不大。曾經風起云涌的風電產業,只能在沉潛中等待風再起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