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一些到非洲“淘金”的中國人認為非洲落后、非洲人“原始”,不屑和當地人交朋友,也不愿與當地社會發生太多交集,這不僅容易在溝通時產生誤會,目一旦,“孤立事件”爆發,也會妨礙彼此的協調解決,更會給某些極端勢力和別有用心者提供挑撥離間的機會。
當也時間8月3日午后,在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的首都阿爾及爾市郊,爆發了少數中國人和當地人間的群體沖突。
這場被某些媒體稱為“排華”,而被另一些媒體渲染為“中國僑民尋釁”的風波,盡管事件旋即平定,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也并不嚴重,卻在倏忽之間驚動天下。8月6日,中國駐阿爾及利亞大使館發表聲明,將事件定性為“不影響中阿雙邊友好關系”的“孤立事件”,這一定性迅速得到阿爾及利亞政府的認同。
事件的來龍去脈
據阿爾及利亞《庫巴敘事報》報道,沖突發生在阿爾及爾郊區埃蘇亞區(BahEzzouar)一個被俗稱為“中國城”(Chnaoua)的街區。當時一名中國人將車停在當地人阿布杜爾克里姆(s Abdelkrim)的家電商店附近,自己到附近商店購物,引發后者不滿。據阿布杜爾克里姆對記者稱,當時雙方發生口角和爭執,中國人對他進行了“言辭侮辱”,雙方發生“推搡和揪扯”,后被他人拉開,中國人開車離去,他“以為事情已過去”,但幾小時后,那名中國人帶著50多個同胞“手執鐵棍和刀”毆打店主和在店里的其他人。阿布杜爾克里姆被打得滿臉鮮血,一名叫卡德爾的當地人手臂被砍傷,在“混戰”中當地人共有3人受傷,傷者被送往當地最大的薩利姆-茲米爾利醫院。而該國中央電視臺稱,當時有60名以上阿拉伯人對中國人動了手,法國《巴黎人報》則稱阿拉伯人隨后攻劫了一些中國人的店鋪。
阿爾及利亞當地報紙和電視臺均未報道中國人的傷亡情況,也未說明究竟是誰先動手,但阿布杜爾克里姆曾對路透社記者承認是“先給了中國人一拳”。《庫巴敘事報》的報道稱,中國人“后來躲入一家店鋪避難”并“要求中國大使館庇護”。而法國《巴黎人報》的報道則援引中國大使館方面的信息稱,中方有十多人受傷,5家店鋪被搶劫。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近年來阿爾及利亞大量基建工程上馬,許多中國公司中標,加上不少中國人來此經商,據法新社的估計,中國人在埃區總數已達3.5萬以上。據《阿爾及爾自由報》的文章稱,埃蘇亞區由于中國商戶越來越多,當地居民對該區“太多的亞洲人”感到越來越不滿和憤怒。一些居民對媒體抱怨,這些亞洲人“胡作非為,不尊重當地習俗”,他們“玩女人,喝葡萄酒,赤膊或穿背心在馬路上行走”,和當地人摩擦越來越多。雖然此前類似此次的惡性械斗極少發生,但某些激進分子早已在網絡上鼓吹“讓亞洲人滾出阿爾及利亞”,而一些對中國人的蔑稱,如“食貓者”(穆斯林是不許吃貓肉的)、“阿里巴巴”(意即“小偷”)早已連小孩子都能喊出。
事件發生后,當地網站出現了一些極端的聲音,如“殺死中國人”、“對亞洲人打一場新的解放戰爭”,一些人在網上將中國人稱為“黃禍”,攻擊中國人“褻瀆穆斯林的土地”、“承繼西方殖民者衣缽”等等。許多傳媒在敘述械斗時只說中國人動手,不說當地人,在描述受傷情況時卻只說當地人受傷,對中國人只字不提。盡管阿布杜爾克里姆在入院前便坦承“自己先動手”,但當地媒體最初幾無例外地選擇性無視。幾家阿拉伯語網站和個別報紙將阿布杜爾克里姆滿臉鮮血的照片放在醒目位置,甚至放大至一個整版,一度令氣氛激化。
8月6日,中國駐阿大使館一方面敦促阿方盡快查明真相,一方面表示將給予埃蘇亞區一定“額外幫助”,得到阿官方認同。部分阿官方媒體開始更客觀地報道事件,逐漸冷靜下來的當地人也開始在網站上反思,并檢討“狹隘排外情緒”。當事人阿布杜爾克里姆表示,當事的中國商人已主動要求協商和解,一度揚言要“起訴”或“請求政府下令驅逐華人的一些當地人團體也偃旗息鼓。盡管8月6日當天,當地阿拉伯語《埃爾卡巴爾報》稱,在距阿爾及爾80公里的一個中國筑路公司生活營地發現炸彈,基地組織北非分支“伊斯蘭馬格里布”也試圖借機生事,但事態仍迅速得到控制和平息。
異乎尋常之處
近年來隨著走出國門的中國人、中國公司和項目與日俱增,“排華”事件時有耳聞,但此次阿爾及爾發生的事,卻有不少令人矚目的異乎尋常之處。
首先,以往“排華”事件,多為當地人圍攻華人,而華人基本處于逃避、受害的純被動地位;此次阿爾及爾事件中,雖然對方也承認,是當地人先動手,但事件卻是因雙方的同時不冷靜而猝發,且在沖突當中,中國人同樣動了手。
其次,以往在類似事件中,中國人、尤其中國小商人很少抱團,此次事件中卻出現幾十名中國人“并肩上陣”的景象,連當地人都感到十分詫異。
此外,自始至終,這些中國商人都沒有如以往類似事件中慣常的做法一般,用錢或關系,尋求當地政府的干預或“私了”。法新社的報道稱,他們在商鋪被攻劫的第一時間就請求中國使館干預、保護,事態初步平息后又主動找到對方當事人,尋求溝通和調解。
更引人矚目的是,當地極端勢力和“伊斯蘭馬格里布”恐怖組織的介入和企圖渾水摸魚。以往的類似事件,其背后盡管有時也有極端組織的影子,但此次卻直接和“基地”組織掛上鉤,且被對方刻意與新疆7·5事件相聯系,試圖將事件擴大化、政治化、國際化。
孤立事件中的非孤立因素
從上述描述可知,這次阿爾及爾風波的確是孤立事件,甚至很難將之形容為一次“排華”事件,但孤立事件中,卻有不少非孤立因素。
許多當地媒體都指出,幾名商人間的沖突被瞬間放大為族群事件,和大量中國建筑工人、商人擁入當地,令當地人覺得飯碗被奪有關。
在阿爾及利亞和許多非洲國家,法律規定外國工程項目必須雇用一定比例的當地工人,但由于當地工人素質和工作效率較低,且在中方看來“不聽招呼”、不便管理,因此經常繞過法律條文,超額雇用中國勞工。如在阿爾及利亞,住房部(AADL)招標項目規定當地用工比例不得低于50%,但許多中國中標項目,所用中國勞工比例都達到80%,甚至90%。非洲是平均失業率最高的大洲,這類做法雖有一定苦衷,但客觀上卻危及當地人的根本利益,是醞釀一個個“孤立事件”的普遍性溫床。
中國商人的大量擁入,為當地帶來價廉物美、品種豐富的商品,總的來說是很受歡迎的,但在經營中存在低價傾銷、以次充好、盲目上量和破壞當地銷售網絡的行為和現象,對當地商戶構成較大威脅。此次發生沖突的埃蘇亞區,幾年間中國商戶如雨后春筍般增多,而當地鋪戶卻有不少難以為繼而關門,這種現象在非洲許多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出現,一旦因某些偶發因素產生沖突,便有可能引發平時積郁的宿怨,“新賬老賬一起算”,最終小故釀成大端。
許多當地人都指出,此次埃蘇亞區“排華”情緒之所以一點就著,和中國人不尊重當地風俗有關。由于許多到非洲“淘金”的中國人對當地情況并不十分了解,且不同程度存在著“以我為主”、把國內做法帶到當地的習慣。一些中國人認為非洲落后、非洲人“原始”,不屑和當地人交朋友,也不愿與當地社會發生太多交集,這不僅容易在溝通時產生誤會,且一旦“孤立事件”爆發,也會妨礙彼此的協調解決,更會給某些極端勢力和別有用心者提供挑撥離間的機會。
傳統上,中國企業、項目在非洲習慣于用“封閉式管理”來避免類似事件發生。但隨著中非經濟交往的多層次化,許多類似此次埃蘇亞區這樣、由大量民間小商人構成的中國社區開始出現,他們和當地人雜居、共生,呼吸相通,雞犬相聞,“封閉式管理”根本行不通。當地時事網絡日報TSA事后曾感慨,中國大使館要求阿方保護中國商人的安全“非常合理”,但由于中國商人散處社區,難度很大,而這些商人缺乏組織,又讓當地社團調解、溝通的嘗試顯得甚為吃力。如何在這些松散的僑民、商戶中建立相應的組織,如何協助這些“體制外僑民”更好地了解、適應當地社會,是有關方面必須深思的。
8月6日,中國駐阿使館啟動“樹立海外中國公民文明形象宣傳月”活動,并向僑民發放了《海外中國公民文明指南》和《中國公民安全海外常識》,受到當地輿論和社區的好評。然而必須認識到,避免形形色色的“孤立事件”,僅做這些尚遠遠不夠,必須善于從“孤立事件”中尋找“非孤立因素”的脈絡,方能對癥下藥,防患于未然。